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儒家文化,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儒家文化为主兼与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共同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

汉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汉诗、文言文)、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历史更是向我们证明了,不论是怎样的外来文化,在强大且兼容并包的汉文化面前,都要或多或少被动地受到影响。

辽国被灭亡的历史(怎么突然就亡国了)(1)

北宋时期,契丹人于北方崛起,成为大宋王朝的首要威胁。不过,随着契丹与大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契丹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随着佛教信仰传入北地,越来越多的契丹贵族开始笃信佛教。

从文献和考古证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民族本来是没有佛教信仰的。不过,随着契丹人对外扩张的步伐日渐加快,逐渐接触到女真、汉族的文化。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汉民,并让掳掠而来的汉人归顺契丹统治,上位者们开始从宗教层面寻找解决方案。

于是,契丹皇帝开始引进佛教文化,希望通过宗教信仰捆绑北地的汉人。但是,历代契丹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不一而同,总体来说呈“崇佛”到“佞佛”的发展趋势。

辽国被灭亡的历史(怎么突然就亡国了)(2)

辽道宗耶律洪基本身就是一名相当虔诚的佛教徒,他对佛教的尊崇和痴迷是显而易见的。从《辽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1068年二月,耶律洪基亲自抄写了一部华严经,并为其作《华严经赞》。1072年七月,辽道宗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己编修的《华严五颂》。太康元年,耶律洪基命令皇太子抄读佛教典籍。

辽朝的僧院,大多占地无数。几乎每个寺庙的长老,名下都有相当规模的房产地产。这些不动产的来源,主要是社会上的募捐。在寺院的募捐者中,辽朝的皇室占了极大比重。在皇室的牵头下,越来越多的王公贵族对寺院进行施舍。

辽圣宗的二女儿秦越长公主,将南京(现在的北京)的公主府捐献出来,将其改建为大昊天寺。此外,秦越长公主还捐献了一百顷土地,以及治下的百户民家。秦越长公主的女儿懿德皇后更是虔诚,先后捐给寺院银钱十三万贯。兰陵郡夫人萧氏施舍寺院中京(内蒙大名城)土地三千顷、谷物一万石、银钱两千贯、民户五十家、五十头牛、四十匹马。

即便是那些没有得到皇室、贵族垂青的寺院,亦可通过民间善男信女的募捐购置土地田产、修建寺院庄园。

辽国被灭亡的历史(怎么突然就亡国了)(3)

辽朝僧人的生活环境是相当优越的,他们根本无需为金钱发愁。尤其是那些香火鼎盛的佛寺,称之为富可敌国都不为过。辽道宗末年,国库捉襟见肘,连朝廷的日常开销都无法满足。值此之际,有许多僧院自发地向国家进行捐献,出资为朝廷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之外,辽代的僧人亦享受着崇高的政治地位。辽代僧人所享有的诸多特权,是历来汉地僧人不曾享有的。类比起来,只有蒙元时期的喇嘛教僧人得到过这样的荣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许多老百姓心甘情愿地剃度出家,享受官方特许的权益。

辽道宗时期,寺院长老渡化僧尼无数,出家人的数量急速增长。根据史学界研究的资料可知,辽朝的总人口(辽道宗时期)约为一千万,其中,僧侣的人数足有三万六千人。或许这一数据还不够直观,我们不妨拿同时期的北宋进行比较。

宋真宗天禧五年,北宋的僧侣数量达到巅峰,而北宋的僧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仅为辽朝僧侣比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在大辽全民崇佛的背景下,亦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出此中隐患,认为僧侣的极具增长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对于国家财政而言是巨大的压力。

苏辙曾为北宋出使大辽,在辽朝目睹僧侣泛滥的苏澈对此现象有这样的看法:“契丹之人,缘此诵经念佛,杀心稍悛。此盖北界之巨蠹,而中朝之利也。”苏辙的这段话,使许多后世学者认为辽朝之所以走向抚摸,完全是因为社会在佛教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失去了尚武精神,进而国势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认为辽国之所以败给靠两千五百人起家的女真,就是因为佛教的消极影响。类似的观点,在辽国覆灭后逐渐兴起。

金末元初,社会中流行着“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基调。1247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金朝遗臣张德辉,询问他对“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看法。对此,张德辉认为“金以儒亡”所言不实,但对“辽以释废”的说法却不予置评。

辽国被灭亡的历史(怎么突然就亡国了)(4)

那么,辽朝之所以灭亡,真的是因为佛教的消极影响吗?

我们知道,使大辽覆灭的直接原因,就是女真民族的崛起。但大辽在与女真的战争中以“兵败如山倒”的态势屡战屡败,恍若没有还手之力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完全是辽廷的内政所致,与佛教的影响关系不大。

契丹迭剌部首领阿保机,是通过该民族的“世选制”上位的,进而成为契丹民族的统治者创建大辽王朝。所谓“世选制”,是一种区别于“无嫡立长不立贤”的世袭制的传位制度。契丹人在选取首领时,会在某范围内挑选合适的人选,且设有任期这一限制。从形式上来看,这种制度与外国的大选有雷同之处(只是契丹民族有资格参与竞选的皆是宗室子弟)。

但凡上位者,总是难以抵住“家天下”的诱惑,阿保机自不例外。阿保机效仿中原政权,改“世选制”为“世袭制”,让自己的子孙永远坐在龙椅上。这样的做法,无疑剥夺了其他有世选权力的宗室子弟的核心利益。因此,当阿保机将自己的儿子耶律倍立为皇储后,当即遭到各草原部落的反对。碍于各方面的压力,耶律倍终究未能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大统。

在阿保机之后的四位统治者耶律德光、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他们都是通过传统的“世选制”上位的。辽景宗统治时期外戚干政,辽景宗在汉族世家的帮助下废除世选制,将自己的儿子册封为太子。辽景宗以绝对的力量改写了契丹王朝的继承制度,从此,世袭制在辽朝宗室安家落户,成为惯例。

虽说,世袭制取代了世选制,但毕竟世选制在契丹历史悠久,因此世选派在政坛上依旧保有话语权。辽兴宗、辽道宗、天祚帝三位辽朝皇帝,都曾与世选派爆发过激烈的政治冲突。正是这些冲突,直接消磨了契丹的力量,使契丹王朝从强盛变得一蹶不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辽朝宗室世袭制与世选制之争,诱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间接导致辽国覆灭。

辽国被灭亡的历史(怎么突然就亡国了)(5)

除了世袭与世选之间的冲突之外,大辽的边疆政策也是存在问题的。

大辽统一渤海国(东北地区)之后,便将战略重心放在入主中原上。对已占领的渤海地区,辽室使用了“迁人弃地”的政策。站在辽初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当辽朝发展之中后期,该地区军事力量不足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就像《契丹国志》中说的那样,“景宗乾亨元年,自东丹国南迁,契丹经营河朔,不复顾”。正因为对东北地区的不重视,白山黑水之地才会成为导致大辽覆灭的隐患。

随着辽国不断开疆扩土,大辽版图上的疆域越来越辽阔,然而,大辽的人口数量却没有显著提高。在人口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辽朝皇帝未能看到人口数量能为国家发展带来的优势。非但如此,辽国皇帝还在统治地区内部分地建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辽社会的经济压力显著提高。到了辽朝中期,因人口稀少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爆发,成了让统治者头痛无比的大麻烦。

辽国被灭亡的历史(怎么突然就亡国了)(6)

大安九年,对于辽朝来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这一年,蒙古磨古斯部率兵进犯辽国,辽朝与其爆发激战。虽然辽军获胜,但也付出了一定比例的伤亡。惨胜蒙古后,辽朝皇帝将绝大多数兵力抽调到西北边陲,对东北地区采取了羁縻政策,依靠女真部落首领维系对女真地区的统治,使女真地区彻底沦为“三不管”地带。

从名义上来看,辽仍为女真共主,但事实上,辽国统治者的政令已很难辐射到东北地区。随着若干个女真部落狂野生长,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几个大型女真聚落。这些女真聚落,终于在天祚帝年间揭竿而起,发动变乱,在大后方给大辽以致命一击并迅速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大辽的衰落虽然与佛教的消极影响相关,但辽国的覆灭主要还是由于内政方面的不足。辽朝并未注重发展人口,以至于大辽境内地广人稀,经济增长缓慢。除此之外,如果辽国皇帝能够早日对东北地区提起重视,女真部落则根本无法在高压之下发展壮大。

在笔者看来,这些弊政才是辽朝走向灭亡的主因。

参考资料:

【《辽史》、《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