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颗疑似西汉外交大使张骞的头颅骨,出现在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仓库。一时间,网上众说纷纭。

9月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现场的一名检测人员。他告诉记者,一切只是推测,实际上没有定论,“我们检测出,这颗头颅骨对应的年代正好与张骞所处的时期相符。也做了一些考证,所以引出了这个话题。”

张骞纪念馆业务部主任陈旭认为,这条消息并不靠谱,现场检测工具也不太科学,“它事先给文物贴上标签,再去论证,而不是研究后得到结果。连推测可能都称不上,只能说是一种臆想。”

河南发现张骞头骨(张骞头颅骨在南阳出土)(1)

张骞头颅骨突然在南阳出土?

据该条消息报道,2020年,南阳市文旅局对博望镇朱岗村的博望侯墓进行挖掘时,发现了这颗头颅骨,后来一直放置在当地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仓库。

在现场,“洛阳眼”检测仪的发明人王光辉用该仪器对这颗头颅进行了测年,结果显示,头颅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60年,而张骞生活在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 114年。

所以几番讨论后,他们直接给出初步的推断:这或许是张骞的头颅骨。

公开的文物照片显示,整颗头颅骨呈黑褐色,下颚角残留着几颗白色牙齿。因此,他们又认为,这可能与张骞常年在户外活动、饮食奶类品有关。

河南发现张骞头骨(张骞头颅骨在南阳出土)(2)

河南发现张骞头骨(张骞头颅骨在南阳出土)(3)

一两句说出口、未经证实的推断,将这则莫名其妙的消息推向舆论高地。首先是南阳的多个媒体转载报道,甚至还有自媒体发文称“惊世发现,疑似张骞头骨在南阳!”

当然,也有一些人提出质疑:从来没见过史书记载,也没见考古学界讲过,“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了?”

尤其是,现场数名检测人员看似不“专业”的样子,让人生疑。他们围着盒子里的头颅骨,互相交谈,便衣出镜,没戴手套,也没穿任何防护衣服,“这难道是考古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名从事二里头遗址研究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他在手机上刷到过这条消息,“点都没点开就划走了。”不愿透露姓名的他表示,不关注这些“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历史信息,“这东西跟我们的考古没有关系。”

对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于春发文说,最近屡屡看到这个推文“南阳张骞的头颅”,心想不可能吧,发给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的负责人看,他回复两个字:“假的。”

张骞纪念馆否定以上说法

事实上,目前历史学研究公认,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如今的陕西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千米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文化与丝绸之路》一书记载,南宋到民国年间,张骞墓经历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整修。自1949年至今,在文物部门的监管下,又陆续进行了四次保护性的修缮。1983年5月,当地县上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张骞墓文物管理所(后更名为张骞纪念馆)。

记者联系到的现场检测人员则表示,如果这颗头颅骨是张骞的,那么他就没有埋在陕西省固县城,‘我们的目的是想弄清楚事实真相,因为张骞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现在还不清楚,仍无任何定论。”

张骞纪念馆业务部主任陈旭坚决否定以上说法,理由是从史记一直到清代的记载上,张骞墓就没变过位置。

陈旭告诉记者,汉代到现在的坟墓,尸骨大多保存不够完好,或是被腐化了,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言论,“我们怎么确定它的真实性呢?可以根据史料记载,结合考古出土文物进行研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