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卵巢肿瘤的文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卵巢肿瘤的文档(嘘小心子宫有耳)

关于卵巢肿瘤的文档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

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

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

直到因为太健康被踢出去,

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

......”

一直很喜欢伍迪·艾伦,尤其是他的诗,这首《倒序人生》,更是一种充满着新奇而有趣的幻想,同样也是一种对于挣扎在残酷现实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的愿望。

"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were it not that l have had dreams. "

开篇,伊恩就向《哈姆雷特》致敬,或者说,他想阐述的就是一个婴儿版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夏日漱石用猫的眼光,去描述世间百态,而伊恩则用一个未出世的婴儿的角度,用他的“听觉”和思考,去讲述一个令人感觉荒诞的谋杀案,母亲与叔叔勾搭成奸,为了祖产,密谋杀害父亲,对于一个婴儿来说,他会是什么感觉?

但我想,在这个故事里,或许有一点被忽略了。

那就是,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正在子宫里成长着的,他们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而唯一有用的那一刻,或许就是母亲以"责任"为借口,逼迫父亲搬离祖屋的最佳利器。

那么,这个不被父母所爱的孩子,接下来他应该怎么做?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母爱,从一开始就是"谎言"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高尔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赞颂母爱,母爱的无私,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所不能。

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到,关于"母爱"则是不一样的思考:

"怀孕首先是女人本人身体里演出的一场戏剧。

她觉得这既是一种丰富又是一种伤害。

胎儿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又是靠她的身体喂养的寄生物;

她既占有它,又为它所占。"

大多数人,或许都在《坚果壳》里读到关于人性的思考,或者在意他在模仿《哈姆雷特》的"所有",包括相似的主角名。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叔叔的名字是克劳狄斯,在这里的叔叔叫做克劳德;母后的名字是乔特鲁德,而这里母亲的名字叫特鲁迪,还有其中桥段很像,都是以一个类似上帝的视角写就,主谋都是叔叔,婴儿作为第一人称的观察,及对所有人心的揣摩,就像是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但我看到的却是作为主角的婴儿,在那个"坚果壳"里,对母亲的爱,尽管他看不到,只能"听",但不妨碍他通过听和想象推测,来找出自己爱上母亲的种种迹象。

但,相反的是,尽管母亲和他生命相连,但在内心深处,对他,这个未出世的孩子,是完全没有"爱"的,甚至是毫不在意的。

母亲被叔叔诱惑的部分,是金钱和与丈夫丝毫不同“粗鲁”的性格,而对于叔叔提出的,把婴儿安置在另一个地方的“提议”,当下是没有任何反应的。

对婴儿(我)来说,她是母亲,但对于母亲来说,婴儿(我)只是一件可以要挟父亲的"软肋",就像是她的情人(叔叔)要来了,她利用"责任—‘看在我怀着你的孩子的份上,请立刻离开。’"而迫使父亲离开他的祖屋。

关于这点,我不禁在想,对我们而言,母爱到底是什么?

是每个母亲的“应该”有的天性,还是"谎言"?

比如波伏娃的观点,对于母亲而言,胎儿寄生在母体内,其实是让母体被迫分享生命和营养,因为生存需要,所以他会让母亲分泌丰富的激素,让母亲从潜意识产生一种"爱"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利己"主义。

其实怀孕的过程大多数一点也不好过,毕竟那些呕吐、难受、腰酸背痛、脚肿手肿的感觉是真实而漫长的,一个让母亲把痛苦延长到十个月的"婴儿",还要经历十级阵痛之后,才出世的过程,真的从人的天性上来讲,她会真心爱上,带给自己这么漫长痛苦的孩子。

或许是因为人类繁衍的本能需求,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才需要不断去强化"母爱"之天性的道理吧。

但事实上,出于道德,出于生理的激素影响,出于社会的看法,母亲们就这么去相信自己真的"爱"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全部都爱吗?

《坚果壳》告诉我们,当有了足够的利益,足够的"理由",母爱,是不重要的。

虽然它实际描写的是一场乱伦的谋杀案,但其中想用"绕脐三圈"来自杀,用以复仇的婴儿(我),何不是想要得到母爱?

哪怕是来自母亲的一点点关注,他或许会选择"旁观"吧。

豆瓣上,有个社群叫"父母皆祸害",名字很极端,但是如果你进去,翻一翻里面对母亲的控诉,满眼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两个字—"缺爱"!

为什么缺爱,其实很简单,母爱,从一开始就是"谎言"。

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提升,思想的解放,让母亲们也开始正视自己的"需求",不再是纯粹的为了传宗接代而必须生孩子,更多的是想要一种“权利”—我想生,才生。

所以,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起码是因为"爱",因为需要,降临的孩子,才会拥有真正的母爱,而那些为了别的什么原因,比如生理上的冲动以及传统的"继承"思想,所生下的孩子,本就不会被母亲所爱。


父爱,源于对妻子爱的延续

很奇怪,父爱,似乎从古至今,延伸到古今中外的范畴里,像是被边缘化的存在。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

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

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

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

——高尔基

连高尔基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描述,都是用"也"字来区别,天然地就像是"靠边"的。

提起父爱,一般都是父爱如山,形象都是默默无闻,家中顶梁柱之类的。

在《坚果壳》里的解读,更是"荒诞",婴儿(我)更像是一种妻子对他的馈赠,或者说是一种代表着他对妻子一种爱的延续。

不管天下的父亲们承不承认,其实从最开始,是因为爱或者是"延续"的需求,才与另一个女性在一起的。

不管是生理上的"冲动",还是"延续"的需求,生出一个属于自己和妻子共同的孩子,都源于一种"爱"的延续。

而父爱通常是复杂且隐晦的,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去除了大部分的"复杂"理由,例如"继承皇位"、延续血脉(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都在证实着"血脉"有多么不可考。)等外在条件,那么剩下的,很多时候,就是最简单的,因为爱妻子,所以想要和妻子生下一个结合两人"爱"的结晶。

其实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争家产,夺位之类的,父亲"爱"哪个"妻子"多一些,哪个儿子的成功率就会高一些。(当然,"爱"的含义很多,比如代表着权利和地位,以及金钱等。)

可能,这种说法会片面一点,那换一个角度,反着说,当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妻子,只为了"延续"或者别的原因,生下来的孩子,他就真的会有天然的"父爱"吗?

所以,那些父爱爆棚的父亲们,才会格外在意妻子的一举一动,很多时候会为了妻子“过度”的母爱而吃醋,和孩子争宠,那满满的不就是对妻子爱的延续吗。

所以,在《坚果壳》里,即使婴儿(我)也爱着父亲,并想要得到父亲的爱,所以会和父亲写信,信中有这么一段:

"就我而言,您、我的母亲和这世界是合而为一的。

我知道,这么说也许有点夸张,然而这世界充满着奇迹,这就是我无可救药地爱着它的缘由。

我爱您,也敬仰您。我想说的是,我害怕被遗弃。"

而这里的父亲,更在乎的则是妻子的爱,带着"新女友"过来和妻子谈判,不管是出于想让妻子嫉妒,或是证明妻子对他的在乎都好,父亲最想的终究是妻子的爱,这背后是成全还是最后的"争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用死证明了,妻子对他还是"在乎"的,起码心有愧疚。

而此时,对于即将临产,婴儿(我)的出世,父亲像是视而不见的,因为整个过程,他连提都没有提到,也就有力地证明了,当"爱"在夫妻中间模糊,甚至消失了之后,父爱就不存在了,父爱是源于对妻子爱的一种延续。

父爱如山,隐秘而伟大,却难以感受。


不被父母爱的孩子,该怎么"活"着

在现在的社会中,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对于没有"考试",就轻易因为一时冲动,而生下孩子的父母们,他们是很难一下子爱上自己的孩子的。

也许,出于生理激素原因,母亲们会散发着一种叫"母爱"的光环,但事实上,不管是在孕期的"折腾",还是孩子出世时的"十级疼痛",以及产后无限日夜颠倒的日子,都会慢慢消磨这种爱。

更不要说,出于"某种"理由,被生下的孩子们,他们是真的得不到父母的爱的,现实很残酷,但真实,那些像是"辩解"般的理由,比如身不由己,没办法,不得已......

其实,不论什么原因都好,结果就是冷冰冰的"不爱"。

但是,就算不被爱,还是要"好好"的"活"下去吧。

我想,给那些不被父母爱的"孩子"们,一点为自己而活的自己的"勇气":

1. 思想上的"醒悟":

首先,不被父母爱,并不是你的错,毕竟当父母不需要"考试",所以,混进来几个"差生",很自然。

不要因为父母不爱你而自卑,自顾自怜,其实你是值得被爱,没有父母的爱还有其他的爱,比如祖父母,姑姑,舅舅,以及好朋友,男(女)朋友,丈夫(妻子)等等,爱是不分大小,这世上恐怕也没有人会被所有人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要你相信,你就会被爱的。

2. 心态上的"调整":

要知道,大多数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不熟悉,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懂得爱你,甚至不知道这么对你,是不是一种"爱"。

这个时候,我想,重点在于确定,你可以自己设定一个"标准",爱与不爱,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感受。

但即使发现你真的不被爱,也不要沮丧,"新手"嘛,总有个适应期,给父母一点时间,多沟通,互相谅解,也许就会好一点。

当然,你要知道,在真实的世界里,的确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孩子",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真的不被爱。

此时,我给你的建议是,果断"放弃"。

人生很长,太执着其实对你是没有好处的,父母爱不爱你,是他们的选择,而你也是可以选择的,既然不爱,就不要抓着不放。

这些年被新闻报道的"扶弟狂魔"、"为父母的一句'责难'而愧疚跳楼"等等,这些,或许是一种"错误"的太在乎父母的爱的极端做法,但核心我想都是因为不被"爱",太需要"爱",而做出的执着。

我想,你最应该的是从心态上做出"调整",不管爱与不爱,都放在"第二位"。

毕竟,人活一世,为自己而活才是最重要的。

3. 为自己而"活":

如果你在思想上,想明白了,心态上调整好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明确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了。

不用太在意外在因素的影响,人首先,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其次才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人",所以,做自己最重要。


最后:

愿天下那些不爱"孩子"的父母们,不要太勉强自己,不爱,就不爱好了;

愿世界那些不被父母"爱"的孩子,都能不再执着,勇敢为自己而活;

愿所有坚持做自己的你们,都能活出精彩人生!

(PS:每个人的想法和理念,都会随着经历和阅历的改变,而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君子和而不同,这个世界想法无数,不管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同,它都存在,让时间去证明"真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