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簏轩 ”中的“簏(lù)”为竹箱“轩 (ní)”(?—1464年),人名,姓轩名 字惟行,号静斋,明朝时柘城人“一簏轩 ”是说为官清廉的轩 在做官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别无他物后来用以比喻廉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商丘成语故事39个?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商丘成语故事39个(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商丘成语故事39个

“一簏轩 ”中的“簏(lù)”为竹箱。“轩 (ní)”(?—1464年),人名,姓轩名 字惟行,号静斋,明朝时柘城人。“一簏轩 ”是说为官清廉的轩 在做官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别无他物。后来用以比喻廉吏。

轩 祖籍鹿邑县城西轩庄,幼年随其父轩贵移居归德府柘城县;自幼刻苦读书,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中进士,位列第五十六名,被授予行人司副,掌管漕淮道的传旨册封,后累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多有政绩,以“一簏廉使”享誉当时和后世,备受人尊崇。

轩 由行人司副任上转任御史,到淮上催粮。这年冬天,他在乘舟途中不慎落水,衣服湿透,而他的行李中竟没有一件可以替换的衣服。到地方上以后,他只好裹着被子接见地方官员。地方官员要为他赶制一件用来替换的衣服,被他严辞拒绝。从此他就以清廉出名了。由于政绩突出,当时“轩 廉使”的清名就被世人广为传颂了。

宣德六年(1431年),轩 因被李贤举荐,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按察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正统元年(1436年),他奉命到浙江清军,清正廉洁,执法无私,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余人。正统五年(1440年),轩上书称:“祖宗设立御史官,职责极重。现在内外各部门有什么事,都专遣御史去处理,这不合制度,请禁止。”正统皇帝批准;四月,轩 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前任按察使林实奢侈腐败,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轩 为纠正为官风气,以身作则,只领取俸禄,不贪不占,不受贿赂,家庭生活不好。不论寒暑,他都只穿一件布满补丁的青布袍,居家老少基本只吃素食,中午则只吃一个烧饼,妻儿亲自打水碾米。他还与下属相约:每隔三日出俸钱买肉,每次不得超过一斤。他自己的生活是这样,招待客人也是这样,即便是故友来访,他也只是拿豆食招待,顶多杀一只鸡,做点黍米饭。同僚都不堪忍受,人们也对此感到惊讶。由于他在廉洁上率先垂范,上行下效,当时浙江的镇守宦官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等为官都很廉洁。他力正官风,使得浙江大治,受到广泛颂扬。

轩 一生为官廉洁自律,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清廉的节操,使得所到之处社会风气皆为之一清。他经常向皇帝上奏时弊,任官秉公执法,不偏不袒,为明王朝统治的稳固和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

《明史·轩 传》记载:“天顺(明英宗朱祁镇年号)元年二月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明英宗接到他的请求,召见他时,问道:“当初有一位浙江廉使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归来,行李只有一只竹箱,是不是你呀?”轩 叩头称是。因此“一簏轩 ”成了比喻廉吏的典故。

轩 致仕回乡后,天顺八年(1464年),在柘城家中去世。他死后,有史官到他家中求问他的生前事迹。因为他死前曾嘱咐家人不要宣扬他的事迹,家人只把他的生卒年月告诉了史官。皇帝感他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越,且为人低调,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

明朝刑部左、右侍郎吕坤有《轩辕公祠堂记》,载:“今大学士归德沈公鲤,时为礼部尚书,念轩 公吾同乡名卿也,慨然以谏章是请,上允命。鹿邑令袁卓如购地为祠,正堂三楹,后楼三楹。”沈鲤《咏都御史轩 祠堂》诗曰:“玉器竹笼事有年,至今祠宇始巍然。蘸楼西倒池边影,泮水常连阁上烟。任旧枣阳袁大尹,春新关里映飞仙。伴香鼎礼先都悦,尽是尔等俭俸钱。”

清朝得御赐“山林云鹤”四字的范 鼎《跋于清端公传后》说:“余读《明史》,而叹廉吏之难。其人也,三百年来首轩 。”

例句:“三爵(三只宝物:贵重的酒杯)刘表,一簏轩 。”(清代李晖吉《龙文鞭影二集》卷上)以此形容轩 精神的宝贵。 (325)

来源: 商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