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一是因为他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意于壮观的景象之中,二是他写出了不甘平庸的积极进取精神。

多年后,那个比王之涣晚出生60多年的中唐诗人李益,也写出了一首登鹳雀楼的诗作,宋代学者沈括誉此诗与王之涣诗同为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佳篇。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相比于王之涣的大气磅礴,李益的登临远望,抚今追昔,感时伤怀,更具艺术感染力,被金圣叹赞为最急切的思归诗。

唐诗登高望远(唐代才子一首登高望远之作)(1)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唐 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简译 :

鹳雀楼的西边,有百尺高的桅樯,水中的汀洲上,葱茏的林木高耸入云,苍苍茫茫。

时光荏苒,昔日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而那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越千年,尚且遗憾时间过得飞快,可当忧愁到来时,即便是一天也觉得漫长。

离乱中,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加强烈,眺望楼前,已经不复春天的景色,不免黯然神伤。

唐诗登高望远(唐代才子一首登高望远之作)(2)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厚重的七律,诗人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为久被传诵的佳作,清代诗人屈复赞其曰“声调高亮,情致缠绵”。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首联写傍晚时分登临鹳雀楼纵目所见,是诗人所处的现实。

首句谓站得高,次句意看得远,“汀州”即水中的小洲,“”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这一联写眼前景,起笔不俗,气势非凡,境界开阔,诗人居高临下,近处的桅樯,远处的汀州,无一不尽收眼底。

颔联写过去事,江天寥廓,大地苍茫,诗人不由得起了思古之幽情,首句“汉家箫鼓空流水”,引用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的典故。

据《史记·封禅书》所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并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当年汉武中兴,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繁华落尽,江山易主,时光里的一切早已随水而逝。

“魏国山河半夕阳”,次句继续写思古之情,时光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代,大唐的河中府原属魏国地界,靠近魏国都城安邑,如今山河依旧,而昔日繁华的魏国却如夕阳一般沉没西山。

唐诗登高望远(唐代才子一首登高望远之作)(3)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颈联承上启下,首句承上,过往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千年的时光亦不过是弹指之间而已。

次句启下,写身世之愁,生逢乱世,仕途坎坷, 羁旅漂泊,故土难归,乡情难却,愁情愈甚,尤觉时光漫长。

千年犹速,一日即长”,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寓意深远,前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后者是从自身自言,有豁然开朗之感,颇具警示意义,此联也因此成为精警名言。

尾联思归,“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曾经那么兴盛的汉魏,都已经湮没在岁月的洪流中,唯剩夕阳流水,而今我思乡的愁绪那么悠长,还在纠结什么呢,还是速速归去为好。

前两联写景,抚今追昔,后两联抒情,慨叹人生苦短,诗人将对历史的沉思,现实的慨叹,以及其个人的伤感,全都融汇到最后的归思之中,读来极具艺术感染力,不愧为唐诗思归之佳作。

唐诗登高望远(唐代才子一首登高望远之作)(4)

写在后面:

鹳雀楼为北周宇文护所建,位于山西蒲州府西南,唐代时是河中府的名胜,文人墨客登楼揽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据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所载,李益的这首《同崔邠登鹳雀楼》,是他对崔邠诗的追和之作,“”是酬和之意,“崔邠”是唐代诗人,李益之友。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先有安史之乱,后有藩镇割据,再有外族入侵,生逢乱世的李益,对世事无常自是有着更为深沉的感慨。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所以,这位以边塞诗闻名的大唐才子,对于乡愁的理解,也较之他人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这首《同崔邠登鹳雀楼》之所以能够引起世人的共鸣,就是因为他能够站在时空的高度,体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给人以启迪。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唐诗登高望远(唐代才子一首登高望远之作)(5)

李益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