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神的故事。世界本是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初期的神话常常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记录世界的起源与创世,人类以及神的典范,是传达的是宗教信仰价值观和规范的符号。

因为神性的有效性与圣洁性,这些行为符号表征的基准模式需要被模仿。所以神话在各国的产生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具有多种变体。

历史传奇、宗教崇拜和宗教仪式、口头传述、文学的精心提炼都构成神话的创作素材。

各类文学作品在历史的潮流中剧烈翻滚、争奇斗艳,留给一代又一代人灵感和想象,其中不可不提茅盾的《北欧神话》,就是由神话成为史诗的经典作品。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1)

茅盾小说中的神话创作境界,意指由神话意识或是由真实这个世界及其演进的潜意识结构所催生的创作,是他在1924到1929年之间,对世界神话广泛而深入研读的结果。这些神话包括中国本土神话、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以及源自自然和创世的神话。

与散漫的希腊神话迥然不同,北欧的神话,是庄严的、悲剧的;北欧的众神,是庄重、正直、博大的;这些如斯堪的纳维亚群山一样粗朴而巨伟的传说,无不透露着北欧民族个性中的冰与火。

——茅盾《北欧神话》

茅盾先生的《北欧神话》原来是要在1925年2月到4月间的《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这本书具有导读的作用,曾经是《小学生丛书》中的一本教科书,同时也成为他日后神话性创作的原动力。但最终这些文章没有出版成书,似乎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原始的计划和构想。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2)

从30年代开始,茅盾转向了一个与以往常规神话相当不同的神话原型—“诸神的黄昏”。他相当熟悉这个故事,因为他曾为《北欧神话》费尽了力气,并且将它改写成《北欧神话ABC》介绍给中国读者,所以在“诸神的黄昏”中,倾注了茅盾对神话的执著和心血。

北欧神话与南欧的希腊罗马神话一样一直是欧洲文学、绘画、建筑、音乐乃至影视艺术的源泉之一。20世纪后受到好莱坞青睐,掀起了北欧神话热潮。

国内对北欧神话认识相对零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北欧神话的界定模糊,大多局限于细节,对其体系及发展的整体研究不足。茅盾先生的创作成果,为各国解读北欧神话中的故事做出了极大贡献。

随着电影《雷神3:诸神的黄昏》等近几年热映的美国大片被搬上大荧幕,观众们除了感受到现代炫酷的特技镜头,和高超的视觉效果之外,更多地关注起来这部奇幻电影,其创作素材取自古老的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3)

电影《雷神》

电影的热映证实了北欧神话生生不息的魅力。 作为欧洲文化或者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欧神话虽不如希腊神话和圣经那样广泛流传,但对世界的影响极大,渗透到西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原因,还是其将个人英雄主义和谱系演变展现得无比淋漓尽致。

众神的起源与世界的开创

所谓北欧神话,是指约公元前两世纪中叶诞生于波罗的海西岸,包括斯堪的纳维亚人、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等持北日耳曼语语系人流传的古老的神话卫。

公元四世纪之前,日耳曼民族还是以部落的形式活跃在罗马帝国的外围,虽然两者之间时有矛盾往来。但是这些日耳曼人却和帝国的民众不同,过着更加“原始和狂野”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四世纪至六世纪罗马帝国逐渐落败,日耳曼民族则进行了一场大迁徙,分成北、东、西三支,西日耳曼人居于莱茵河和易北河一带,包括撒克逊人、法兰克人等,东日耳曼人包括勃艮第人、伦巴德人等,而北日耳曼人则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包括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和冰岛人。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4)

这些日耳曼人在迁徙过程中带走和传播自己的文明,但“他们一旦定居下来,便都热心于为自己发明一个独特的世系”,其原本的文明或多或少发生遗失。

北欧地区的这些日耳曼神话凭借地域的优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少也较迟,且因为北欧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几乎与原日耳曼人相同,都处于氏族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所以保留的神话最完整。

但是由于神话这类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原本的日耳曼神话在跟随那部分日耳曼人进入北欧以后发生了变化,在原神话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逐渐形成如今我们所阅读和接受的北欧神话。

如今以较完整的书面资料保存下来的北欧神话和传说有四部,分别是《埃达》(Edda)《萨迦》(Saga)、《贝奥武夫》(Beovulf) 、《尼伯龙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

神话的奠基与发展

北欧神话之所以能够形成体系,应该归功于《埃达》,《埃达》为其他北欧神话提供了框架和价值观念,是整座北欧神话宫殿的地基和圈梁。没有《埃达》的支撑,其他神话故事就像空中楼阁。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5)

《埃达》成书于公元十二三世纪,口头流传的时间通过如今出土的文物和贡品,推测可以追溯到北欧青铜时期,即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500年。青铜时代的宗教和神话的残余被认为存在于日耳曼神话和北欧神话中,如今瑞典南方出土的岩石雕刻的船、矛、斧子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被认为与北欧神息息相关。

如今最被大众所熟知的精灵、雷神索尔、邪神洛基等形象几乎都出自《埃达》,我们常说的北欧神话通常指《埃达》一书中记录的神话故事。《埃达》分为诗体《埃达》和散文《埃达》,其中散文《埃达》是对诗体《埃达》的解说。

诗体埃达就是中古时期冰岛的民间故事的融汇。这些故事在北欧地区辗转流传几百年,其他地区因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失传了,唯独冰岛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保存下来。

《埃达》中神是分神系的,其中神话的主角是以奥丁(Odin)为首的阿斯神系(Aesir/ Esir)和以尼奥尔德为首的华纳神族(Vanir)。在埃达神话中对华纳神族的描述极少,在此不赘述。

阿瑟神系的神王为奥丁,掌握着智慧和力量,其妻为神后弗丽嘉(Frigga)。雷神托尔(Thor)是奥丁的长子,他是赞美法律、秩序甚至每个虔诚习俗的神灵。

独手的提尔(Tyr)是战神,剑神海姆达尔(Heimdal)是驻守彩虹桥、保卫仙宫安全的神灵,诗神布拉吉(Bragi)是否为奥丁的儿子在埃达中并未明确说明,但是在后来的北欧神话中往往把他看做奥丁的儿子。

光明之神巴尔德尔(Baldur)和黑暗神霍德尔(Hodur)是奥丁和弗丽嘉的孩子,巴尔德是光明的人格化,英俊、天真、愉快,他爱万物,万物也爱他;霍德尔是黑暗的人格化,阴沉、忧郁、沉默寡言。由于特殊的创作方式造成神话并非一成不变,神的性格和相关故事也发生了变化。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6)

如今盛行的北欧神话故事中巴尔德尔命丧霍德尔之手,巴尔德尔的死亡开启诸神黄昏的序幕旦,在《北欧神话学》和《仙宫与诸神》等书中提及的日耳曼神话中,巴尔德尔和霍德尔二人的故事变成争风吃醋而造成的伤亡。

邪神洛基(Loki),在远古时期他是奥丁的结义兄弟,生命所需的温暖之神,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但是就像火不仅是人的朋友,而且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作为火神洛基的阴暗性格变得越来越明显,成为神界的堕落者和邪恶的根源,冥界魔怪之父。从所属来看,洛基更像是一个巨人而不是一个神明里。

还有来自华纳神系的海洋之神尼奥尔德(Niorder)和他的儿子太阳与丰收之神弗雷(Freyer)与女儿爱与美之神弗蕾雅(Freya)。在早期日耳曼民族心目中,弗蕾雅和弗丽嘉是一体的,是奥丁的妻子,大地的母亲,到了北欧神话才对两者做了明确的区分,他们将弗丽嘉视为地位最高的女神,而弗蕾雅则位列第二。

除了弗丽嘉和弗蕾雅之外,埃达中还有其他女神,掌握青春苹果的青春女神伊童(Idun),死亡女神赫尔(Hell)和金发女神西芙(Sif),命运三女神沃德(Urd)、维尔丹尼(Werdandi)斯库尔德(Skuld)

是公元十三世纪前后冰岛和挪威人用散文形式对过去叙述祖先们英雄事迹的口头文学的记录,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公元874年冰岛人的祖先定居在这块土地上之后的几百年内。

它将《埃达》中的神话体系和价值观念与北欧地区的历史史实相结合,创造出欧洲中古时期独树一帜的文学瑰宝。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7)

中世纪冰岛保留下的众多叙散文通通称为“萨迦”,流传至今的萨迦有不下一百五十种,主要可归类为史传萨迦和神话萨迦。史传萨迦亦称家族萨迦,展现一个家族的发展和重大事件,神话萨迦则包括神与英雄的故事。

和埃达神话不同,萨迦不再着眼于神的社会而转向人的氏族发展,创作方式是特有的半神话、半史实相结合。萨迦的人物往往是十分生疏又引人瞩目的个人,就像希腊神话最终的发展是以赫拉克勒斯珀尔修斯为代表的英雄、王者。

北欧神话中萨迦则起着从“神"话到“人”话转换的转换和承接作用。埃达中的神给予了萨迦中的人神秘、高贵的背景,而萨迦中的人则延续着埃达神的传奇和荣耀。

这与两者出现时间有关,埃达产生于远古的氏族社会,萨迦产生的时间则迈入“城邦、家族、国王”的封建社会。当时冰岛通过臣服于挪威而朝向欧洲形势政府的主流迈入,萨迦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在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方面都有着极大差异的社会和其中发生的故事。

在行政权力薄弱的社会中,往往会涌现出许多个体英雄,这些英雄行为为故事提供丰富素材,十二三世纪冰岛政治经济上的混乱造成文学创作上的繁荣,萨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创作而生的。萨迦的伦理学核心是荣誉准则,为了捍卫荣誉,几个人物之间往往会出现仇杀和暴力。

只是此时基督教价值观已经渗透在北欧这块土地上,最晚接受基督教的瑞典于1164年在乌普萨拉建立了第一个教堂回。所以萨迦其中的几个故事如《尼雅尔萨迦》《劳伦蒂斯萨迦》,展现了基督教宽容普世思想和北欧文明报仇捍卫荣誉之间的冲突。

结语

北欧神话属于上古神话,对应的是中国的蛮荒神话。在中国的蛮荒神话里,神们大多是正面人物,只有在《封神演义》里,神们才开始互相欺诈,互相争斗。北欧众神从开始就充满斗争,现代文学和电影作品里的各种元素,巨人、精灵、矮人、世界之树等等都源自北欧神话。从瑰丽的传统神话,诞生出大量的衍生作品。

神话发展到当今社会,媒介的运用,使得神话意义得到多元化。在媒介与语境中神话表现出适应与新的存在方式,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北欧神话和中国神话处于不同的语境下,因此产生不同的范式。当今各民族神话的受众也转向了外民族。

北欧神话有几个生命体系(北欧神话从神话到史诗)(8)

因此在共时视域下研究神话在不同语境下的调节与适应,是具有重大的重要性。中国的神话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在国内取得好评连连,在西方国家也排片上映,受到西方人士的肯定,这正是中国神话走出去的良好典范。古人留给我们古老而宝贵的神话遗产,它对于社会经济转型和文化创意具有重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