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制时期的浙江省区划

民国肇始,浙江省如同其它各省一样,首先将各府、州、厅统一改设为县。

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浙江省根据临时大总统颁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全省分为钱塘、会稽、金华、瓯海4道,并于6月10日任命道尹。

钱塘道,一等道,驻杭县。道尹繁要缺,辖浙北20县;

会稽道,一等道,驻鄞县,道尹繁要缺,辖浙东20县;

金华道,三等道,驻兰溪县,道尹简缺,辖浙西19县;

瓯海道,二等道,驻永嘉县,道尹要缺,辖浙南16县。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1)

民国五年(1916年)5月30日,护国军变起,浙江省以《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未经正式国会批准,而将4道废除。民国六年(1917年)1月22日,护国军事败,又恢复4道区划,并将金华道移驻衢县。

(2)抗战前的浙江省区划

浙江省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21日颁布《县政督察专员章程》,将全省分为12个区,各区首县分别为:杭县、海宁、吴兴、鄞县、绍兴、临海、兰溪、衢县、建德、永嘉、丽水、龙泉。

当年8月,行政院公布《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开始在全国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浙江省将全省除杭州周边外,划分为7区,分别为:第一区(衢县)、第二区(丽水)、第三区(龙泉)、第四区(永嘉)、第五区(临海)、第六区(金华)、第七区(鄞县)。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2)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浙江省将全省重新划分为9个区,次年5月,行政院核准备案。

第一区(吴兴)、第二区(嘉兴)、第三区(绍兴)、第四区(金华)、第五区(衢县)、第六区(鄞县)、第七区(临海)、第八区(永嘉)、第九区(丽水)。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3)

(3)抗战中的浙江省区划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杭州市沦入敌手,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率领省府迁治永康县方岩,省建设厅、教育厅则迁至丽水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浙江重新划全省为十区:第一区(于潜)、第二区(安吉)、第三区(绍兴)、第四区(金华)、第五区(衢县)、第六区(鄞县)、第七区(临海)、第八区(永嘉)、第九区(丽水)、第十区(桐乡)。其中第十区各县均已沦陷,全境为游击区。

三门县:1940年7月,撤销南田县,以原南田县全部区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7个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个乡,设置三门县,以三门湾而得名。县治初设健康塘,于同年9月迁至海游。


日军侵占了浙北的大片地区后,为了实现对占领区的有效统治,扶植各类汉奸、流氓,建立了各级伪政权。1937年12月26日,杭州市维持会成立,在浙北其他沦陷区也都成立了维持会。1938年6月,伪杭州市政府、伪浙江省政府相继成立,随后向浙北沦陷的13个县委派了知事,建立了伪地方政权。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4)

1941年5月,日军进攻诸暨,迫近金华,浙江省府自永康方岩迁至松阳。未几,金华前线稳定,是年8月6日仍迁回永康方岩原址办公。1942年5月,日寇大举进犯浙赣路,永康又告紧急,省府准备再迁松阳,突闻衢州、龙游皆已失守,决定改迁至云和,并正式决定以云和为临时省会。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19日,日军第5师团进攻浙东沿海。师团主力在镇海登陆,20日攻占宁波,22日攻占慈溪,23日占余姚,26日陷奉化、溪口。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4日,汪伪置浙东行署,直隶伪行政院,驻鄞县。管辖余姚、奉化、慈溪、象山、鄞县、镇海6县。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5)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适应日寇进占浙赣线大部,造成浙江南北脱节的新形势,浙江重新分全省为11个区:第一区(于潜)、第二区(安吉)、第三区(新昌)、第四区(宣平)、第五区(衢县)、第六区(宁海)、第七区(临海)、第八区(永嘉)、第九区(丽水)、第十区(海盐)、第十一区(淳安,后迁建德);其中第十区各县均已沦陷,全境为游击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30日,汪伪裁撤浙东行署,并入浙江省;并将浙东行署原辖6县与上虞、定海2县划为第一专区,专署驻鄞县。同时,在金华设立第二专区,辖金华、兰溪、浦江、武义、东阳、义乌、新昌、嵊县、诸暨9县。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6)

(4)抗战胜利后的浙江省区划

抗战胜利后,浙江省府于1945年10月迁返杭州。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除杭州市及杭、萧山、海宁3县直属省府外,其余各县被重划为6区:第一区(吴兴)、第二区(余姚)、第三区(金华)、第四区(淳安)、第五区(乐清)、第六区(丽水)

文成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12月,析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22个乡镇析置新县,以境内先贤——明诚意伯刘基的谥号“文成”命名为文成县。

滃洲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设立滃洲县,辖岱山、衢山、长涂、秀山、长白、东极、洋山、黄龙等岛,驻高亭。1950年5月解放,滃洲县瓦解,地还属定海县。

四明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析余姚、上虞、嵊县、奉化、鄞县、慈溪6县山区22乡、镇置,治梁衕(今余姚梁弄)。因境内有四明山得名。1949年5月,梁衕解放,四明县瓦解,地还属原划出各县。

清末浙江区划图(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