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磊

食神中西餐对决(20天办3场食神大赛)(1)

美味佳肴,是人们打开一方山水的绝佳“入口”。10月27日,杭州西湖景区少儿公园门口,一场特色美食大比武以“开门办赛”的形式,引来不少市民游客乃至国际友人食指大动、津津乐道。

根据公开报道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国庆长假之后,杭州西湖西溪景区分别在植物园、楼外楼、少儿公园举办了3场不同名目的“食神”大赛,每次都聚集了9-15支参赛队伍、至少100名参赛选手,每场比赛都会推出120-200道各具匠心的菜品,令人既饱了眼福也享了口福。

20天之内举办3场规格不小的“食神”大赛,杭州双西景区接连在“舌尖”上新,有何深意?此间滋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食神中西餐对决(20天办3场食神大赛)(2)

提振“舌尖”活力的第一味

以赛兴业挖掘潜能

欲破题,先审题——

先来看看这三场“食神”大赛,比的都是什么命题作文?

10月8日这一场,对参赛菜品的要求是体现西湖西溪历史底蕴;10月13日这一场,比的是“龙井茶创新菜”;而10月27日这一场,比的则是“农家菜也要会讲故事”。

细细一品就会明白:这是要求“食神”用做菜的方式来讲好杭州故事。

再来看看,三场比赛,“过招”的都是谁?

10月8日和10月13日这两场,有楼外楼菜馆、知味观味庄、六通宾馆、城隍阁餐厅这类国营“老字号”,也有自在弥林、清溪余韵、曼殊·天竺里、一江春水、曼舍溪园这类个人经营的农家民宿茶楼。

不难发现,来参赛“过招”的,多是深耕景区餐饮界的“熟面孔”。

口碑不错又资深,这些民宿“熟面孔”为何还会频频参赛?清溪余韵的经营者余慧琳很谦虚:“国营‘老字号’的研发班底很强,我们没有五星级大厨,自己摸索着培养后厨团队,在菜式上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所以很希望能来开开眼界、见见世面!”

为何频繁办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董事长刘英杰,一语道出了景区的用心良苦。“有朋自远方来,带他们去西湖西溪游玩,吃什么?很多人条件反射地会说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宋嫂鱼羹,但西湖西溪美食的内涵其实相当丰富。比赛不是目的,而是想让双西美食得以充分展示,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看来,以赛兴业,提振景区餐饮业发展活力、挖掘消费新潜力,这应是景区“食神”大赛的第一味。

食神中西餐对决(20天办3场食神大赛)(3)

引导转型创新的第二味

农家茶楼要抓住90后

而10月27日这场比赛,9支参赛队伍全部是来自西湖景区的农家茶楼,比如西院1号、新榆园、随意茶庄等。

为什么要专门给农家茶楼“包场”办赛?西湖景区农家茶楼协会会长胡公仰透露:“本世纪初,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完成,景区农家茶楼兴起,引导了一股休闲风尚,像西院1号,前屋后院阳台湖水边,会有700多人同时在这里用餐,流水席的场面非常壮观。但这些年,传统的农家茶楼业态‘温度’有所下降。”

胡公仰向记者展示了最近三年景区农家茶楼的财报: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647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43896万元;2019年接待游客628万人次,经营收入为43186万元;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年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32830万元。

“市场下行,‘蛋糕’压缩,原因是多方面的。”胡公仰认为,首先随着西湖申遗成功,杭州对景区商业业态的部署,有着新的思考和规划,以期更有利于保护西湖的山水人文景观;同时,90后慢慢成为消费主力群体,他们对餐饮休闲服务,也更为挑剔,有着新的需求:颜值、格调、文化、口感……缺一不可。

实际上,为了寻求突破,景区农家茶楼的经营者们已经纷纷走上了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打造网红餐厅、研发轻奢餐品、拓展团建服务……而参加各类“食神”比赛,也成为他们亮相亮本事的上好机会。

那么,通过比赛来为景区农家茶楼加油鼓劲,引导他们转型创新,这应是景区“食神”大赛的第二味。

有意思的是,西湖景区农家茶楼协会这次还特意选了少儿公园作为比赛场地,也是希望可以和年轻群体发生紧密联结。

食神中西餐对决(20天办3场食神大赛)(4)

餐桌外看不见的第三味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拓展

每一场比赛,都有鸣金收兵的时候。但是,看不见的“食神”大赛,其实天天都在进行。

“景区农家茶楼面对一线市场,一直在进行自我调整,淘汰老旧业态,引入高精尖、年轻态的项目,这是一个必然过程,也成为经营者们的共识。”胡公仰告诉记者,景区农家茶楼从2014年的400多家,慢慢缩减到当前的176家,但数字的变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业态萎缩”,而应是“更新提升”,“一杯30元的桂花茶一坐就是一个下午,这类‘低小散’的经营项目现在越来越少了。”

比如双峰村的某个入围2021黑珍珠餐厅榜单的农家茶楼人均餐标300元,没有菜单,只做晚餐,吃什么全靠厨师一手落定。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1年底,成为很多饕餮的“年度必去打卡点”。还有梵村村的不少餐厅,每天下午都会有网红主播打卡拍摄,每晚70个座位都要翻桌2-3次,有不少设计师专程来取经。

除了餐饮,景区农家茶楼也一直努力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拓展,把文章做到餐桌之外,创意产品涵盖春夏秋冬、四季不断——

春天,向高校招募“春茶使者”,组织大学生踏青、采茶、炒茶、品茶,向年轻群体渗透茶文化,培养目标群体;

夏天,针对经营淡季,举办七夕节等夜休闲活动,推出百家茶宴体验,承接商业拍摄,拉动茶楼夜经济;

秋天,推出桂花之旅,邀请年轻父母带孩子参与制作桂花系列周边,以淳朴自然、清新浪漫的氛围吸引年轻人的好评;

冬天,针对游客减少的情况,推出围炉品茶会,邀请50对父子,弘扬孝文化,普及龙井茶养生之道。

走访之中,记者还发现,在破局的阵痛里,经营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们来到农家茶楼,是因为热爱这片湖光山色的人文底蕴;而茶楼在商业之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西院1号的经营者李兰星如此感叹:“这幢小楼,是我与西湖交融的岁月印记和人生作品。”

其实,我们在《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文献中可以发现,景区农家茶楼这样的商业生态,在宋朝就开始传承演进了,这种生态满足了人们在西湖边修生养息、陶冶情操的刚性需求,相信它的生命力会和宋词一样旺盛。

比赛比到了餐桌之外,农家茶楼向上下游产业拓展延伸,与八方来客充分共享这一片美好,这也许就是景区“食神”比赛的第三味。

在变化的产业创新和不变的湖光山色之中,“双西”新味,可期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