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它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外地人可以在天津结婚吗(为嘛在天津人眼里唯独)(1)

天津俏皮话浮雕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天津方言里有一句歇后语叫“二姨夫——甩货”很多人都听过,但不知道是怎么来的,甚至很多外地人初到天津卫后听到这句话更是一头雾水,今天《说林》就跟大伙说说,“二姨夫”的那些事。

天津籍相声大师高英培

可是“为嘛大姨夫、三姨夫和老姨夫都没事儿,都亲亲热热地,合着就这个二姨夫是甩货呢?!”——为嘛?因为这里边,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清朝末年,在咱们天津老城里的鼓楼西,有一户赵姓人家,老两口膝下无儿,只有三个闺女。大闺女雅芝和三闺女薇都先后嫁人了,唯独那个长得最盘亮条顺的二闺女丽颖,因为眼光太高,挑挑拣拣地一直没找着合适的伴侣,眼瞅着岁数越来越大了,成了名副其实的“鼓楼剩女”。老两口急坏了,再三劝二闺女:“你介倒霉孩子,你看,你大姐和你三妹的孩子都能海河游泳了,你就别再挑三拣四的了!”

二闺女虽然眼光颇高,但很有孝心。她见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岁数也不小了,也就不像前几年那样挑剔了,不久就嫁给了一个卖鲜货的小贩——条子。(天津人管水果叫“鲜货”)。二姑爷虽说是个小商贩,但为人忠厚善良,特别孝顺。逢年过节的,老两口这儿总是鲜货不断。二闺女婚后不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从此,家里人就指着孩子,以“大姨,二姨,三姨”来称呼她们姐妹三个。

外地人可以在天津结婚吗(为嘛在天津人眼里唯独)(2)

有一年的中秋节,大姨提议,三姐妹各自带着丈夫孩子到姥姥家过节。那姐俩都同意。二姨还说:“你们姐俩买月饼就行了,鲜货由我们那位包了!”

到了中秋节那天,大姨,三姨两家都来了,就二姨一家没见面。一直等到天快黑了,二姨才抱着孩子进屋。一进门,姥姥就问:“你咋才来啊?他二姨夫呢?”

二姨把手里的鲜货放在桌上说:“嗨,上个月进的鲜货,本想存到今儿个卖个好价钱,谁知卖到现在也没卖完!没办法,我们那位上街甩货去了!”

这时,酒饭已经摆好了。大姨,三姨都说:“再等会儿二姨夫吧!”

二姨说:“二姨夫甩货了,甭等了,咱们先吃吧!”

可巧,这话正被同院的一个姥姥听见。这姥姥前面的话没听见,就听见“二姨夫甩货了,甭等他了”。这姥姥还替二姨夫鸣不平:“人家二姨夫哪儿对不起你们家了,没事就给你们送鲜货,介是干嘛,到吃饭时把人家甩了?”

从这以后,这老太太逮谁跟谁念叨这事,一来二去,这句话算传开了,一直传到今天。其实,二姨夫是上街甩卖鲜货去了,却被以讹传讹为“被甩了”,看来,二姨夫们也真够冤的。

外地人可以在天津结婚吗(为嘛在天津人眼里唯独)(3)

过去有一则新闻说,天津市民某大姐途经赤峰道一家服装店时,被门前“本店全部二姨夫”的七字标语弄得一头雾水。经同伴提示,这位大姐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商家为了促销而使出的招数。

这条黄纸红字的大标语,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年轻的店主向顾客解释:“多哏儿啊!二姨夫不就是‘甩货’的意思吗?我这店里的东西全都甩货了,赶紧挑,赶紧选吧,您了!”这家小店因这则特殊的标语而热闹起来,客流量持续不减,销量大增。——这就是天津人的幽默!


广说诸事,其多如林 欢迎关注《说林》 段子夹历史,切糕蘸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