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禁渔后长江生态越发活力与生机,野生鱼群开始大量涌现。

从上游至下游数千公里的江段上,各地护渔员在巡江时目睹了难得的画面,一些水域中鱼群出现的规模、频次达到了“50年未见”的程度,资源恢复效果显著。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

镇江段鱼群爆发

长江禁渔:刀鱼增多,“名场面”频繁涌现

我国最早于2019年2月对长江刀鱼实施禁捕,禁捕前能洄游到鄱阳湖产卵的刀鱼实属罕见,2016~2017年都只捕到了3尾,繁殖群体消失殆尽。禁捕后恢复效果立竿见影,2019年的监测数量就增加到了246尾,2020年5月达到了704尾。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2)

如今,鄱阳湖的刀鱼一年多过一年,资源量明显增多。在近期的调查中,湖口水域刀鱼频现,一张流刺网可捕几十上百条,这表明繁殖群体已恢复到一定程度。禁渔十年期间,长江刀鱼的鱼汛有望恢复。

无独有偶,在三峡水库万州水域,渔政人员也监测到了成群的野生鱼,每群约有100~200条,几乎全是大鱼;在洞庭湖,消失20年的“神秘物种”鳤鱼再次现身,近两年出现频次增多,在长江湖北段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3)

长江鱼群大量涌现

在禁渔之前,鱼群自由游弋、大量涌现的场景很难想象,如今这样的“名场面”已经寻常可见。禁渔见效的同时,让广大网友牵肠挂肚的还是濒危物种的处境,比如:中华鲟、白鲟、白鱀豚等等。

其中,白鱀豚的现状最令人担忧,目前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状态。白鱀豚是长江的顶级旗舰物种,也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哺乳动物,因其体态优美、性情温顺而被誉为“长江女神”;又因其数量稀少、种群濒危,所以也被称为“水中国宝”。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4)

危机中的白鱀豚

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白鱀豚分布十分广泛,而且数量众多,长江干流、汉江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中均有其踪迹,就连富春江也曾出现过白鱀豚。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并没有对白鱀豚予以特别关注,野外调查、数量统计还是一片空白。但根据渔民的反映来看,当时江边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鱀豚,少则1~2头,多则10头以上。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5)

50年代长江的鱼类资源

但从60年代开始,白鱀豚的分布范围便开始萎缩:先是在富春江绝迹,而后在长江两湖消失,最终仅出现于长江干流。不妙的是,干流的白鱀豚也在向下游“迁徙”,活动范围的上限由宜昌下退到枝城,拦江大坝建成以后,分布上限又退至荆州一带。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6)

最终,白鱀豚退居到长江中下游水域,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江苏等河段。

为摸清白鱀豚的数量,我国于1979-1981年展开专项调查,估计白鱀豚仅剩下大约400头,远低于当初的预期。而根据1985年的调查,陈佩薰等学者将数量确定为300头左右;1995年,野外监测的数量已经不到100头,十年之间下降幅度超60%。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7)

数量不到100头,究竟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白鱀豚的繁殖特性,这一数量不容乐观,野生群体已经陷入巨大的危机。

多年研究发现,白鱀豚的繁殖能力很低,雌雄个体比例约为1:1,每头雌豚8龄才能性成熟,平均每2年产下1胎,每胎只产1仔。而在雌性个体中,成熟且怀孕的个体大约仅占9%。按照这一比例估算,在100头白鱀豚中,雌豚约有50头,怀孕个体不到5头。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8)

即便新生幼豚的存活率能达到100%,最终能贡献的补充群体也是寥寥无几。所以,100头并不是一个可观的种群数量。

令人担忧的局面最终还是发生了。1997年的调查显示,长江中的白鱀豚估计仅剩13头,1998年共发现4头,1999年为5头。到了2006年,从宜昌到上海全长1700公里长的干流均未发现一条白鱀豚,消息传来引发全国轰动。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9)

白鱀豚为何会陷入危机?

事实上,白鱀豚的危机并非单个因素带来的结果,背后的人为因素值得重视。

一方面,是因为长江生态恶化、渔业资源衰退。

白鱀豚以江鱼为食,尤其喜食青草鲢鳙等常见鱼种,并且以中小型鱼为主。然而,长江的渔业资源一直呈衰退趋势,1955~1971年平均每年捕捞26万吨,1980年代产量下降至20万吨,2011年产量只有4.7万吨,降幅超过80%。其中,四大家鱼更是严重减产,导致白鱀豚的食物资源大幅减少。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0)

另一方面,也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有关。

长江沿线曾流行一种名为“滚钩渔业”的钓捕方式,专门用于捕捉大鱼,但广泛使用的滚钩也成了白鱀豚的威胁:很多白鱀豚因取食滚钩上的大鱼而被钩住,越是挣扎,身上的滚钩反而越多,最后几十甚至上百只滚钩绕遍全身,导致白鱀豚无法出水呼吸,最终窒息死亡。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1)

常年的过度捕捞下,长江渔获日趋小型化,滚沟渔业每况愈下,但非法电鱼又开始频繁出现,给白鱀豚带来了更大的伤亡。例如在1990年,长江干流有12头白鱀豚死去,其中有5头的死因就是非法电鱼所致。

此外,繁忙的长江航运、水电工程的修建、水质污染也从中推波助澜。多种因素导致长江水环境发生剧变,白鱀豚的栖息地锐减,支流、夹江、江心洲成了最后的庇护所。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2)

为何白鱀豚濒于绝迹,长江江豚却能幸存下来?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长江中唯二的淡水豚,并且都是国宝级别的存在。长江江豚也叫“江猪”,全身呈灰黑色,吻部圆钝,野生数量超过1000头,仅鄱阳湖内就有700多头。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3)

两种水兽相比,江豚的繁殖率明显更高,多次调查均验证了这一点。例如:在1979年,有渔民在石首段捕获了3头江豚,全部都是怀孕的雌豚;在1984年,又有渔民捕获了一大群江豚,共计24头,其中有7头成熟的雌豚,当中有5头怀孕,怀孕率高达71.4%。

基于长期观测,长江江豚被评估为“生殖率很高”的健康群体,而白鱀豚则不具备这一优势。或许,这一差异正是前者得以幸存,而后者销声匿迹的原因。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4)

目前来看,江豚算是赶上了长江禁渔的“末班车”,武汉段江豚活跃“组团”就是很好的信号。

在禁渔之前,武汉段的江豚只是机会性、偶然性的出现,2021~2022年则是频繁出现,最大规模超过了10头。随着禁渔的实施,长江生态还将进一步改善,长江江豚大概率可避免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十年禁渔期间,仍是白鱀豚再现的最佳时期

很多人认为,白鱀豚和鲥鱼一样都已经灭绝,种群再无恢复的可能。但实际上,白鱀豚在长江中仍有一定的几率重现。

首先,白鱀豚的自然寿命很长,最大超过30年。从2007年至今,白鱀豚消失的时间只有15年,因此还需要持续观测。加之长江生态日趋好转,渔业资源逐渐丰富,白鱀豚在适宜的生境中完全有可能保留小量个体。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5)

其次,2007年以后有多位志愿者目击到了疑似白鱀豚的生物。

其中一次是在2017年,国内考察队在安徽芜湖段拍摄到了2头疑似白鱀豚的生物,由于图像不清晰,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因此还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从近年来的观测来看,长江安徽段是最有可能发现白鱀豚的水域,尤其是芜湖江段,当地的十里江湾已然成为鱼群的天堂。安徽段支流数量多,浅滩面积广,渔业资源丰富,而且人为干扰小,适合白鱀豚的栖息、觅食。

三峡大坝白鳍豚(长江的名场面)(16)

总之,长江禁渔已经准备好“迎接工作”,就像消失多年的鳤鱼一样,白鱀豚亦有一线生机,值得继续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