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藩镇之乱解密(安史之乱的五个阶段)(1)

一、进击的安禄山——从起兵到攻陷长安

时间: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

唐玄宗时的藩镇,本质是边疆集团军,但由于节度使权力过大,不仅管军事,民政财赋也一把抓,最终导致士兵只知将军而不认朝廷,让节度使有了反叛的基本盘,同时玄宗晚年昏聩,一味宠信安禄山,又任用奸相,内地防务松弛,导致外重内轻,让安禄山以为有机可乘。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诛杀奸相杨国忠的名义,向中原席卷而下。内地的州郡完全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河北、河南等地,望风披靡,非败既降。

十二月二十日,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距离起兵不过四十天的时间。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玄宗措手不及,令名将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然而仓促之间,所得皆是未经训练的白徒,根本不是安禄山精兵强将的对手,只能放弃河东,退守潼关,倚靠雄关之险抵挡叛军。

自古以来,应对速战之敌,最稳妥的对策都是坚壁清野,待其锐起退去,再引大军合击。高仙芝、封常清坚守潼关,从战略上来看是非常正确的选择,然而唐玄宗却以“失律丧师”的罪名,将他们二人砍了头。之后,唐玄宗启用重病在家的老将哥舒翰。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依旧执行高、封二人的固守疲敌的策略,使得安禄山叛军数月不能西进。然而昏聩的唐玄宗却强令哥舒翰出关反攻,结果遭遇伏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自己也成了安禄山俘虏。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狼狈出逃。

十日后,长安被安禄山占领。

当是时,安禄山的大燕国达到了鼎盛,其势力范围,“西胁汧、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语出《资治通鉴》),几乎占领了太行山以东的整个北方。

平定藩镇之乱解密(安史之乱的五个阶段)(2)

二、唐肃宗的反击——从灵武登基到收复二京

时间: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三日——至德二年(757年)十月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发生兵变,禁军统领陈玄礼联合太子李亨,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同时,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兵,玄宗继续南下入蜀避乱,李亨则转而北上,前往与他有旧的朔方军所在的灵武。

七月十三日,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以李泌为谋主,以郭子仪、李光弼为将,同时派遣仆固怀恩向回纥借兵,对安禄山叛军发起了反攻。

反攻的战略是李泌定的。唐军在云中、太原、河东、凤翔这几个地方屯军向叛军进攻,同时守住东南不让叛军南下,这样就将安禄山围困在河北、中原一带。一前一后左右出击,别分进攻洛阳和范阳,安禄山若“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之来往数千里,疲于奔命,我方以逸待劳,敌军来了则暂避锋芒,敌军撤退则趁机掩杀,不攻城,也不断他的道路。

至德二年二月,郭子仪拿下了冯翊,平定河东。按照李泌的战略规划,此时云中、太原、凤翔驻军皆已到位。然而唐肃宗却急于收复两京,没有听从李泌先进攻叛军老巢范阳的建议。

至德二年九月,长安光复,十月,洛阳光复。

只不过,胜利喜悦之下,却给叛军留下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平定藩镇之乱解密(安史之乱的五个阶段)(3)

三、安庆绪的末路——从弑杀安禄山到为史思明所杀

时间:至德二年(757年)十月——乾元二年(759年)二月

自从起兵反唐以来,可能压力太大,安禄山双目渐渐昏沉,近乎失明,身上又生了毒疮,性情愈加暴躁易怒,身边伺候他的人,但凡一丁丁点不如意,动辄拷打,或者直接杀掉。等到他称帝之后,深居宫中,属下大将都很少能见到他的,所有事都通过军师严庄禀报。然而即使严庄这样的重要成员,也时常遭到安禄山的辱骂鞭打。安禄山的近侍,宦官李猪儿,被鞭打得尤其多。可以说,安禄山身边的人始终处于朝不保夕的恐慌之中。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经常典兵,在军中有势力,因为安禄山宠爱小儿子安庆绪,一直处于被取代后杀死的恐惧中,于是与严庄相谋,对李猪儿道:“汝前后受挞,宁有数乎!不行大事,死无日矣!”李猪儿立马被说服了。至德二年正月初一(一说初五),月黑风高,严庄与安庆绪持兵器守在安禄山帐外,李猪儿拿刀直入寝殿,猛砍安禄山的大肚皮,肠子流了一地。安禄山双眼不能视物,疼痛之下大呼“家贼”,扑地而死。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称帝,但他的威望却远远比不上安禄山,属下将领,要么不听调令,要么纷纷逃散,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史思明给收下了。

至德二年十月,安庆绪逃往邺城,跟随他的士兵不过一千三百余人。

本来,这是唐军追击的好机会,不过此时肃宗正忙于请玄宗回长安,未能及时派出追兵。没多久,安庆绪属下将领蔡蔡希德、田承嗣等率军来源,旬日间集结六万余兵力。

此时,史思明占着范阳,势力已经很大,安庆绪忌惮他,派人前去调兵南下。史思明左思右想,干脆向唐军投降,再图谋发展。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以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史称“邺城之战”。

平定藩镇之乱解密(安史之乱的五个阶段)(4)

当是时,唐军可谓形势一片大好。恢复了两京,范阳的史思明也投降了,叛军的二代首脑安庆绪明显能力较其父差不少,已经被朝廷的大军合围,成瓮中之鳖,最终的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皇权的疑心病,因为形势的利好,也都冒出来了。

安史之乱本就是节度使叛乱,如今为了平叛,设置了更多的节度使,一样手握大军,如果不将其军权控制住,难免会旧戏重来。

自作聪明的唐肃宗,没等胜利就开始遏制将领,九路大军,他竟然不设置统帅,为了能控制军队,他有发明了太监监军这个办法,令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如此,群龙无首,还要受不懂军事的阉人监察。

很快,形势就有了新变化,原本投降的史思明,得知朝廷打算动手剪除他,立即宣布再次造反,并且派兵南下,观望邺城地区唐军与安庆绪的动向。

唐军围邺城四个月,因为不设统帅,调度不一,始终不能攻下,史思明见此,便引兵与唐军激战,郭子仪率军来援,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结果唐军因为没有统一指挥调度,这一退就一发不可收拾,引发大溃败,辎重粮草,为叛军所得。史思明实力更壮。

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入城兼并其军,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己返回范阳。

四、进击的史思明——从降而复叛到被儿子弑杀

时间:乾元二年(759年)二月——上元二年(761年)三月

史思明,突厥人,本姓阿史那,是安禄山部将,深受信任,被安排在老巢范阳防守。安禄山在攻陷两京后,获得的许多财物,都被运送往范阳,史思明终日看着这些络绎不绝送来的宝贝,日渐心动,想要将范阳占为己有。

乾元二年四月,收拢所有叛军得史思明在范阳称帝,国号依旧是安禄山定的大燕。

史思明以其长子史朝清守范阳,自将兵一路向南,势如破竹,在汴州大败许叔冀,许叔冀与濮州刺史董秦及其将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皆向史思明投降。之后,史思明又拿下郑州。李光弼见史思明军势,不得不放弃东都洛阳,撤退到河阳郡。

乾元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洛阳再次沦陷。

此后,史思明在洛阳一带与河阳的李光弼相持将近一年。

史思明的叛军多是胡人,善于野战,而李光弼则擅于依仗城池,进攻退守。为了引诱唐军出城野战,史思明故意撒播谣言,称“洛阳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监军鱼朝恩认为有机可乘,联合与李光弼有隙的仆固怀恩,使得唐肃宗下旨令逼李光弼出兵进攻洛阳,结果在邙山中了史思明的埋伏,唐军大败,军资器械丢弃贻尽,李光弼一路撤退到山西闻喜县才停住。朝廷大惊失色。

平定藩镇之乱解密(安史之乱的五个阶段)(5)

他想要乘胜拿下潼关,攻陷长安,以长子史朝义为前锋,进攻陕城,结果为唐军所败。之后,又命令史朝义筑三隅城,贮存军粮,要求一日完工。史朝义倒是在一日内完成了,却没来得及抹泥。史思明大怒,骂道:“等攻克了陕州,必斩此贼!”史朝义被吓得六神无主。

原来,与安禄山一样,史思明喜欢小儿子史朝清,想要废长立幼,而且他性格多疑,残忍好杀,属下小有不如意,动辄族诛,其狠酷较安禄山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危机,史朝义的选择与安庆绪一般无二,当即与部下合谋,联络亲信,闯入史思明寝所将之擒拿。史思明大呼:“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史朝义不听,囚之,继而杀之。之后,史朝义宣布继承大燕皇位。

五、史朝义的末路——从弑杀史思明到兵败身亡

时间: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广德元年(763年)正月

史朝义在叛军中的威望,比之安庆绪尤有不如,加之当时“大燕”的各位节度使,都是安禄山的老部将,跟史思明是一辈的,哪里肯服从史朝义?史朝义屡次征召,皆不来。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即位,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会攻洛阳,大败史朝义军,歼敌6万,俘虏2万,史朝义仅率轻骑数百人逃遁而去。

十一月初,仆固怀恩追击史朝义至卫州,再次将之大败。

田承嗣等率军4万与史朝义会合,唐军又败之。

史朝义率魏州兵来战,又败走。

史朝义逃至贝州,与其大将薛忠义合兵三万,南下迎战,结果遭遇伏兵袭击,又一次败走。

史朝义连战皆北,所有人都知道他死期不远,叛军将领纷纷向仆固怀恩投降。

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败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已经向仆固怀恩投降,史朝义失去老巢,进不了城,士兵逃离大半,仅率数百骑逃奔广阳,又遭守军拒绝,只能向北,逃入奚人、契丹人的地盘,行至温泉栅(今河北丰润东)时,李怀仙的追兵赶到。此时的史朝义,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好于林中自杀。

至此,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平定藩镇之乱解密(安史之乱的五个阶段)(6)

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考究安史之乱整个过程,朝廷起码有三次,因为决策失误,错失提前平定叛乱的机会。

第一次是初期,安禄山攻下洛阳,与潼关哥舒翰对峙,此时北方史思明围攻太原不成,反被郭子仪、李光弼击败,接连打了几个打胜仗,而且颜真卿兄弟带领河北反安禄山州郡结成联盟,正与叛军作战。郭子仪、李光弼认为潼关只能守不能战,请求朝廷允许他们引兵进攻叛军老巢范阳,围魏救赵的同时,还能令叛军疲于奔命内部崩溃。结果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意在谋求除了他,不同意此方案,反说服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潼关作战,最终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第二次是李泌的围困战略条件已经成熟时,唐肃宗却出于皇权利益,着急收复二京,不同意李泌优先攻取范阳的策略,导致叛军虽然败退,却没有失去根据地,最终卷土重来。

第三次是邺城之战,唐军已经合围了安庆绪,史思明也投降了,却因为皇权对将领的猜忌,十分愚蠢地不统领诸君的元帅,反而派一个太监来监军,最终因为调度不一,几十万唐军大溃败,辎重粮草为叛军所得,大壮史思明势力。

总的来说,这三次错失良机,皆是因为皇权(中央)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量所致。

当然,皇权的顾虑其实也能了理解,只能说皇帝的利益往往并不与国家利益一致。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史朝义的败亡就在眼前,此时,皇权对将领的猜忌就彻底按捺不住了。

唐代宗利用程元振、鱼朝恩这两名大太监做白手套,先后杀了节度使来瑱、李怀让,同时还罢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兵权,导致李光弼忧愤而死,之后更是逼的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不得不造反。

叛军投降的节度使,个个拥兵自重,活得好好的,反而朝廷的功臣却不得好死,真是令人讽刺啊。

只能说,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诚万代不易之真理。

唯有郭子仪这样的权利游戏的大师,方能安然终老,满门富贵。

然而这样的人,自古又有多少?

作者声明:本文系化成大明原创。创作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