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上来看, 综合素质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职业理念、 职业道德、 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综合素质必考的内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综合素质必考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 综合素质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职业理念、 职业道德、 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职业理念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职业道德主要考查我们熟悉的“三爱两人一终身”;
法律法规主要考查教育上的 法律法规、 教师权利、 学生权利等;
文化素养主要考查科技、 文学、 文化和历史 常识等;
基本能力主要考查阅读理解、 逻辑思维、 信息处理和写作能力等。
从题型题量和分值上来看,综合素质的试卷构成包括 29 道单选题,每道题 2 分;3 道材料分析题, 每道 14 分;1 道写作题, 50 分, 共计 150 分。
通过以上对于综合素质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综合素质的考查内容多且广, 但考查形式比较固定, 这就启示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命题特点和规律, 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提高备考效率。
综合素质中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在历年的考试中基本上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数量 8-9 道。 考查的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 数字类信息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1995 年 3 月 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自 1995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 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自 1986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2006 年 6 月 29 日第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2006 年 9 月 1 日起 实施。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1993 年 10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4.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5.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 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 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6.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 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 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 作出处理。
7.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 自撤销之日起 5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 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8.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 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 教师资格考试。
9.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 外。
10.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 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 定, 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 作业。
二、 权利和义务类信息
1.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 从事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 表意见;
(3)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 对学校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 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宪法、 法律和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 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教师 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 活动;
(4) 关心、 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 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1)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 设备、 图书资 料;
(2)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 贷学金、 助学金;
(3)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 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 证书、 学位证书;
(4)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 教师侵犯其人身 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 法律、 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法律、 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 责任认定类
1. 结伙斗殴, 寻衅滋事, 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 舍、 场地及其他财产的, 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而不采取措施, 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 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 由县级人 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4. 侮辱、 殴打教师的, 根据不同情况, 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 成损害的, 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法律法规的知识就介绍到这里, 各位考生朋友, 可以配合附带的法律法 规题目, 进一步练习巩固!
教资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模板
一、答题思路
(一)词语理解题
对于词语理解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概念的意义
上下文语境不是单指平时我们所说的较为抽象的语言环境,而是包括文段内容的论述背景、词句所在的上下文等较为具体的语境。
具体答题模板:
xx词语在文中有以下含义:
1.(文中某点);
2.(文中某点)……
(二)句子理解题
对于句子理解题,要注意所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考虑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弄清要理解的句子与其前后形成的内在联系。
如果运用了艺术手法,则要思考作者的意图。材料中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具体答题模板:
划线句子在文章当中有以下含义/有这些作用:
1.(文中某点);
2.(文中某点)……
(三)观点态度题
对于文章观点态度题。
第一,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些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会表达一定的观点。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需注意文中抒发情感、发表评论的语句;
还需注意遣词造句,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作者对人、事、物的褒贬态度。
大体上来说,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主要从概括性强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作者的评述等方面入手。
具体答题模板:
对于文章某段,作者的观点是:
1.(文中某点);
2.(文中某点)……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xxx(作者观点总结)
二、答题技巧
首先,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提炼概括要点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其次,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尽可能多写。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再次,考虑分值,尽可能答全要点。比如第一小题4分,一般来说会有两个得分点。
最后,要先打草稿,写全写顺,注意表达。
简答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 一 ) 简答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 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很高, 一般占 30% 左右。
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 也可能是提供证明, 有一定的系统性。 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 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 简答, 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 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 二 ) 简答题解题技巧
1. 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 类问题。 在回答中, 只要说明“是怎样”, 就可以了。
【例】 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当然就这么回答: “在时间上, 大部分用于教学; 在内容上, 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在 组织形式上,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 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 否则, 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
【例】 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只有这样答才严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 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 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 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例】 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 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 ( 答案略 ) 。
4. 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 问题, 语言必须简洁, 直接点出差异所在, 就达到了题目要求。 有时, 最好的办法和策略, 就是叙述概念, 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 不必再写什么。
【例】 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 “再认也叫认知, 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 有熟悉感, 知道它 是知觉过的对象 ” ;
“回忆也叫再现, 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 由其他刺激作 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 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 即 可,不必解释 每 个要点, 否则会影响整 个应试 速 度。
论述题解题技巧
一、 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 是论述题的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
论述题的答案, 并不强调标准化, 允许自由发挥, 鼓励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 从论述题的回答中 可以看出一个考生的学科水平。
二、 论述题解题技巧
1. 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 需要全方位论述, 因此,开阔视野, 多 角度看问题, 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
2. 论述题可能涉及名人名言、 俗语警句等, 对于这样的论述题, 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 俗语警句的含义及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 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 论述题还可能涉及案例分析题,即考生能否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分析实践,是论述题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又一个方面。
根据理论,如何去做 ; 或者该案例体现了什么理论, 如何体现的。
对于这类试题: 首先要阐释理论,然后再结合实践或案例去分析理论,要做到理论 结合实际、 实际联系理论, 做到“有血有肉”。
4. 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 不能偏离主题, 不能想当然, 要运用一定教育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有时还可利 用教育实践去论证。
例 1 : 什么是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 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 活动的人, 如教师、 家长、 政治家、 科学家、 艺术家等, 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 也 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 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 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 它可能是由某个人 ( 如 教育家、 政治家等 ) 提出、 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 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 它对 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 调节、 统摄作用。
例 2 :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 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 字游戏, 没有实际意义。 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 的的含义完全不同, 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 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 。
第三种观点认为: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 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 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 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 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 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 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 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例 3 : 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
( 1) 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
(2) 教育具有创造、 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提供大量的、 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 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 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3) 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 ; 其次表现为使 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 技能, 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 ; 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等方面。
(4) 教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笔试论述题解题技巧及示例分析, 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备考指导
实现教学的优化是一切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其中教学设计就是为实现教学计划而逐 步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它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通过教学设 计, 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教师可以准确的根据学习者的特点, 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 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 1) 目的性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内容、 条件、 资源、 方法和活动等各个要素。创设学与教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 帮助 学习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 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 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2) 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施教学活动而设计的施教方案, 有关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 比如教 学目标、 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等各种构成教学的要素都会反映在教学设计中。 因此, 教学 设计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 他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并贯穿始终, 教学活动的每个 环节、 每个步骤都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3) 系统性
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教学设计则是对这诸多要素的系统安排 与组合, 使所有的教学要素在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配合, 成为一个完 整的统一体。
(4) 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 它既有一定的理论 色彩, 同时又是明确为教学实践服务的。
(5) 预演性
教学设计的过程, 其实就是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每个步骤在教室头脑中的预演。这 一过程带有比较强烈的预演性和生动的情境性, 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 对教学活过程 的每一个细节周密考虑、 仔细策划, 从而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改错误。
(6) 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 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 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 造性的工作。 教学设计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 教学目标, 不同学生的特点, 创造性地思考, 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 1) 分析教学对象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涉及教学系统为谁设计的问题。 教学作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系列 活动, 就应当更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潜能、背景和要求等, 这些特征对教师选择适当 的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 要使教学设计有效, 就必须 深入地了解学习者, 对学习者的各 类 特征进行 认 真分析和预 估 , 分析 得越 充分 越 有 利于 教 学设计。
(2) 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师和教学 人员 对学习者达到学习成果 或 最终行为的 阐述 。 通过教 育 学的 活动, 要求学习者 掌握哪 些 知识 和 技 能, 思想 态度水平 发生 什么样 的 变 化, 这就要求在进 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使 用 具有可 观察 性、 可 测量 性的 术语 , 准确 阐述 教学目标, 这 样才 会使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更 好 地 相互 作 用 , 增 强目的性, 减少盲 目性, 提高教学活动 效 率 。
(3) 选择教学策略
当学习目标、 学习者的特征等情 况 明确 之后 , 为了达到学习目标 需采用什么样 的教学 策略以及选择 什么样 的教学媒体资源的问题就成为了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 这 里需 要对实 施教学活动的组 织 形 式 、 教学媒体的选 用 、 具体教学的方法等方 面 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与 设计。 这个环节可以 说 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最 核心 的设计环节。 教学系统最终能 否 有效发 挥 功 能, 主 要 取决于 教学设计者在这一环节所 做出 的一系列 判断 和 决 定。
(4) 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进行的环节, 是教师在教学开始 之 前、 教学进行期 间 、 教学结束 之后 都要 做 的重要工作。 通过 评价 , 取得 各方 面 的反 馈信息 , 以不 断 修 正 、 完 善 教学设计。 教学 评价 既是了解教学是 否 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 措 施, 也是修 正 教学设计的实 际依据。
关于学科知识
作答模板: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本文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举例子、打比方、 列数字) 的修辞手法,
用词\语言 (准确、 鲜明、 优美、 形象、 生动、 质朴、 简洁)。
通过(总 分总\总分\时间顺序)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
关于教学目标设计
作答模板: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 ) 学生能够认识并能按正确笔顺会写本文的 10 个生字。
(2) 写生能够正确读下列词语: 抽出、 欣赏、 浓雾、 献出、 密密层层。 (低年段)
( 3) 学生能够正确读出并熟练地写出下列词语:………… ( 中年段)
(4)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低年段)
( 5)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本文第 x 段\你喜欢的段落。 ( 中年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受 xx 之美(体会人物心理), 能够使用本文中的重点词语造 句。 (低年段)
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 xx 之美(体会人物心理) , 学会用写景手 法描写景色\学会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写话。 ( 中年段)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了解…美丽的景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 (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然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⑴直观导入: 为学生们呈现景色的图片、 视频
模板: 同学们, 在正式上课之前, 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一段视频),(展示图片 或视频后询问)大家觉得美不美?大家知道这是哪里么?我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美丽的 xxx。
⑵问题导入: 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模板: 同学们! 老师今天将介绍一位神秘的“嘉宾”给大家, 她来自神奇的大自然, 那么她是 谁呢?神秘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⑶故事导入: 为学生讲与该课文相关的小故事
【设计理由】: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情境, 贴近生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 学习新课程成打下基础。
二、 新课讲授
1.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 1 ) 老师领读课文, 全班学生跟读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 词语。
(2) 老师指导学生识字、 写字。
2. 再读课文, 了解写作特点
( 1 )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找出课文中所用修辞方法。
(2) 老师指导修辞方法的正确使用。
3. 品读课文, 感悟体会
( 1 ) 全班再次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感悟体会……
(2) 分组讨论并回答每段的中心思想, 老师点评
三、 巩固练习。
要求学生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用“xx”进行造句, 并选出优秀句子进行全班分享。
四、 归纳小结。
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再读生字、 生词, 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