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文物医生”的老生常谈与奔走疾呼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履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五年,亦是他扎根莫高窟的第三十个年头。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全国两会履职。受访者供图
作为“文物医生”的他,基于五年来“文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设定等呼吁,在“老生常谈”中继续奔走疾呼。今年他建议“支持敦煌研究院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认定文物科学与保护技术为独立学科”。
在经历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转危为安”的经验积累后,苏伯民希望将历时数十年总结研发出的宝贵保护技术和经验,放大至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保护之中。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等6处石窟保护管理的研究型事业单位,是中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机构,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不仅解决了多项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工程难题,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建议中国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等文博单位和高校,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苏伯民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希望这一实验室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辐射丝绸之路,汇聚与吸纳文化遗产领域顶尖人才,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石窟寺、壁画和土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苏伯民说,希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示丝路文化遗产精髓,最终建成“一带一路”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国家科技平台。
他表示,去年底,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写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布局科技考古和保护等方向”,说明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已将组建文物保护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上日程。
“认定文物科学与保护技术为独立学科”是苏伯民多年牵念的一件“大事”。他说,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并留下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得以流传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文物研究和修复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相继有70多所学校设立了文物保护或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
“但这些专业往往是挂靠在历史、考古、美术或材料等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不具备独立性,缺乏统一的学科培养模式。”苏伯民指出,学生虽然学的是文物保护,但毕业证和学位证上会被授予历史学、考古学或其它学科的学位,在就业和人才归类等方面常常被外界混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科发展。
苏伯民表示,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将文物科学与保护技术认定为独立学科,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院系,编写出版统一的教材,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此举将大力推动中国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培养,对保护好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