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大学时,尝以“飞信”分享诗词,每晚一首,持续半载之久。千名师生风从响应,大家以诗会友,不亦快哉!后结集《清夜有梦诗作枕》,分赠诗友,尔来近十年矣!今寒冬已至,念及往事,感慨系之,旧事重提。自11月10日起,每晚分享一首诗词(周末休息)!

11.10 《观沧海》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1)

长安品读:

曹操戎马一生,建立赫赫伟业;

擅长乐府创作,诗风慷慨悲凉;

麾下文人荟萃,开创建安文学:

其文韬与武略,皆为一时之冠。

此诗作于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灭袁绍之子袁尚、袁熙,率军回师,途径河北秦皇岛碣石山,登临其上,遥望大海,感慨系之,得此佳作。

此诗以“观”字统领,从“东临碣石”到“洪波涌起”,俱是眼前实景,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八句,为想象之词,有吞吐宇宙之气魄,曹操一统天下之雄心壮志一览无余。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2)

曹操这首诗,不觉让人想到《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写的是人生感悟,在曹操看来,生命价值绝非寿命长短评判,而是在心怀壮志的奋斗中获得最大展现。

两汉以来,大赋横行,真正有个性的文学作品并不多,曹操以一己之力带动整个文坛的复苏。

在他身体力行的写作带领下,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相继登场,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所以,后人甚至说:“建安风骨,孟德一人之风骨而已!”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3)

说回这两首诗,《观沧海》展示胸襟之广阔,《龟虽寿》道出生命之至理。两首诗都指向人的主体意识与自觉意识的觉醒。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遭到很多人痛骂,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回顾三十年创业经历,做了一番凡尔赛式的内心独白:“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言外之意,我不是摆功劳,而是为百姓为天下着想啊!这话实在是可爱极了,有趣极了!坦诚极了!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4)

1954年,毛泽东登临碣石山,写下《浪淘沙·北戴河》,对曹孟德颇为赞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主席看来,曹操“气魄宏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后人对“三曹”的评价莫衷一是,大部分认为曹植为上,曹操其次,曹丕最末。比如钟嵘在《诗品》中将曹操列为“下品”,可见当时主流的观点是喜欢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近代史学大家钱穆,独独喜欢曹丕,老先生观点很有趣(这点以后我再谈)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5)

宋人敖陶孙曾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上河朔少年,风流自赏”,可谓公允之言。以我看来,曹子建之作为文人之诗,曹孟德之作乃英雄之诗。

我个人更喜欢英雄的曹操!

11.11 《短歌行》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6)

长安品读:

此诗为曹操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前夕所作,慷慨豪放,跌宕悠扬,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尽抒曹操思贤如渴,希望天下归顺的愿望,是曹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

全诗分两层,前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劈空而来,道出人生终极命题: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后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貌似答以及时行乐,其实暗含人生要把握光阴,建功立业,不负大丈夫之志。

后文回答前文,要实现宏愿,需要贤人辅佐。诗中频频出现“忧”字,看似消极,实是内心极度渴求,为忧患意识浓烈。

曹曾发布《求贤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足见其求贤之心甚为迫切!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子衿》,本意为女子相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语出《诗经·鹿鸣》,原指宴会乐歌。曹操在此处引用原文,将男女之情与宴饮之乐巧妙融合,并且高度凝练,升华为求贤之心,家国之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处非常有趣,曹操笔锋一转,为贤士纠结彷徨的内心世界做了注脚: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放下思想包袱,赶快到我身边来!(哈哈...)

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小说《三国演义》的一处情节,小说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罗贯中曾引用曹操的《短歌行》全文,然则他故作聪明,故意改换一字,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改为“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使得诗意迥然不同。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8)

试想一下:“无”字,人才无处可去,不得已才投靠曹操,与曹操的品德能力无关;而“何”字,则表明人才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受曹操文韬武略之感召而;来,曹操如谦虚高山、博大深海、求贤若渴之周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无”,一“何”,曹操之品德高下立判!古人所谓“一字寓褒贬”,在此可见一斑,罗贯中“尊刘贬曹”之意不言自明。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以周公求贤之事作结,尽展一统寰宇之志。

品读曹操的诗歌,联系他的生平,我不揣冒昧,得出结论:曹操并非完全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而是一个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乱世豪杰。

一方面,他哀叹汉朝统治江河日下;一方面,他又终于汉室江山,努力让天下重归一统。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9)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周公情有独钟,他时时以周公旦辅佐成王开创成康之治而自我勉励,表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辅佐君王,操劳国事。

(当然,我讲此诗,并非要故意为曹操翻案,或者将其美化成千古大贤。曹操的问题有很多,我之前给学生上课时也专门讲过,他生性多疑,奸诈残忍,最为后人诟病的是他的屠城之举:攻张超屠雍丘,征徐州屠彭城,征乌丸屠柳城,征侯音屠宛城,攻袁绍坑杀降卒八万...等等,所以,曹操之多面性可见一斑)

说回这首《短歌行》,这首气势磅礴之作,似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曹诗文采飞扬,情思浓郁,尤胜高祖之诗。

最后,建议大家观赏一下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37集《横槊赋诗》,鲍国安老师将曹孟德之威武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远胜新版《三国》!

长安秋望古诗图(长安品读古诗观沧海短歌行)(10)

曹操的两首诗,我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咱们聊聊另一位更了不起的诗人——不识刀戟、躬耕垄亩,却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坛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陶渊明!

位长安敬上

2021年11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