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去医院看病拿药,仿佛小人物去见大领导,既不情愿,又不得已但随着父母年老体衰,自己的生命链条不断前移,与医院的联系也无可奈何地多了起来,与医院打交道便成了一种常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住院的那种无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住院的那种无助(怀念住院)

住院的那种无助

曾几何时,去医院看病拿药,仿佛小人物去见大领导,既不情愿,又不得已。但随着父母年老体衰,自己的生命链条不断前移,与医院的联系也无可奈何地多了起来,与医院打交道便成了一种常态。

10年前一个酷暑难耐的日子,父亲还躺在人民医院的ICU病床上,我却因病住进了医院。幸运的是,我和父亲住在同一座病房楼,电梯把我们相隔10层的距离拉成了一个空间。比起那些专门来医院探视亲人的,就多了一种“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优越感。

挨过了最初艰难的一周,我让天天来医院探视的哥哥休息一下,自己赶在下午3点之前挂完吊瓶,ICU病房每天半小时的探视时间差不多就到了。待我赶到11层,门前已聚集起穿着蓝色隔离服的探视者,就像一片深不见底的蓝色海洋,翘首以盼着涌动在病房门前。有道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亲情的意义哪里是高山和大海能替代的呢?

来到父亲的床边,就像突然接通了电源,血脉亲情的灯盏马上在我们父女的心里亮了起来。父亲眨动着眼皮、身体微微颤动,相信一定是亲情正在舔舐着他的神经。我在父亲的床边俯下身子,触摸着他光滑的头皮、眼皮和脸颊,一股暖流瞬间从心田涌满全身,仿佛当年抚摸着怀里的孩子,感觉怎么亲都亲不够,怎么看都看不厌。我一边给他擦洗着脸颊和身体,一边在心里盼着,父亲呀,只要您活着躺在那里,就会有座精神的泰山让我们仰望;跟您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就可以成为我久久回味的饕餮盛宴。

我跟父亲一同住院的那段时间,是我6岁以来跟父亲之间最值得怀念的时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母亲般关心着西藏,全国各省、各民族兄弟般支持西藏,在此背景下,已担任多年公社党委书记的父亲,被组织选调进藏工作。5年多后他才第一次回家探亲,20年后才内调回当地工作。期间,祖母去世他没有送别,母亲埋怨质疑他没有解释,4个孩子几乎不认他,吃饭时还往外撵他……在我6岁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兄妹四人都像没有父亲的孩子,我们还不习惯一个大男人在我们家里过夜。

后来父亲一年半就有一次休假的机会,但他很多年都因工作忙离不开,或因在路上占用时间太长,或因囊中羞涩买不起机票,基本都是两三年才能回来探亲一次。每次回来我们对他也不亲热,只觉得家里来了个客人而已。记得有一年父亲回来探亲,我正在院子里的墙角边擀饼,父亲蹭到鏊子边羞涩地吃着烫手的面饼,幸福的眼泪吧嗒吧嗒地直掉。我心里还在想,您为什么不享家庭幸福,不顾亲娘和老婆孩子,待在那气都喘不动的高原上呢!

直到我26岁,父亲才调回当地,担任了地(市)级领导干部。但对已经长大的我们兄妹而言,所谓父亲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谁也没想到要跟他“沾光”,他也决绝地有言在先,权力不是给家里人用的!自从家里有了父亲,他就是家里人的“唐僧”,他手中的权力和父亲的地位,反而成了家人的“紧箍咒”。

2006年,父亲带回来的高原病已在全身蔓延,直到这时我们兄妹才意识到,探讨父亲的西藏情缘迫在眉睫。在查阅资料、采访“老西藏”和赴西藏采风过程中,我才真正了解到,不仅是父亲一个人和我们一个家庭,全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里的“顶梁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为了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家庭幸福。他们是前有十八军、后有孔繁森的“老西藏”,他们是新中国大厦上默默无闻的“沙子”,他们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和书写者。

“老西藏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一代代“老西藏”们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牺牲奉献,哪里会有西藏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没有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哪里会有国家的和谐与安宁!这种感悟和认知,让我满怀感动和激动,冲动下沾着泪水和汗水,创作了长篇小说《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之后又原创了四十集电视剧剧本《我们都有一个家》、大型话剧剧本《月亮之上》、电影剧本《你是谁》《小棉鞋》、歌词《老西藏》等。

创作中我渐渐理解和明白,父亲虽然没有经历过长征、抗美援朝、解放西藏等流血牺牲,但他却在建设西藏、巩固边防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值得子女骄傲和自豪的父亲,而我们这一颗爱父亲的心却来得太晚了!父亲因为各种疾病在家卧床两年多后,2010年冬再次住进了医院。在普通病房住了半年多,2011年6月10日转到了ICU病房。经过各种仪器和药物的挽留,父亲的生命坚持了近9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兄妹不管酷暑严寒都往返奔波在去医院的路上。虽然身心也疲惫到了极致,但那时我们还是有父亲的孩子啊!

理解了父亲的家国情怀和他的人格魅力后,我记起了父亲很多很多的好。记得当年在离家30多里地的中学里,有一天中午我正在打饭,父亲笑吟吟地出现在我的身边,把他手里的饭盒举到我眼前。打开饭盒一看,我惊喜地发现,里边竟盛满了我爱吃的蚕蛹。我羞涩地看看爸爸,抓了几个蚕蛹丢进嘴里,却不懂得说声“谢谢爸爸”;我生儿子坐月子时,父亲已经内调等待工作。他见我营养和居住环境不好,心疼中总是把鲫鱼和猪蹄炖好,默默地送到我坐月子的炕前;我儿子满月后生病住院,他风雨无阻地去医院送饭,给我洗衣服;父亲在领导岗位任职,工作繁忙压力大,但只要有空他总是抢着洗衣服做饭……那一幕幕刻在大脑硬盘上的记忆,让我突然明白,亲情是不需要表白的!父亲啊,都怪我们不懂事,这么晚了才走进了您的情感世界!

2012年3月5日,父亲终于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平静地离开了我们。记得当时我瞅着父亲床头的检测仪,当代表生命体征的那条线完全拉直的时候,时间定格在了下午的两点20分。我看看父亲,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敦厚慈祥,还不像一个遭遇过万般病痛折磨的人……他最后留给我们的,其实就是他的精神容貌啊!那一刻,我没有哭,我相信他一定是去了天堂。因为,我始终认为,那里是最应该让他这种人去的地方!

那一天,亲人的眼里流淌着悲伤的河,我的心里却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山。送走父亲的日子里,有个题目始终萦绕在脑海:《父亲驾鹤西去,我却没有哭》。但10年过去了,我还没有动笔写出来。我知道,一旦动笔,又将触动那根脆弱的情感的神经。而失去父亲的日子里,每当我夜不能寐,父亲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但那已经是他永远闭着眼睛,心脏不再跳动,却坐在我对面,等着我把衣服袖子穿进他胳膊的最后景象。

恍惚中我记起了一个朋友说过的话。她对我说,有个老人让你伺候着,你可真幸福呀!当时我在累得各种不堪中曾经怀疑,人类真是虚伪,难道你说的是真心话吗?你真的愿意过那种心里苦身上累的日子吗?直到永别了父亲,我才知道她不是在说假话。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才想,哪怕我累得身体散了架,也盼望父亲回头啊!可是人生只有单程票,父亲只能在天堂里远远地看着我们了。

好在感性的我也崇尚精神的东西。我相信父亲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灵魂的花朵却永远都不会凋谢。所以我在怀念父亲的时候,也常常怀念那段住院的日子。因为那段日子,永远都是我最值得回味的精神享受。(中国西藏网 文/王炜)

作者简介:王炜,女,山东诸城人,专注于“老西藏”题材的写作,著有长篇小说《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原创四十集电视剧剧本《我们都有一个家》、大型话剧剧本《月亮之上》《乐道钟声》、电影剧本《小棉鞋》《彼此的天堂》、歌词《老西藏》等。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