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二月,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被张郃所败,同时赵云在箕谷出兵也不算顺利,诸葛亮最后只是带着西县千余家退回汉中。

诸葛亮第二、三次北伐:公元228年十二月,诸葛亮趁魏军进攻东吴之际,自散关出兵包围陈仓,但因陈仓地势险要,围攻二十余日不克,最终因粮草问题及魏军援军即将抵达被迫退回汉中。次年春,与郭淮在建威交战,获胜,占领武都、阴平二郡。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公元230年七月,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一边以主力守汉中,一边派魏延等人袭击张郃后方。后魏军因大雨无法前进,诸葛亮趁机出兵陇西,与魏延前后夹击,大败魏军。

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八万围困祁山,最终因粮草耗尽撤兵。在撤军途中斩杀张郃。

诸葛亮第六次伐魏: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进驻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后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1)

战前局势

曹丕即位后,首先将兄弟派往外地,从根本上稳固自己的皇位。然后,曹丕不断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收拢民心,并使西域诸国臣服,对匈奴与辽东太守公孙恭等势力加以赏赐,解除了对蜀、吴战争的后顾之忧。

在刘备死后,曹丕曾派人写信给诸葛亮让他投降,被公开拒绝。随后,曹丕又以孙权不送世子为质为由,大举进攻东吴,但均被长江所阻。226年五月,曹丕病逝,曹叡即位,吸取曹操、曹丕的教训,停止对蜀、吴用兵,转而开始发展生存,积蓄实力,待实力强大后一举成功。

诸葛亮为了达到其制定的战略目的,在解决了南方叛乱后,发展内、修订法律、恢复经济、训练军队、改革阵图、武器等行动以弥补夷陵之战的损失。同时,诸葛亮频繁派出使者巩固与东吴的联盟。随后,诸葛亮于227年率军前往汉中,开始准备伐魏一事。

战略分析

根据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目标,其核心就是迁都洛阳。由成都通往洛阳的进军道路有三条:

  1. 自江陵、襄阳出兵宛、洛。
  2. 沿汉水东出取宛、洛。
  3. 自汉中过长安、潼关取洛阳。

因荆州失守,所以诸葛亮的两路出兵的战略计划大大缩水,只能以汉中一地为战略基地作为出兵地点。而自汉中进攻洛阳也有三条进军路线,分别是:

  1. 自汉中向东,迂回武关、峣关、蓝田。但路线过长且靠近魏都城洛阳。
  2. 自终南山各古道翻越秦岭(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但粮草难以运输。
  3. 出兵陇右以迂回进攻长安。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2)

对诸葛亮而言,北伐最大的困难不是对手,而是粮草运输的问题,纵观诸葛亮几次北伐失利可以看出,大部分撤军都是因为粮草供应不足所导致。而古代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所以在《孙子兵法》中就曾说过善于用兵的将领会在敌国取粮,所以,诸葛亮选择出兵路线,就要从目标、进军路线中地区的经济与地理,避免因粮草问题而失败,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选择从第三条出兵路线的原因。

但问题是,自汉中到长安,所经之地大多都是山地且经济又不发达,只能依赖有着“天府之国”的益州在后方供给,或者是迅速突破至长安地区,然后就地取粮。不过,三辅之地因常年战乱,早就不必当年的富庶,而且长安与洛阳很近,不可能迅速占领。所以,诸葛亮出兵陇右,也是再于打通粮道,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奇袭计策的一部分顾虑。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

公元228年一月,诸葛亮与部下商议攻魏一事,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被诸葛亮拒绝。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是扬言要从斜谷出兵进攻郿县,然后派赵云、邓芝为疑军,兵出斜谷,进据箕谷。诸葛亮则随后率大军六万由阳平关向西北进军,经武兴、下辨向雍州进军。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3)

因魏国认为刘备已死,再加上蜀汉数年没有动静,都没有想到诸葛亮会突然北伐,所以准备十分不充足。再加上魏大将军曹真被赵云疑兵所牵制。所以,诸葛亮进攻的陇右地区所驻守的兵力十分不充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响应诸葛亮(姜维于此时降蜀),关中大震,魏国朝堂顿时不知所措。但魏明帝曹叡却说:“诸葛亮放弃山川险要,主动进攻,正好让我用兵法打败他。”于是,曹叡一边让右将军张郃率马步军五万自长安西进抵御蜀军;一边让曹真坚守陈仓以抵御赵云一部,自己则于二月前往长安亲自坐镇。

诸葛亮在得知张郃沿六盘山古道向街亭急行后,派参军马谡、裨将军王平、督将军李盛、黄袭率军先行占据街亭,以保证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同时又派高详驻守柳城为马谡侧翼。

大军出征,先锋的胜负对士气是很重要的,尤其街亭对诸葛亮此次出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守住,诸葛亮就能慢慢占据陇西,而一旦失守,就意味着此次出兵的失败。所以,诸将都建议让魏延、吴懿为先锋,但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不知为何却选择了没怎么带过兵的马谡,或许仅仅是因为在兵法谋略上深得诸葛亮的认可,让诸葛亮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马谡在抵达街亭之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去行动,而是率军上山,还是没有水源的。王平见此就建议马谡坚守城池,但马谡坚持认为居高临下可以占据地利,王平见此只好自己带着一千人马另设营地。

张郃抵达街亭后,见蜀军在山上筑营,直接四面包围,切断水源,在马谡军实在不行下山突围时,以逸待劳一举击败蜀军。关键时刻,王平率军鸣鼓自守,阵型不乱,张郃以为蜀军有伏兵就不在追击,而魏将郭淮也在柳城大败高详。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4)

因街亭失守,魏援军已至,再加上士气受损,诸葛亮夺取陇右的计划破产,只好迁西县百姓1000多户于蜀地,撤军汉中。而赵云、邓芝因与曹真兵力差距过大,在箕谷失利撤回。在撤退过程中,赵云收缩兵力,据险固守,断后,所以不仅兵将损失极少,而且军需物资也没有损失。退至赤崖后,赵云将赤崖以北栈道焚毁,使魏军无法追击。诸葛亮第一次攻魏之战,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第二、三次伐魏

公元228年五月,东吴向魏国发起进攻,并于同年八月在石亭大败魏军,于是,魏国征调三路大军大举南下。于是,诸葛亮趁魏精兵在东,关中空虚的机会,说服了群臣,发起了第二次北伐战争。

公元228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兵出散关围攻陈仓。而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向第一次北伐一样先攻陇右,是因为考虑到陇右各郡虽较易攻取,但如先取陇右,就会导致战机遗失,关右魏军可转入关中。所以决定走陈仓道,出散关,占陈仓,再向关中。

自从击败了诸葛亮第一次进攻后,曹真就认为诸葛亮一定会再次北伐。因而派部将郝昭率军千余,增守陈仓,并加强了城防工事。原陈仓城较小,郝昭又增建一坚城,二城相接,称上、下二城。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5)

在围攻陈仓之前,诸葛亮已经先行击败了魏费曜、王生两军。围攻陈仓时派郝昭的同乡靳详两次劝降,均被郝昭拒绝。于是,诸葛亮就利用兵力优势(陈仓只有千余人)发起猛攻。蜀军架起云梯冲车,郝昭就用火箭烧云梯,滚石砸冲车;诸葛亮填土造城,企图直接翻过城墙,郝昭也跟着提高城墙;诸葛亮挖地道,郝昭就在城内掘横沟阻拦。双方一直僵持了二十多天,最终,诸葛亮因粮草不足,再加上魏援军即将到达决定撤军。

诸葛亮在退回汉中后,稍稍休整,于次年春派陈式率军进攻武都、阴平二郡。这一次进攻诸葛亮并不是为了北伐,实际上是为下策北伐做准备。诸葛亮鉴于之前因粮草不足,暂停了北伐进攻,改夺取边防上的战略要地,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目的。

当魏雍州刺史郭淮得知后,立即率军前来援救。此时,诸葛亮主力大军已进至建威,郭淮见此,不敢于蜀军主力交战,就率军撤离。武都、阴平二郡遂被蜀汉占据。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

就在诸葛亮准备下一次伐魏时,魏国却先动手了。公元230年六月,曹真鉴于诸葛亮多次北伐,就上书请求曹叡主动出击,将被动化为主动。曹叡同意了曹真的看法,就派司马懿自荆州出发,沿汉水逆流而上向汉中进军,曹真则从长安出发,经子午谷向汉中进军,又派张郃率一部兵力由褒斜道向汉中进军,此次曹魏出兵数量不详,根据典籍记载,兵力至少不低于七万。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6)

诸葛亮在得知魏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增兵城固、赤坂以加强东部的防守力量,同时,又急令李严自江州率军两万增援汉中。为了牵制魏军,诸葛亮又派魏延、吴懿率军自河池出祁山,西进羌中,袭击魏军后方并联合当地氏族牵制张郃南下。

八月,魏军刚刚出发不久,汉中地区就下起了30多天的大雨,子午道、褒斜道的栈道大多被大水冲毁,无法通行。各处山洪暴发,导致道路被阻。恶劣的天气让魏军士兵不断死伤,军需物资不断损失,导致魏军既无法向前,也无法向后。在少府杨阜、司徒华歆、散骑常侍王肃等人的劝说下,魏明帝于九月下达撤军命令。

另一边,当魏延、吴懿西进时,张郃担心后方不稳,就迅速退守上卦,并排后将军费瑶于雍州刺史郭淮冒雨截击,但都没有赶上。张郃派人急报给曹真,曹真认为魏延军少,不足为惧,只是派费瑶、郭淮严守狄道,张郃守上卦,防止羌人进犯。

同年十一月,魏延、吴懿率一万骑兵(羌)与费瑶、郭淮交战,费瑶、郭淮以拒马围住魏延大营。恰逢诸葛亮率主力赶至,与魏延内外夹击,大败魏军之后,退回汉中。

诸葛亮第五次伐魏

公元231年二月,在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之后,诸葛亮再一次发动北伐战争。为了保障粮草运输,诸葛亮派李严镇守汉中,并采用了新型运输工具“木牛”以便在崎岖的山路保证运输线的按时运输。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7)

二月,诸葛亮率军八万兵出祁山。此时,魏大将军曹真病重,魏明帝急忙令司马懿自荆州派往长安,代替曹真指挥战斗。因之前数次北伐均无太大战果,所以,诸葛亮就分一部人马围困祁山,自率主力在周围徘徊,企图围点打援。在得知是司马懿率军救援后,诸葛亮改变战术,转而进攻上卦。

当时,郭淮正奉司马懿的命令,率军自狄道赶往祁山,但在路上得知了诸葛亮的动向后,就联系上卦守将费曜,企图前后夹击诸葛亮,但双方一交战,郭淮、费曜就败下阵来。诸葛亮也因此派兵大肆割除当地之麦,以破坏魏军的粮食供应。

司马懿在抵达祁山之后,听闻诸葛亮已经进军上卦,郭淮、费曜兵败的消息后,就放弃祁山不管,率主力迅速向上卦进军。司马懿抵达上卦后,占据险要之地,坚守不出,他就认准诸葛亮粮草运输困难且供应不足的缺点,决定跟诸葛亮打消耗战。诸葛亮数次率军挑战,司马懿均闭门不出。

就这样,双方僵持月余,诸葛亮见司马懿不交战,就率军后撤至卤城,想要以此引诱司马懿出兵。司马懿见诸葛亮后撤,也率军尾随,但一直都与诸葛亮保持距离,然后继续扎营,坚守不出。当司马懿进军至西县时,张郃等将领多次请求出战,但都被司马懿拒绝。

五月十日,司马懿在众将的多次请求下,迫不得已派张郃率军前去解祁山之围,自己率领主力向诸葛亮进攻。诸葛亮令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双方交战,魏军大败,司马懿退营自保。此时,张郃正进攻无当军(蜀精兵),因王平兵精守固受挫。在得知司马懿已败后,立即迅速撤军与司马懿会合,双方再次陷入胶着状态。

六月,因李严失职,导致军粮供应中断,为逃脱责任,就伪造刘禅命令,派参军马忠前往前线以粮草供应不足为由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为防止魏军追击,在木门谷设伏。司马懿见诸葛亮退兵,就派张郃率军一万追击。张郃认为不应该追击,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因粮草不足撤军,军心必定不稳,坚持让张郃追击。于是,当张郃行至木门谷后,被诸葛亮伏兵所杀。诸葛亮则安稳退回汉中。事后,诸葛亮奏请刘禅将李严免官削封,贬为平民,但其子李丰仍被任用为中郎将。

诸葛亮第六次伐魏

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最后一次是声势最大的一次。不光是准备时间最长,在之前北伐战争中,诸葛亮出兵最多不过八万,并且还要分兵三分之一留守汉中,而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是全力出击,同时又联合东吴共同出兵。

诸葛亮伐魏战争(诸葛亮六次伐魏战争)(8)

公元234年,在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休整之后,诸葛亮率领十万(最多不超过十二万)大军,联合东吴,再次北伐。

因陈仓、祁山的魏军已经筑好堡垒,所以诸葛亮从魏军尚未筑城的斜谷出军,想要直插关中,与魏军交战。

四月,诸葛亮率军顺利走出斜谷,进驻五丈原。在得知诸葛亮出兵动向后,司马懿认为,渭水之南是百姓聚居地,一定是诸葛亮所争夺的地区。于是率大军渡过渭水,凭险据守。司马懿对众将说,如果诸葛亮兵出武功,背靠险山,向东进军,形势将对我军不利;如果西上五丈原,我军则平安无事。为此,司马懿仍然采取过去的策略,坚守不出,等蜀军粮尽自行退走。当诸葛亮大军进占五丈原后,魏军将校都很高兴,但郭淮却认为诸葛亮有其他的战略企图,其目的在于占领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将其占领为作战基地。为此,郭淮推断,诸葛亮军必争北原。于是,司马懿派郭淮先行进驻北原地区。

司马懿在渭水之南扎营堵住了诸葛亮东进的道路,于是诸葛亮便派兵向北原进攻,但比郭淮晚了一步,蜀军抵达时,郭淮军已经开始修筑工事了,蜀军趁此机会立即发起进攻,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见东进道路被阻,北原地区也难以攻下,则转而进攻散关等地,诸葛亮见司马懿又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就派士兵在五丈原地区开垦荒田,也打算跟司马懿这么耗下去。

同年五月,东吴兵分三路对曹魏发起进攻,魏明帝为应付两线作战,严令司马懿坚守不出,然后亲率大军抵御吴军。

八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僵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理睬。于是,诸葛亮就派人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衣服,司马懿大怒(假装,做给部下看的),上书魏明帝请求出兵。魏明帝命卫尉辛毗持节至司马懿军充任军师,制止司马懿出兵。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到前方来,司马懿再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打算出战。所以向曹配上表请战,只是做给部下看而已。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能战胜我们,就不会去请求曹叡批准出兵了。"

接着,诸葛亮进一步对姜维分析战局:敌人认为我军远征,军粮补给艰难,要速战速决。因此才坚守不出,等待我军退却时乘机突击我军的背后。因此,我军必须实行屯田积谷,与当地吏民相安而居,等待歼敌时机。同时利用"木牛"、"流马"加快运送军粮,这样我军不但不会疲惫,反而会愈战愈强。

诸葛亮的计策是好的,但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持他继续为他的”隆中对“奋战了。同月,诸葛亮病重,随后便在五丈原病逝。诸葛亮在临死之时,已经提前做好了撤退部署,让魏延、姜维断后。诸葛亮担心魏延不听杨仪节制,就告诉杨仪如果魏延不听就自己率军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暂不发丧,让费祎前去试探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还在世,丞相府的吏卒去埋葬他,我可以统率军队去和敌人作战,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之死而废弃天下大事呢。况且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受杨仪的指挥,作一个掩护撤退的将领呢。于是,魏延就拉着费祎想要共同写信给各将领,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费祎说杨仪是文人,决不敢违背先生的意见。魏延才放费祎回归。费祎走后,魏延既后悔,又放心不下,便派人去杨仪营中探听动静。杨仪正按诸葛亮原先的部署,组织各营撤军,魏延大怒,竟率军先行后撤,并将所过栈道全部烧毁。

当蜀军撤退后,当地百姓就去向司马懿汇报,司马懿立即发兵追击,姜维、杨仪见此令部队装作要反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假死,就率军退回营地。当司马懿反应过来再派兵追击后,蜀军已经走远了。

由于栈道被魏延烧毁,杨仪只好命士卒砍木以架通道,当行至南斜谷时,魏延军已先行占领,随即派兵迎击杨仪军。杨仪命将军何平(王平)率部抵挡魏延军,何平上前去,大声斥责魏延军说,丞相病故不久,尸骨未寒,你们何敢反叛!魏延部众均感到魏延理屈,纷纷逃散,只剩他和他的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杨仪退兵途中立即派出将军马岱率部追赶魏延父子,将他们追上统统斩首,杨仪回军汉中又杀了魏延的三族。至此,诸葛亮北伐结束。

PS:魏延并没有反叛之心,不然的话完全可以直接投降曹魏,魏延只是想代替诸葛亮的位置继续北伐。但杨仪认为杀死魏延就能让自己代替诸葛亮,但最后也没能如愿。

但文中说法为陈寿《三国志》的说法,在裴注批改的《三国志》中引入《魏略》的记载,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陷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不过裴注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并没有《三国志》的可信度大。

结语

如果说,三国鼎立是谁促成的,那绝对是诸葛亮。诸葛亮凭一己之力使飘忽不定的刘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让刘备占据荆、益二州,使曹操不敢攻,不愧被梁启超等人位列到“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关于诸葛亮,历代评论数不胜数,按照军事家的说法,领兵者不应该在绝对把握时才主动出击,应该在有百分之六十的获胜状态下出击,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是丧失了一次作战良机。但实际上,在三国那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并不是不敢出兵,而是不能出兵。

如果荆州没有失守,那么蜀汉可以两路出兵,那么魏延的计划就可以实施,但关键是蜀汉只有益州一州,人口也不过百万,兵力最多也只是十万,而这十万又不能集中于一点。以举国之兵去夺取曹魏重要的关中战略基地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就算魏延奇袭占据了长安,那么曹魏一定会全力争夺,想要防守至少要5万人以上,但以蜀汉的国力与补给线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还以刘邦为例,但关键是刘邦面对的是一群分裂的诸侯王,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北方国家。

而诸葛亮以弱攻小,除了是完成对刘备的报答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以攻为守。除此之外,诸葛亮连续对魏用兵也可能是想在目前自己有精力、蜀吴关系尚好,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为蜀汉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攻取凉州以弥补荆州。因为陇右、凉州既是畜牧地区,又有农耕地区,特别是产马地区。这对仅有步兵的蜀汉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