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种种原因在外地打拼的各位,国庆节是不是要回家了?
拼命凑出时间来匆匆回家一趟,只为见见日益老去的父母亲戚,见一见多年难以碰面的昔日故交。无论身在何处,故乡都是最深的羁绊。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故乡不是不能回而是不想回。故国是砒霜,异国才是蜜糖。那达夫·拉皮德一举斩获柏林金熊奖的新片《同义词》,就讲了一个以色列人在巴黎成为困兽的故事。
《同义词》
Synonymes
导演 / 编剧: 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 汤姆·梅西耶 / 康坦·多尔迈尔 / 露易丝·谢维洛特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 以色列
片长: 123分钟
1
巴黎困兽
约阿夫,一个从以色列逃亡到巴黎的青年人。之前约阿夫作为以色列的士兵在法国南部呆过一阵子,好歹是能说点法语,但带着奇怪的口音。
在巴黎,约阿夫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认识的人。
没有落脚处的约阿夫只能偷偷摸摸的进了一栋私人住宅,这是一栋陈设堪称极简风格的别墅。
悄悄跑进来洗澡的约阿夫,却在自己洗澡的时候被人洗劫一空,这小贼甚至连件蔽体的衣服都没有留给约阿夫。
巴黎寒冷的夜晚让赤身裸体的约阿夫像马拉一样,奄奄一息的躺在浴缸里,这个俊美健硕仿佛古希腊男子雕像一样的年轻人被房主埃米勒和卡洛琳发现了。
埃米勒和卡洛琳是一对看上去并不怎么亲密的恋人。
埃米勒是一个小说家,就是那种不好好写作就要回去继承家族产业的那种人。卡洛琳是巴黎音乐团的双簧管手,沉迷于吹奏双簧管,尽管这并不是一个乐队里最闪耀的演奏乐器。
相比起一无所有的约阿夫,埃米勒和卡洛琳两人的生活可谓是衣食无忧颇为富裕。他们好心的接济了约阿夫,给了他钱,食物还有衣服,甚至帮助他找到了住所,为他介绍工作。
一无所有的约阿夫决心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真正的巴黎人,甚至想要死后能葬在拉雪兹公墓。想要进入法国巴黎,第一步就是语言。
约阿夫去购买了词典,用同义词记忆法开始记忆法语单词,不管是日常用语还是那些又长又艰涩的书面语他都牢牢地背诵着,为了融入巴黎,他甚至开始拒绝说自己的母语希伯来语。
在巴黎的生活无疑是非常艰苦的,没有亲人朋友的支撑,只有一份堪堪够吃饱饭的保安工作,住在破旧小公寓的约阿夫每天吃着最廉价的食物,精打细算的勉强度日。
为了能够多赚一点钱,约阿夫甚至去应聘做人体模特。不是让美术学生们画画的人体模特,而是专门拍摄色情短片和照片的。
俊美健硕的约阿夫深得摄影师的喜爱,只能毫无尊严地摆出各种令人羞耻的姿势任他拍摄,评头论足。但是对于共同参与拍摄的巴勒斯坦女孩来说,身为犹太人的约阿夫和身为阿拉伯人的自己依然水火不容,尽管这两人才第一次见面。
另一边,约阿夫深陷小两口的情欲陷阱。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埃米勒和卡洛琳两人对约阿夫很感兴趣。特别是小说家埃米勒,从以色列来的这个过往神秘的男子深深吸引着埃米勒的目光。
而卡洛琳对约阿夫同样也很感兴趣。在埃米勒看来,卡洛琳就是那种有“男子收集癖”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男性都想发展一段罗曼蒂克的关系,而约阿夫可以说很英俊了。
这三个人发展出一段颇为奇异的感情。埃米勒因为卡洛琳和约阿夫的关系而生气,但是他自己又颇为迷恋约阿夫,他甚至想让卡洛琳和约阿夫结婚让约阿夫拿到法国国籍。
而卡洛琳并不是一个贤良的好妻子,她不存在定下心过日子这种概念,既要和约阿夫在一起,又要求埃米勒爱她。而约阿夫游走于两人之间,深陷于自我认同的焦虑。
混乱的生活,无处容身的自我,即使拿到了国籍,说一口流利的法语,约阿夫真的就算是一个巴黎人吗?
2
“Diaspora”
约阿夫在法国的经历,令人想起《庄子》里那个燕国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他认为邯郸人走路好看,拼命模仿,不但没学会还忘了自己本来怎么走路,只能趴着回家了。
故事的背后,是燕国人面对赵国人的自卑和自我迷失,恰似以色列之于西方世界。
戴锦华的《幽灵之境》里面说,“在欧美文化里,犹太人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20 世纪后半叶, 犹太人的命运如同一则重要的寓言, 一个尽人皆知却仍语焉不详的象征与警示, 一处鲜血淋漓的创口或令人战栗的深渊。”
Diaspora,就是一个专门用来说犹太人的词,翻译过来就是(犹太人的)游离民。
他们分散在各个国家,却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定期迁徙,而是在各个不同的国家试图融入,最终成为异类,承受着被折损被放逐的伤害,甚至遭到近乎灭顶的迫害。
而约阿夫成为了那些试图进入异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电影的开篇就是一场大胆的裸戏,突然遭遇洗劫的约阿夫惊慌无措,猛然失去了自己从母国带来的所有物质。他像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蜷缩在浴缸当中。
约阿夫就像绝大多数背井离乡的难民,一无所有成为了欧美人对他们的注脚,也成为他们进入欧洲的钥匙。
约阿夫深陷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一开始他想成为一个正宗的法国人,他接受了来自埃米勒和卡洛琳的施舍,抛弃自己的母语,否定自己的故国,抛弃自己的记忆,把自己关于母国的记忆当故事抛给埃米勒,随他编造改写。
然而事实又是怎么样呢?身为异乡难民的约阿夫,对于埃米勒来说是新奇的故事,他寄希望于通过约阿夫获取艺术上的突破;对于卡洛琳来说是新鲜的玩物,她通过约阿夫满足自己野蛮的性欲,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约阿夫被人们消遣着。几百年过去了,流民依然在遭遇原住民势力的消费和压榨,这一现实从未改变。
法语教学班的老师们给这些想要移民的难民们灌输着刻板教条的价值观,用最为简单的“对”与“错”要求这些人接受法国的意志。这些看起来极为美好、极为公开自由的意志,其实根本容不得别的声音。
当约阿夫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反抗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失调了。不管自己怎么改变,不管自己的法语有多么熟练,遣词造句有多么的优雅,都改变不了自己身上外族的标签。
那扇充满象征意味的门,不会再为他而打开了。
就像是一个环,影片开头的约阿夫如新生婴儿,赤身裸体的时候门打开来了,他被温柔的接纳,而当他试图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的时候,门却紧紧的关着,不管约阿夫如何撞击,这扇门里的人都沉默以对。
那个爬着回燕国的少年,或许也是在某一天发现,或许赵国人,也只有走路还算好看。
3
生活的“影”
《同义词》导演那达夫·拉皮德今年刚44岁,37岁的时候才拍了第一部电影《警察》,算上最新的《同义词》一共也只有三部作品。而一举夺下金熊奖的他,无疑瞬间成为了业界的高光人物。
不少人说,《同义词》是拉皮德的自传故事,而拉皮德也承认影片的故事多少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
拉皮德出生于以色列,年轻的时候在以色列当了两年的兵,影片中的约阿夫也是以色列退役兵出身,这段当兵的经历是约阿夫常提到的回忆。
拉皮德本人因为受到戈达尔电影的吸引而前往巴黎,而后又返回以色列。之前对拉皮德的专访中,他也提到了这一段经历。(戳这里回顾)
约阿夫的身份困惑,也许正是当年背井离乡来到巴黎的拉皮德的困惑。
在试图进入另一个文化的过程中,约阿夫曾经试图把自己从内到外法国化,他所向往的国家,与其说是法国,是浪漫的巴黎,倒不如说是一个乌托邦的存在。
导演拉皮德曾想过自己饰演约阿夫,但是苦于年龄已经不再合适。而来自戏剧学校的新人演员汤姆·梅耶西就像是为约阿夫这个角色存在一样。
汤姆的父亲来自法国,但从小成长于以色列,只会说希伯来语。
汤姆同样也在学习法语,通过各种书籍报纸视频来了解法国。导演没有选择一个法语和希伯来语双通的演员实在是很妙,汤姆并不了解真正的法国,向往着一个乌托邦式的法国,这一点和约阿夫何其相似。
影片中的约阿夫,向埃米勒要回了自己的故事,和卡洛琳决裂。从象征意义上讲,这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决裂,是他与过去决绝的告别,也是与自己的妥协。
最终约阿夫离开了巴黎,他将去去向何地?他的流亡是否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能得到金熊青睐,是因为戳中了欧洲近年甚嚣尘上的难民问题。但或许,每个异乡人,亦或者每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都会在自己身上发现约阿夫。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 微博 | 今日头条 | 一点资讯 | 豆瓣 |
| 搜狐号 | 企鹅号 | 什么值得买 | 大鱼 |
| 趣头条 | 虎嗅 | 百家号 | 新知 | 大风号 |
合作、投稿、咨询请17717464097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