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拉开了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序幕。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它打破了唐玄宗李隆基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也让唐朝百姓从此卷入颠沛流离的战争旋涡。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1)

安史之乱


兵变除佞 分道扬镳

安禄山、史思明的大军本系边军,军力强盛,来势汹汹,席卷河北,进占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完全没了欣赏《霓裳羽衣曲》的兴致,带着贵妃、一家老小和一众朝中要员匆匆撤离了长安城,“将谋幸蜀”。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2)

《旧唐书》卷九中记载:六月

“乙未,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

然而,仓促上路的一众人马,因沿途州县大小官吏多闻乱而散,物资供给是根本无法保障。

“至咸阳望贤驿置顿,官吏骇散,无复储供。上憩于宫门之树下,亭午未进食。”

谁曾想锦衣玉食,奢靡之至的大唐帝王,一下子沦落到连膳食也没了着落的地步,饿起了肚子。随行太监只得寻找当地百姓,向他们讨要粮食。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唐玄宗的御驾行至马嵬驿,手下的一众卫兵不干了。

《旧唐书》记载: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

正好有吐蕃使者二十一人在驿站外拦住杨国忠报告情况,众人高呼:“杨国忠勾结蕃人谋逆”,禁军于是四面包围驿站,诛杀了杨国忠等人。事后仍不肯罢手,高力士向唐玄宗回奏:

“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好命高力士去赐杨贵妃自尽。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3)

马嵬驿兵变

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兵变”。

对于在马嵬驿发生的诛杀杨氏家族的兵谏行动,要说有主谋也有主谋,要说没有主谋其实也没有主谋,至少在当时混乱的情形之下,失控的人心肯定要发泄在他们所憎恶的对象身上。

在《旧唐书》卷五十一“玄宗杨贵妃”部分中记载: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又在卷五十八“韦见素”部分中记载:

“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在《旧唐书》玄宗、肃宗本纪中并没有描述太子李亨当时的态度,后两则史料中却都提及了陈玄礼与太子有过事先沟通的情节,说明军士哗变应该是得到了太子李亨的默许或支持。

其实,从唐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的记载中也能从中发现端倪。在陪同唐玄宗逃亡的队伍中,李辅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本名李静忠,《旧唐书》中记载,当时

“辅国侍太子扈从,至马嵬,诛杨国忠。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辅国从至灵武,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肃宗即位,擢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以心腹委之。”

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看出,李辅国此人作为当时太子李亨身边的贴身、心腹,先后参与了马嵬驿兵变以及主张太子分兵北上、灵武即位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不仅如此,太子李亨这时能够站在哗变军士这边,也是有其个人思量的,因为他与宰相杨国忠的关系也并不融洽。

《旧唐书》卷五十六杨国忠部分中记载:

“玄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中记载:

“上议亲征,辛丑,制太子临国,谓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听闻此言,

“杨国忠大惧,退谓韩、虢、秦三夫人曰:‘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

这两段清晰地记载交待出了杨氏家族与太子李亨之间的矛盾。

再看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应。禁军兵谏,通过逼宫诛杀了杨氏一族,让唐玄宗始料未及。可见,唐玄宗并没有明确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当时的局势。军中对下一步去向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说去河西、陇右,有人说去灵武、太原,有人说回京。近臣韦见素之子韦谔认为,返回京城必然要面对叛军,不如先前往扶风,再做打算。

到出发之时,当地百姓认为,“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一句话把急于逃命的唐玄宗给问住了,于是“乃命太子于后宣慰父老”。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4)

剧照

对于太子李亨的留守北上,《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中记载的有些曲折,面对唐玄宗执意奔蜀的态度,当地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太子李亨身上,愿意跟随他一同打回长安,假若李亨跟随唐玄宗一块入蜀“中原百姓谁为之主?”太子李亨是以“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辩解,舍不得父皇远去,仍要陪父入蜀,以尽孝道,还说自己就算留下,也应当当面和父皇说一声。

最后,还是在建宁王李倓与太监李辅国等人的劝说下,让他挽回社稷,迎回唐玄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这才在一众人的劝说簇拥下,太子李亨才没有离去。

事后,在得到了太子李亨留下抗击安史叛军的消息后,同意了他的这一决定,“乃命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 宣旨欲传位,太子不受。”

这次父子分兵,唐玄宗李隆基几次传位的承诺是真是假,太子李亨是被动而为还是故意作秀,我们不得而知,但李辅国等人决意拥戴李亨北上朔方,显然是早有分道扬镳之意了。

为什么选择北上?因为早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就封“忠王浚为单于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这里的忠王浚就是李亨,虽然是虚职,但仍与属地将官有往来,并逐渐获得了当地军方的支持。

逆来顺受 艰难立储

马嵬驿兵变时,太子李亨已经四十五岁了,面对着身体健硕的父皇,是老太子了,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摆脱父皇的影响,或许他自己心中也没有底,因为他能得到太子之位并不顺畅。

唐肃宗李亨生于景云二年(711年),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献皇后杨氏。

其一生曾四度改名,最初名叫李嗣升,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改名李浚,改封忠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更名为李玙。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被立为太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更名为李绍。天宝三年(744年),再更名为李亨。

唐肃宗李亨的上位有些巧合,因为在这之前,他的二哥李瑛曾被立为太子。而且当时的宫廷斗争,他并没有任何主动竞争的资本。

众所周知,李亨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是位长寿皇帝,活到了七十七岁,但唐玄宗的后半生是逐渐怠慢朝政,信任奸佞,纵情声色。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三月,五十三岁的唐玄宗李隆基仍然精力不减,专宠武惠妃(后来武惠妃的儿媳杨玉环成了唐玄宗的贵妃),这使得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鄂王李瑶的母亲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的母亲刘才人等一圈佳丽相继失宠。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5)

杨贵妃

武惠妃此前虽上位皇后未成,但还想着替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谋求太子之位。于是,武惠妃一直勾结他人进谗,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与驸马薛锈等合谋不轨,加之李林甫暗中巴结武惠妃,也去鼓动唐玄宗,经不起枕边风吹的唐玄宗终于害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

《旧唐书》卷九中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乙丑,皇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并废为庶人。”后来,三子一婿皆被冤杀。

计划不如变化大,武惠妃给儿子清除了上位的障碍,本该是弹冠相庆,自己却陷入了忧郁恐慌之中,是年十二月蹊跷死去。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是唐玄宗人生当中黑色的一年。上半年,亲自冤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年底,自己宠幸的武惠妃又弃他而去。这与天下大治的开元盛世格格不入,也导致后来的立储之事再度洗牌。

太子李瑛被废后,是否立寿王琩为储成为摆在唐玄宗面前的现实问题。李林甫是力推寿王上位的。《旧唐书》卷十记载:

“太子瑛得罪,上召李林甫议立储贰,时寿王琩母武惠妃方承恩宠,林甫希旨,以琩对。”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中记载,立储之事,唐玄宗本人是倾向于册立忠王李玙(李亨)的,认为“忠王玙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但并没有拿定主意,后来高力士“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的建议,让他下定了决心。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六年“秋七月己巳,册皇太子,大赦天下”。

但从被立为太子这一天开始到天宝十五年,太子李亨的皇储之途并不顺利,先有李林甫,后有杨国忠都曾对其表达不满,一度危及其皇太子地位。这一切,没有唐玄宗的默认与纵容,这些权臣绝然不敢对其下手。

灵武即位 两帝同朝 

马嵬驿兵变后,在众人多次劝进下,太子李亨“不由自主”地扛起了平叛大旗。在获得父皇李隆基的恩准之后,李亨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总指挥。

太子李亨的社交圈子和兴趣习惯显然与其父亲截然不同。

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禄山来朝,太子识其有反相,请以罪诛之,玄宗不听。”李亨的密奏,并没有引起唐玄宗的重视。

其实,早在名相张九龄退出大唐政坛以后,围绕唐玄宗身边的,除了李林甫就是杨国忠之流。而且,在开元盛世光芒下的唐玄宗是完全迷失了方向,心思全都放在了女人身上,死了武惠妃,就纳了儿媳杨贵妃,边务之事也完全寄希望于各地藩镇。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6)

而太子李亨虽然“岂忍朝夕离左右”,但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比较明确的,虽然是众人劝进,但关键时刻他没有含糊,北上过程中整合力量,收纳各地散落兵勇,坚定地向河西、朔方前进。他的圈子里有负责亲兵扈从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还有贴身心腹太监李辅国、太子妃张良娣,这些人都是力主北上的坚定支持者。其实,这已经是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了。

唐朝唐玄宗祸乱的原因(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7)

安史之乱地图

天宝十五年(756年)

“七月辛酉,至于灵武。壬戌,裴冕等请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位于灵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是为唐肃宗。

自六月安史之乱爆发,到七月灵武登基。一个月的时间,迅速改变了大唐帝国的政治格局,也让远在西蜀的唐玄宗始料未及。为了获得唐玄宗对灵武朝廷的认可,即位之后,唐肃宗就“遣使乘驿,布于江淮,王命再通”。

这时的唐玄宗还不知情,仍诏告天下,安排平叛部署事宜,《旧唐书》中记载,七月

“丁卯,诏以皇太子讳充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兵马,收复两京;永王璘江陵府都督,统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大使;盛王琦广陵郡大都督,统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丰王珙武威郡都督,领河西、陇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大使。”

但到了八月

“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这说明,唐玄宗一统天下四十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形成了西蜀、朔方两两相对的局面。

面对天下乱局,这时的唐玄宗承认了儿子李亨即位的事实,自称太上皇。

但他在至德元载( 公元756年) 八月十六日发布的《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中仍然提出

“且天下兵权,制在中夏,朕处巴蜀,应卒则难,其四海军郡,先奏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皇帝处分讫,仍量事奏报。”

因为天下乱局未定,身处西蜀的他仍不放心“诰、制所行,须相知悉。……且以诰旨随事处置,仍令所司奏报皇帝。”可见他仍然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还要以诰旨来随时处理天下之事,与北方的灵武朝廷一起,俨然是一种二元制的中央治理格局。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