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返乡创业三年(八零后小伙回乡创业)(1)

仓库内一排排标有印度、越南、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字样的窑炉配件和数码控制柜有序地码放在一起,即将发往国外。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记者来到了位于睢县工业园区的河南亚新窑炉有限公司。走进生产车间,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焊接工序所爆发的火花四溅,车床马达轰鸣,行车纵横游动,到处一片忙碌的景象。仓库内一排排标有印度、越南、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字样的窑炉配件和数码控制柜有序地码放在一起。“这些都是近期要发往国外的产品。”厂长刘梦勤迎上前来介绍说。

该公司是睢县胡堂乡曹楼村返乡创业人士刘勤锋创办,目前由当初注册200万元发展到现在拥有6000万元资产、12项国家实用技术和先进工艺的“节能、环保、高产、低耗移动式隧道窑炉”发明专利的民营企业。公司负责起草编制的《墙材工业用移动式隧道窑》行业标准,经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今年9月25日在西安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中,顺利通过评审,已成为国家标准。该公司所建造的移动式隧道窑,遍布全国各地及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刘勤锋生于1984年,高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刘怀远在胡堂老家从事传统窑业工作。19岁那年,年轻气盛的刘勤锋有了外出闯一闯的念头,便只身一人前往深圳,进入一家以智能化生产为主的欧科传动有限公司工作,从此他接触到了新科技,10多年的时间,他边工作边学习,以踏实肯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凭借突出的业绩成为欧科传动有限公司高管、股东和执行董事。

2016年,睢县生态环境保卫战拉开序幕,刘勤锋父亲的窑厂面临拆除,其兄长刘梦勤建设的窑炉设备机械修理厂也面临倒闭。刘勤锋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与哥哥商定,利用其自身技术优势回乡创业。

自2016年8月开始,刘勤锋回到家乡,在睢县产业集聚区选址并投资建厂,同时以睢县划圆,往返于全国各地学习考察,先后从太原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招聘英才,组建30多名专业人才的研发团队,其间他本人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研发团队一起致力于维修少、能耗低、产能大、绿色环保的隧道窑炉和移动式窑炉的研发。

“由于公司的技术和设备都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要求,产品供不应求。”刘勤锋说,目前公司订单多,劳动力需求量大,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该公司除了研发团队外,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工和安装工人,目前已安排就业人员600多人,常年在国内外工作。

“以前我在宁波打工,月工资5000多元,自从去年我回来后,在这里按计件工资计算,平均每个月能挣七八千块钱。”在这务工的城郊乡十里铺村村民蒋亮说,现在比外出务工少了来回奔波、妻离子别之苦,还节省了许多路费、住宿费等开支,更重要的是家里有事能及时照顾。家住董店罗楼村的赵仲凯说:“这里工资都按时发放,不存在拖欠工资的事,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给我们缴纳了‘五险一金’,挣了钱心里还舒坦。”

“就在10月12日,我代表公司到山西省运城市参加了‘晋冀鲁豫第五届墙材与装备技术暨固废资源化利用交流会’,这次会议主要以睢县研发的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先进工艺技术与智能化装备进行经验交流。”刘勤锋说,公司现已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认可。“下一步,我们公司将在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控制领域做大做强,计划与深圳欧科传动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睢县亚新电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已经签约,计划先期投入1.5亿元,建设厂房2.2万平方米。”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人民币,安置剩余劳动力8000余人,实现年税利3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