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以形声字居多,其形旁、声旁也多与部首重合。所以掌握常用部首的意义,对于从字理上,理解一个字的正确含义很有帮助。尤其对于遇到未知的汉字,而又必须判断其含义的这类推断实词含义的试题,作用尤为明显。

比如说,看下面3个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②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蒲松龄《促织》)

③史公(指史可法)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造”意为“到”,至今成语有“登峰造极”,口语中有“造访”。都是“造”字“到”意的遗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制造”义是“造”的基本义,而“到”这个义项,我们很陌生。

常见的汉字偏旁部首有哪些(汉字的字义之第三篇)(1)

如果懂得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就可以从字形上找出蛛丝马迹,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字的本义。

“造”字属于“辶”部,就是我们俗称的“走之底”,在繁体字中,“走之底”作“辵”这个字念chuò,上面的三撇其实是“行”(háng)的变形,“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十字路口。三撇下面的部分是“止”的变形,“止”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脚掌及脚趾。所以“辵”即“走之底”会意,脚在道路上行走,所以从“走之底”的部首,多与道路、行走有关。

常见的汉字偏旁部首有哪些(汉字的字义之第三篇)(2)

当然,上面的说解都是根据甲骨文得来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它对于探究汉字起源,解释汉字本义非常重要。由于甲骨文(包括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大多刻画在龟甲上,字形较难描摹,如果制图,排版不便,在这里就略去其字形,下文依照此例,望读者诸君原谅。

再看两个高考文言文的例子:

④积苦眩瞀,屡予告。(2014年广东卷)

⑤紞被谴自经,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2014年四川卷)

④句中“瞀”字不解,但下从“目”字,表示它的义项与眼睛有关,结合上字“眩”,可以认为是眼睛昏花的含义。

⑤句中“舁”不解,若知道其所从之“廾”,可表示双手捧持,意即从“廾”之字多与双手动作有关。后加一“尸”字,可推知其意为“抬起”。另外,可以从弄、弈等字获得启示。


或许,你还对我的这些文章感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注释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夸娥(不读é,读yǐ)氏”,原是大蚂蚁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五)第五课《滕王阁序》注释指瑕

新课标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指瑕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怀才不遇”主题的深思

如何解决文言文难学难懂的问题,这篇长文或许能帮你

打通文言文翻译的最后一公里,你需要这四个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