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主义涵养厚重历史(芙蓉国评论赓续革命精神要坚定做到)(1)

□曾在森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要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文章强调,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精神是历史经验的产物、时代意识的映照、实践道路的凸显,是我们党顽强拼搏、砥砺前行的精神成果和精神支撑,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精神魅力和深邃智慧。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其当代价值,是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燃旺革命薪火,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现实之需和应有之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做到“三个决不”,一以贯之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艰苦奋斗的本色、敢于斗争的胆魄,切实将革命精神铭于心、立于言、融于魂、践于行,进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一以贯之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建设的一大政治优势,更是我们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重要保证。回望苦难辉煌的过去,我们党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彪炳史册的优异答卷,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骄傲自满、松劲歇脚,沉迷于过去的胜利之中,而是深刻昭示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现实、锚定目标,永不自满、永远进取,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贯穿于新的赶考之路。要加强思想和作风修养,向先进学习、向优秀靠拢,力戒心浮气躁、追求脚踏实地,既不自喜于一得之功,也不自满于眼前之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和影响。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自觉自愿地拜人民群众为师,诚心诚意地俯下身子做人民群众的好公仆,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解难题。

“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一以贯之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世界第一、摆脱贫困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正是依靠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我们才能铸就“东方奇迹”、书写“壮丽史诗”。可以说,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百年历史进程的鲜明表征,是我们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法宝。面对物质条件更加丰盈、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清醒和坚定,将其作为一种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作为一种勤俭节约、节俭朴素的道德情操,作为一种勤勉敬业、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要主动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从理论和历史学习中把准艰苦奋斗方向,从坚定理想信念中涵养艰苦奋斗情感,从学习革命先烈、楷模榜样中坚守艰苦奋斗意志,从躬身实践、真抓实干中夯实艰苦奋斗行为。

“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一以贯之保持敢于斗争的胆魄。当前,我们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这条新的赶考之路并不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而是荆棘坎坷、险滩恶浪同在,更具复杂性严峻性的各种风险挑战也必将接踵而至、迎面袭来。在这种背景之下,“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需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风骨和胆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有在大风大浪、大战大考中不断摔打、磨砺、淬炼自己,才能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要昂扬斗争精神,常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斗争视野、葆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勇气,时刻秉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敢于自我革命、自我批评,善于主动出击抢机遇、迎难而上战困难、积极防范化风险、凝神聚力应挑战,从而赢得尊严、赢得主动,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