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一场席卷东部地区的强寒潮天气开启入冬步伐,我国101万平方公里国土降温超16℃,内蒙古、辽宁等地降雪量突破历史极值,居民被“大雪封门”出行受阻,农业牧业受影响造成损失国家气候中心相关评估报告显示,此次寒潮事件强度指数为历史第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全球变暖为什么还有寒潮来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全球变暖为什么还有寒潮来袭(专家谈为何全球变暖仍现寒潮)

全球变暖为什么还有寒潮来袭

11月上旬,一场席卷东部地区的强寒潮天气开启入冬步伐,我国101万平方公里国土降温超16℃,内蒙古、辽宁等地降雪量突破历史极值,居民被“大雪封门”出行受阻,农业牧业受影响造成损失。国家气候中心相关评估报告显示,此次寒潮事件强度指数为历史第四。

在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背景之下,此次强寒潮天气不禁引发疑问——为何今年冬天反而“更冷”,这与“全球变暖”是否矛盾?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向南都记者表示,“拉尼娜年冷空气的活跃程度相对要明显一些”,“预计今年冬季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2022年1至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他解释,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也在增大。”目前,相关报告指出全球变暖趋势未变,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预测:我国中东部地区偏冷可能发生极端寒潮

11月4日至9日,强寒潮天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而来,多地降温显著、降雪量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评估报告显示,此次寒潮事件具有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极端性强等特点,101万平方公里国土降温超16℃,综合强度指数位居历史第四位。

内蒙古通辽居民被“大雪封门”出行受阻,农业牧业受影响造成损失。图片来源:通辽市应急管理局

11月上旬,我国整个东部地区几乎被雨雪天气覆盖。华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等地普降暴雪大暴雪,局地出现特大暴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山东、河南等地还出现冻雨或强风天气。

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春晓介绍,“辽宁西部地区的过程降雪量已经突破1951年以来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截至11月9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站积雪达68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桂莲表示,这是当地“最大降雪量”。从5日夜间至7日,“内蒙古有32个站出现降雪极端事件,其中3个站降雪量突破历史极值,分别是锡盟西乌旗、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和库伦旗。”

南都此前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雪,通辽居民被“大雪封门”出行受阻,农户因大棚被雪压垮弃收蔬菜,牲畜因剧烈降温被冻造成死伤。

强寒潮天气开启入冬步伐,今年冬季气候将如何演变?11月12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向南都记者表示,“预计今年冬季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2022年1至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

周兵介绍,受此极端寒潮天气影响,“预计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能导致小麦抗寒锻炼时间缩短;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牧区可能遭受‘白灾’和强降温天气。”

此外,低温环境和气温波动容易诱发气象敏感性疾病,“比如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疾病,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低温更有利于病毒存活,可能给新冠疫情防控带来挑战。”

周兵表示,“各地需要防范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做好煤电油气等能源调度和供应保障,做好春运保障工作,做好森林草原和城乡防火工作。”

解读: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冷事件强度增大

今年10月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重申,全球变暖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带来深远影响”。

此次强寒潮天气不禁引发疑问——为何今年冬天反而“更冷”,这与“全球变暖”是否矛盾?

对此,11月12日,周兵向南都记者表示,秋冬、冬春季节转换期间,“冷空气或强冷空气活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且降温幅度较冬季更为明显。”他介绍,由于我国季风性气候显著,冬季受东亚冬季风影响,来自极地或中高纬度的强冷空气通过多个路径影响我国。

南都此前报道,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今年冬季再次出现拉尼娜事件,因此2021年也被称为“双拉尼娜年”。

今年冬季再次出现拉尼娜事件,因此2021年也被称为“双拉尼娜年”。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70年到2018年的12次拉尼娜事件所对应的冬春季中,平均有21次冷空气过程。周兵表示,“拉尼娜年冷空气的活跃程度相对要明显一些,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并不矛盾。”

事实上,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也在增大。”周兵解释,“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并通过海-气、陆地-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如‘拉尼娜事件’出现常常冷冬连在一起,这是由于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南下。”

相关报告指出全球变暖趋势未变。

此外,北极增温也是极寒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周兵介绍,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使得气温明显降低。”

周兵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暖趋势,“1961年以来每10年气温上升0.41℃,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间也有气温偏低年份,“2008年初我国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之严重百年一遇。”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指出,我国极端冷事件次数总体减少,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

趋势:气候继续增暖应采取积极行动

继罕见暴雨严重致灾后,强寒潮天气又突袭多地,气候变化再次为人类敲响警钟。

南都此前报道,今年以来我国出现异常气候现象,平均气温创下新高、极端降水天气频发,南方地区遭遇旱情、北方地区却身陷洪涝。

“气候变化有两个重要的事实支撑,即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我国气候异常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变暖的步伐不断加快。”周兵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未变。”

周兵介绍,世界气象组织《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过去五年(2016至2020年)和过去十年(2011至2020年)的平均值分别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

今年8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周兵介绍,根据该报告,“未来气候继续增暖。在假定的5种排放情景下,未来20年,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不改变,那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强发和并发就不会出现转变,伴随着全球变暖的,是像跷跷板一样极端的热或极端的冷。”周兵表示,上述报告也指出,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温升将在本世纪内低于2℃;在205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情景下,温升将减少到1.5℃以内。

“我们不可能期待不采取任何行动,全球变暖会消失或减缓。”周兵此前表示,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对于社会而言,要传播绿色出行和全国低碳社会的理念;对于企业而言,要减少排放,通过科学技术的转换实现效益;对个人而言,要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用车出行这些细节上努力。”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