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自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以“名角”谭鑫培为主演,拍摄京剧《定军山》片段为发端,中国开始有了自己制作的电影。不过,中国电影产生的一百多年里,数不胜数的电影作品中能与吉林市关联密切的并不多。据徐德源先生所撰《吉林旧事见闻》中记载,伪满时,“满映”拍摄过一部以缉毒士兵大义灭亲为噱头的奴化教育影片《壮志独天》,这部片曾在吉林城取景。影片上映时,观众从片中可以看到新建江堤、北山、小白山。然而这种凭空臆造的故事本身和吉林城并无多大关联,甚至与八十年代直接取材吉林市市民生活而拍摄的戏剧电影《邻里风波》都无法相提并论。其实中国电影并未忽视吉林市,早在六十年代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一部名为《特快列车》的电影,不仅展现了吉林市优美的风光,更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让全国人民了解到新时代洋溢吉林大地的可贵精神。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1)

一部反映新中国新人新事的“记录性艺术片”

1958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大跃进”时代,周恩来总理针对一些电影创作者缺乏生活实践、作品不能反映时代等问题,提出“不能生产出好的故事片,是否可以多拍摄一些纪录片”的倡议——借特殊的纪录片来反映生机盎然的时代风貌,在满足群众观影需求的同时,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很快取材于实际的《水库上的歌声》、《黄宝妹》等样式特殊的一批电影应运而生。这一批电影通常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电影取材真人真事,很有新闻报道的意味;二是影片拍摄制作速度很快,颇讲求趁热打铁式的“时效”性。因这类影片像却又不是纪录片——对事件的情节如实演绎却未平铺直叙,反倒和故事片一样跌宕起伏,故而在影史得名“记录性艺术片”。

在这一系列记录性艺术片中,《特快列车》所反映的是吉林铁路系统基层乘务组的工作和生活。列车上的乘务组有长途短途之分,短途乘务组一般由机车乘务员(正、副司机,隶属机务段)、车厢乘务员(也叫列车员,隶属列车段,列车段现在改称客运段)、检车员(隶属车辆段)、乘警(隶属铁路公安处)、餐车乘务员(也隶属于列车段)组成。长途乘务组一般是两个短途乘务组组成“两班倒”的工作机制。乘务组在旅客眼中都是铁路员工,实际上却是既有各自的工作,又需要相互协助、配合的团队。电影《特快列车》就是以一个基层乘务组齐心协力救助伤员为线索,表达出积极向上且充满人情味儿的时代精神。

早在影片筹拍之际,摄制方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想法即获得吉林铁路局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不仅很快安排了长影演员到工作一线体验生活,还决定单独拨给剧组一列由12节客运车厢组成的标准列车。为让这列火车能够顺利行驶,吉林铁路局还专门从机务段调派了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驾驶这列火车。随后的两个月里,《特快列车》剧组吃、住、工作全部在这列特殊的火车上。

为求影片的真实,拍摄过程中,这列火车并非是在某段线路上封闭拍摄,而是与其它客、货列车一样,在吉林局管内铁路线上真实行驶。尽管吉林铁路局总调原则上是利用运行空隙,让剧组列车上线运行,可有时为了照顾拍摄进度,还是让一些列车为剧组“让行”。不过,由于长影厂和铁路局对这部影片都太过重视,无论是剧本修改还是样片审定,难免“细中求细”。连演员表演转运车长做“发车号子”时,挥臂划圈动作幅度不合常规都被要求修改。由此导致了影片拍摄、制作时间的拖延,使其与其它快速完成的记录型艺术片稍显不同。可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鸡蛋里挑骨头”,才使得这部电影极富年代感地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吉林铁路局列车上列车、机务、车辆、沿线站段与总调密切配合,处理突发事件的真实场景,成为一部名实相符的特殊纪录片。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2)

林营长冒死截停502次列车

普通变特快故事中的列车生活

电影《特快列车》所讲述的是发生在通化到吉林铁路线上的真实故事。故事本不复杂,说的是吉林铁路局管内通集站开往江城的502次普通列车,夜行至狭谷口路段,因狂风骤起,将悬崖上的松树吹落在铁轨上。途径此处的解放军军官林营长,在排险搬树时,不幸被砸伤,虽奋力发出停车信号,截停了列车,拯救了所有乘客,却因伤势严重,需要马上到专业医院抢救才能脱离危险。

情况危急,年轻的列车长共产党员裴兰英决定请示铁路局抢点运行。吉林铁路局为抢救身负重伤的伤员,将502次普通列车临时改为特快列车:以线路所允许的速度直达终点沿线各站配合502开设绿接。在此过程中,为让林营长坚持到列车终点,列车上的旅客们,无论是知识青年、农民、林业工人、白发老人,都主动捐献出随身携带的各种药品和补品;在列车下,铁路部门和沿途乘客也都竭尽所能为502次列车提供方便,在马家岭站,去山里林区的乘客为保证502次列车高速通过,主动要求行李晚运,宁可自己进山后忍受没有铺盖之苦……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3)

为502抢点,调度室制定方案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502次列车飞驰抵达终点江城站,为抢救林营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作为一部记录性艺术片,片中尽管有快马追车、车顶行人等惊险场面,可通篇还是以纪录和反映基层铁路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为核心,一些具有时代感的真实列车生活画面被很好地记录下来。其中一些工作流程在近六十年后仍作为优良传统被很好地传承,而有些场面则因时代发展,特别是运输技术的进步而成为了历史: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4)

列队出乘,旅行袋满满的时代感

列车员排队出乘,临检着装,在接班会领任务,这些好的传统一直被保留到今天。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5)

接命令

在没有无线对讲装置的当初,为传递临时指令,铁路部门会用铁圈挂袋,列车提前减速,机车乘务员手把扶梯,身子探出车体接命令。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场面早已消失。

最令人感慨的是餐车主任提前卖饭票。在刚刚度过困难时期的列车上,有大米饭、面条(2毛钱)、面片和二十多样菜出售。菜可以买半份,旅客自带的煎饼只要花5分钱,就可由列车餐车加豆腐、菠菜、佐料烩热食用……

影片中那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画外音,或许正是现代人怀念曾经那个时代的动因之一!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6)

画面右上方可以看到吉林站铁道东水塔

电影中的吉林市六十年代风光

《特快列车》的拍摄虽然是在吉林铁路局管内的漫长铁道线上完成,列车车厢内是主要的场景。但是许多乘客视角的沿途风光,外景地都选在吉林市。虽然时代变迁,已经让一些景物发生了变化,但如今的老吉林人还是一眼就能认出那些熟悉的画面。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7)

影片中的吉林市江东大铁桥

吉敦铁路上的松花江铁路桥,吉林百姓俗称“大铁桥”。这座桥1926年开工,第二年8月完工,是吉林历史上第一座横跨松花江的桥梁。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吉林市时,曾炸毁两座桥墩,解放后得以修复。在长吉图高铁开通前,这座桥梁一直是吉林市通往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的咽喉要冲。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8)

影片中的龙丰铁路

松花江畔的龙丰铁路。1937年10月,为给在建的丰满水电站工地运送大宗建设物资,日伪当局开工修建龙潭山到丰满的支线铁路——龙丰线。这段铁路侧依苍翠青山,斜傍悠悠碧波,列车穿行其间,犹如荡漾在景致怡人的画卷之中。电影《特快列车》中的很多画面都取景龙丰铁路沿线。新世纪时,吉铁分局曾一度将龙丰线改为短途旅游线路。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9)

影片中的吉林站台

影片中的江城站,即是1981年拆除的吉林站老站房,而候车站台则一直使用到新世纪前后。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10)

影片中的吉林市江堤和江桥

吉林大桥的桥北东侧江堤。1935年,吉林城拆除岸边房屋树木,由临江门头道码头直至东关关帝庙旧址,修筑永久性江堤,1937年11月12日江堤竣工。1938年,吉林大桥动工,1940年竣工通行。江堤和江桥的修建,使得吉林城的江岸景致大为改观,特别是东关地区,开始出现“现代城市”的样貌。新世纪,随着江堤改造和吉林大桥重建,影片中“清丽”的吉林风貌,已然不复存在。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11)

影片中的吉林东关宾馆

影片中所提及的江城铁路医院应该是中兴街的铁路医院。可影片最后呈现出的医院画面却是东关宾馆“扮演的”。东关宾馆是一座兴建于50年代的建筑,其所具有的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可圈可点。只可惜新世纪,这座足可以代表吉林市文化品味特质的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摩天高楼——世贸万锦酒店……

60年代怀旧火车电影(一部保留着大量六十年代吉林市风貌的老电影)(12)

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

电影《特快列车》作为记录性艺术片的代表之一,其观赏性在同一时期还是可圈可点的。彩色的电影画面被电影导演赵心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导演)运用多机位、多角度拍摄,显得秀美而不乏张力,堪称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赵心水导演通过惊险桥段的设计和精彩的调度,把一部纪录片拍出惊险故事片的味道来,在强化观影感受的同时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公映时,我尚未出生。我记事儿开始,也不记得有这么一部电影被影院或电视播映。但八十年代初,我在铁路学校上小学时,凡是班会或汇报演出,需要再现下通知、传报纸之类的过场,我的班主任都强调要奔跑上台,要把通知、报纸举过头顶。当时颇不得要领,老师就一遍遍做示范。新世纪时在网上观看《特快列车》时,恍然悟出当年班主任示范的不正是列车长裴兰英的“范儿”吗?

第一遍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对影片中把吉林市叫江城,有些不以为然。既然电影中明确说明吉林铁路局,且当时这个机构就在吉林市,又何必羞答答地遮掩呢?另外接站场面中,饰演吉林局领导的那位“大背头”演员,竟然冲到了浦克饰演的军队领导面前,颐指气使地下命令也让我觉得有些装腔作势。

不过这部影片对我这个家在吉林市的铁路子弟而言,还是亲切更多一些。这不仅缘于观影过程中,有那么多我熟悉的吉林风光闪现屏幕,更因为在生活中,我有太多的长辈、邻居、同学家长,甚至同学本人就是乘务组中的一份子——讴歌这些基层劳动者才算真正的赞美生活!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