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祁晓娟

特邀嘉宾:泊头市“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

核心提示

大运河畔的泊头市曾经有非常繁荣的泥塑文化。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有很多制作泥塑的家庭作坊。

“三痴斋”泥塑工艺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现年40岁的宋长峰是“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6岁起随祖父、父亲学艺。2004年,宋长峰在泊头市文庙镇军西村建立了“三痴斋”泥塑工作室。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

百年泥塑工坊“三痴斋”坐落于泊头市文庙镇军西村。走进“三痴斋”,各种泥塑作品在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憨态可掬的“兔儿爷”、拿着鱼竿的老农、敲锣打鼓庆丰收的农民……

一双平凡无奇的大手在搓揉拍捏之中,给泥土赋予生命;几间砖瓦房算不上宽敞,却有民艺古韵和手艺人的执念流淌其间。宋长峰制作的泥塑,用料讲究、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大到丈余的佛像,小到寸许的摆件儿,一件件无不令人叫绝。

还在玩泥巴而他却得到了爱情(烂泥扶不上墙在他手中)(1)

“三痴斋”泥塑工艺,历史悠久技法独特,绘彩精美

主持人:你们的泥塑工作室为什么叫“三痴斋”?

宋长峰:在泊头市的泥塑史上,“三痴斋”的影响很大。“三痴斋”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三痴斋”的创始人宋盛林将“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人痴挚友遍四方”作为家训,因此给自己的工坊起名为“三痴斋”。

主持人:“三痴斋”泥塑有什么特点?

宋长峰:“三痴斋”泥塑的题材大多来自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如今,我们把现代人们的生活也加入到了泥塑主题中。

“三痴斋”泥塑技法独特,绘彩精美,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并从中体现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内心世界。这种技艺把传统民俗与文人画作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夸张之中体现现实”的创作理念。我认为,真正的泥塑工艺是“心中有艺,手上生情”。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我的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这个关公泥塑,捏的时候,要把神态和动作相结合,才能显现出他的威严。

2013年,“三痴斋”泥塑被评为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泊头泥塑历史悠久,运河岸边曾有专卖泥人的“娃娃市”

主持人:我听说,泊头市的泥塑历史非常悠久。

宋长峰:泊头泥人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主要有刀马人物、传统人物、泥哨、泥模、泥壶和泥簸箕等。我们当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寺门村的娃娃,黄屯的鼻儿(哨子),范庄的小簸箕儿,拿手要数‘三痴斋’的小泥人。”在泊头市境内的运河岸边曾有一个“娃娃市(集市)”,主要卖泥人,当时在华北地区很有影响力。

还在玩泥巴而他却得到了爱情(烂泥扶不上墙在他手中)(2)

坚持传承与创新,让泥塑走上工艺品化的路子

主持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泥塑?

宋长峰: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捏泥人。长大后,只要是泥塑上能用的知识,我就学。我曾跟着街头卖字画的人学习,也在河北师范大学“蹭”过课,涉猎过书法、国画、国学等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了作品创作中。

主持人:你觉得,泥塑工艺应该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宋长峰:只有不断创新,作品才有生命力。我们现在主要有两种订单:第一种是博物馆的活儿,这类作品要求是原创,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第二种是在网上接的订单,只需要在客户提供的图片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并做出适当调整。

我们要在保证作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改革工具、工艺,降低价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工艺品化的路子,不能将泥塑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要成为商品,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看得见泥塑。

一块“泥巴”卖了36000元,每个手工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主持人:你最贵的泥塑作品卖了多少钱?

宋长峰:我曾制作过一个高28厘米的关公泥塑,这个作品售价最高,卖了36000元。

主持人:为什么能卖这么多钱?

宋长峰:主要原因是这个作品工艺精美。它是我手工捏制的,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我们以“乡村巨变”为题材创作的一组泥塑作品,受到了很多人欢迎。这组作品共15件,分为6个场景:乡亲们敲锣打鼓庆丰收;顽童举着玉米棒子高歌;夫妻二人赶集后满载而归;农民赶着驴车往家运粮食;孩子抱着大鲤鱼;老农卖完粮食笑着点钱。这组作品是我酝酿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后,与家人、徒弟共同完成的。

还在玩泥巴而他却得到了爱情(烂泥扶不上墙在他手中)(3)

泥塑手艺后继有人,宋长峰带起了徒弟

主持人:现在,你如何传承泥塑艺术?

宋长峰:以前,泥塑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的。现在,“三痴斋”泥塑工作室对外开放,欢迎所有泥塑爱好者前来参观。

泥塑作为民间艺术,曾经多以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为了让泥塑艺术发扬光大,我现在通过开办网络课堂、到中小学担任辅导员等途径,来传播泥塑知识和技法。

如今,我12岁的儿子也钟情于泥塑,常常跟着我捏这捏那,成为了“三痴斋”的第五代传人。

主持人:你还出了一本关于泥塑的书?

宋长峰:老一辈泥塑师的手艺大多是口耳相传。为了弥补前辈们没能著书传世的遗憾,我和友人合著了一本《河北泥塑技法》,目的就是让所有对泥塑感兴趣的人看了书就能做出泥塑来。

筹建泥塑博物馆,更好地保护传承泥塑工艺

主持人:现在,泥塑工艺发展遇到困难了吗?

宋长峰:除了国家培养的泥塑大师,民间的泥塑艺人人数超不过百名。艺人们早就不藏着掖着自己的技法了,我们在探讨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泥塑艺术已经消失了。

主持人:对于传承泥塑工艺,你有什么计划?

宋长峰:我正在筹建一家泥塑博物馆,计划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泊头、保定白沟等地的泥塑风格、技法保留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资料,以更好地保护、传承泥塑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