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989-1052),我们感觉很熟悉。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记》成为了中学生最头疼的全文背诵。
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范仲淹
但是,除了一篇必背课文,一个旅游景点以外,我们对他又很陌生,甚至一无所知。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高考录取大名单上,排在乙科第九十七名的学子,叫做:朱说。
这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名字。
谁能想到,12年后,朱说改名为:范仲淹。
他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故事。
一、谙尽孤眠滋味范仲淹的周岁酒可以说是极其苦涩的,他收到的第一个生日礼物竟然是父亲因公殉职的通知书。
儿子失去父亲,妻子失去丈夫,只是磨难的开始。除了悲伤,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没饭吃。
相比一座贞节牌坊,活着!才是最“高大上”的事情。
第二年,母亲谢氏改嫁到长山(今山东邹平)县令朱文瀚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范仲淹这个小拖油瓶有了自己的名字:朱说(yuè)。说通“悦”,是快乐的意思。
但童年的他根本不知道快乐为何物。
谢氏不是正室,养父就算再牛X,也无法用来拼爹。能改变命运的,只有读书。
范仲淹被送到了一家最便宜的寄宿学校:醴泉寺。与晨钟暮鼓的小和尚为伍,日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他每天只煮两升小米,晾凉以后切为四块,配点咸菜,就算一天的口粮了,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
生活上虽然清苦,可精神上还是比较富足的。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不受嗟来之食,是他不曾改过的个性签名。
他偷偷离开了醴泉寺,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银河垂地,皓月当空,范仲淹思念家乡亲人而身不能回。唯有刻苦学习,考取功名,才能补偿母亲多年来的忍辱负重。
同学们觉得范仲淹志气非凡,想请他吃顿KFC,却被拒绝了:我怕我吃完鸡腿,以后再也喝不下粥了!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26岁时,范仲淹终于如愿以偿,进士及第,开始了将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他一生被贬三次,却依然学不会曲意逢迎、圆滑世故。
二、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其他文职官员不同,范仲淹曾亲历战场,是条真正的汉子!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范仲淹被任命为前线副总司令,驻守在宋夏交战的西线地带。
塞外边关的凄风冷雨,吹不灭他内心深处的一丝细腻。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有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有白发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二者既复杂又矛盾。在苍凉悲壮中,暗含着对朝廷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春去秋来,一杯浊酒。面对孤城落日,英雄情怀的悲歌与幻灭,都在这一刻随长烟腾起。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首创了宋词中的边塞词风,一扫花间派的柔靡旖旎,具有划时代意义。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三者自然统一,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令世间万物黯淡无神。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借酒消愁,也无济于事。
芳草斜阳,夜饮相思。全词结尾低徊婉转,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真情流露一览无余。
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西北战局安稳后,内忧外患的大宋王朝急需发展转型。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和富弼、韩琦等人起草了国家重大改革方案:“庆历新政”。贵族子弟开始受到限制,有识之士得到破格提拔。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社会风气就为之一正。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改革,力度越大,效果越显著,其受挫程度也就越高。
宋仁宗和范仲淹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感性细胞比较发达。有高于一世之热血,却无高于一世之手段。
很快,在保守派的诬陷下,范仲淹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新政彻底失败。
在邓州的日子还算闲适,他的老友滕子京此时把岳阳楼改建成了5A级景区,特意来信请范仲淹做旅游形象大使,并附上当地导游图一张。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他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岳阳楼记》其实是看图作文,但并不影响它的伟大。
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的境界崇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格局早已不是一湖一楼所能容纳的。
他虽然没有去拜会滕子京,却见到了一生的盟友 酒友——欧阳修。
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了相似的感受。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政治上的风雨磨难,高尚人格的互相吸引,革新朝政的共同追求,使二人最终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调任颍州(今安徽阜阳),他带病上路,走到徐州时与世长辞,终年63岁。
和父亲当年的情形一样,范仲淹留下的资产连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死讯传开后,朝野一片哀恸。
作为仁宗一朝最大的贤臣,范仲淹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极其崇高的口碑。
举两个小例子,一是明初的监察御史范文从,因为敢于直谏而惹恼了朱元璋,被定死罪。但当朱元璋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时,不但赦免了范文从,还发给他五块免死金牌。
二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太平军肆意焚毁各地庙宇,唯独苏州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祠并未遭到破坏,堪称当时的一大奇迹。可见范仲淹的声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官员,所有赞美的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家国情怀的政治家!是历经官场风波而丝毫不为所动的大丈夫!是中国文人的修身典范!
#宋词##妙笔生花##范仲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