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燕山的五子叫什么(五子登科之父----窦燕山)(1)

宋代学者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生于唐末,卒于后周,曾官至右谏议大夫,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州。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五子相继成为国家栋梁,因教子有方,明垂青史;平常我们经常说的,五子高升,五子登科,就是窦燕山的教育五子的故事。

窦燕山之所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是和他自己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他父亲早亡,家财殷实,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从小与母亲生活,且非常孝顺,据说,窦燕山早年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自娶妻后,直到三十也未见子嗣,传说有天夜里,窦燕山做了个梦,梦见去世的祖父和父亲,告诉他要积德行善,广施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否则不仅无子,还会不得善终。虽然梦境并不代表什么,但对他也是个启示,自此重观自身,改掉自己的恶习,修身自省,此后他除了日常家用的开销,其余收入均捐助乡里,先后捐助嫁女的无嫁妆的贫困户二十八户,没有棺椁下葬的二十七户,日常为别人捐助资粮的不可计数。

据传,窦燕山家中曾有个仆人偷了他家的钱,事情败露后就以十二岁的幼女抵偿赃款,并在女儿的胳膊上刺下:永卖此女于本宅,偿还所负钱。但是窦燕山并没有以恶制恶,而是将此女收养,长大后给挑了个好丈夫,并赠送一大笔嫁妆,这对父女为报恩情,把他的画像立于堂前,朝夕供奉。

一次窦燕山远游,拾到白银二十两和黄金三十两,捡到后怕失主着急,第二天依旧在此处等候。一天见一人哭泣而来,问之,那人说老父犯罪,东凑西凑借了些银两,为父赎罪。哪知酒醉贪杯丢失了银子,问明情况后,不仅归还失主,还赠盘缠为其解难。

窦燕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自己的孩子做了榜样,以德服人,扶危济困,五子相继出生后,立下家规:家庭之理,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窦燕山用他的言传身教,教育子女,对子女的以后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他的五个儿子均相继登进士榜,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工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而长子和次子功劳尤为突出。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攻克滁州时,赵光义让窦燕山的长子窦仪管理府库,赵匡胤让他的部下去府库中取绢,赏给部下,窦仪说,太尉初下城,虽倾藏以给军士,谁敢言者,今籍著籍,乃公帑物也,非诏不可取,后来赵匡胤多次夸窦俨忠于职守。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窦仪官至工部尚书,制定刑法,并编写《刑统》三十卷,颁布全国实施。

次子窦俨曾任北宋时期礼部侍郎,知识渊博敢于纳言进谏。据清《顺天府志》,宋朝初期,祀事用的乐章和宗庙的谥号,多由窦俨撰定,在公元944-947年间,各藩镇滥用酷刑,窦俨上书:酷刑泛滥,有的以长钉贯人手足,有的以短刀脔人肌肤,慢慢折磨,惨无人道。希望予以禁绝,皇上采纳了建议,并在此期间上书了很多治国策略。

其他儿子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官居高位,为当时的朝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父母是儿女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窦燕山身体力行,努力行善,做孩子的道德榜样,堪称教育的楷模,自宋朝以来,人们将窦燕山教五子的事迹记录下来,好善好德永世传颂。

窦燕山八十二岁时,与亲友谈笑间无疾而终,去世后葬在今蓟州西龙虎峪镇龙前村燕山之阴的窦氏祖茔。他的五个儿子史称“窦氏五龙”,离蓟州城西五里的那座五名山,就是为了纪念“五子登科”而得名。

千年的时光,春风几度,战火的风烟偶过眼畔。山河依旧,而窦燕山教子的传奇故事却没有随着尘世隐没。德行天下,经久不衰。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