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食指大动”来预示将有口福,好东西快要送到嘴边了为什么偏偏用“食指”来指代,而不是其他四根指头呢?而且,第二根指头为什么命名为“食指”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代吃肉怎么形容 词汇中的古代风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吃肉怎么形容 词汇中的古代风俗

古代吃肉怎么形容 词汇中的古代风俗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食指大动”来预示将有口福,好东西快要送到嘴边了。为什么偏偏用“食指”来指代,而不是其他四根指头呢?而且,第二根指头为什么命名为“食指”呢?

这个来源可就太早了,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宣公四年》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鼋(yuán)”是大鳖,俗称团鱼。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团鱼,郑国的大夫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他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出现这种情况,一定会尝到珍异的美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

进去时,厨师正准备分解团鱼,二人相视而笑。郑灵公很好奇,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神秘地笑,子家就把刚才的一番话告诉了郑灵公。等到把团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郑灵公把公子宋召来,但是却不给他吃。公子宋大怒,把手指蘸在鼎里,尝了尝味道就出去了。郑灵公见状也是大怒,欲杀公子宋,公子宋就和子家策划先动手。

“染指于鼎”,公子宋的这个动作诞生了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两个日常俗语:“染指”,比喻为了获取不应得的利益而插手某件事;“食指”,因为公子宋“染”的就是第二根指头,故称“食指”。

这个有趣的故事的结局是:“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谮(zèn)”是诬陷之意。子家说:“畜牲老了,要杀它尚且有所顾忌,更何况杀国君了。”公子宋就反过来要诬陷子家,子家害怕,只好听从,夏天的时候,杀了郑灵公。

郑灵公因为一个玩笑而丧失了生命,公子宋则因为一个玩笑而创造了“染指”“食指”和“食指大动”这三个俗语。

“子公之食指动”,孔颖达引东汉学者服虔的话说,“俗所谓啑盬指也。”“啑(shà)”和“盬(gǔ)”都是用嘴吸的意思,今天人们用手指品尝食物或者指点某样东西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仍然是食指,古今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