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本文所说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上古时期尧舜继位开始计时,至1912年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的这段时期所萌发的文明,时间跨度6000年之久。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虽然流传着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这样催人奋进、教人不屈的神话故事,也催生出了老子、孔子、朱熹、王阳明这样的饱学鸿儒和一代圣人,指引着中华文明历经磨难、传承延续。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便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没有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形成的治国思想成为了历代帝王如数家珍的统治秘籍,祖宗家规、圣人礼法成为了中华民族历代王朝学习钻研的不二指南。如此的结局便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陷入了原地轮回的大圈圈之中。

孔子常说的三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1)

所以即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破土萌发,较西方文明起源早了估计有4000年,但很可惜的是:历经2000多年的专制洗礼,近代的中国已经全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鸦片战争一役,虽然中华民族依旧发扬出了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但在先进实力面前,依旧一败涂地。

因此,荷兰学者弗洛里斯·科恩在阐述中国诞生不了科学时,曾这样说道:中国自然认知的历程有着其不间断的连续性,同样令人惊叹的是它长期不结果实,这种思想一直在原地打转,并且困在这个圈子里,可能这个圈子太大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中华文明一直在原地打转并且困在了这个圈子里呢?很显然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喷涌而出的各色治国思想。

孔子常说的三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2)

前文已对“害莫大于乱,利莫大于治”限制中华文明发展做了充分叙述,本文将结合圣人孔子的一句话进一步阐述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踩了中华文明发展“急刹车”的“至理名言”。

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说出了又一句影响后世千年的“至理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得不说,孔子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从中也窥探出孔子对人性的解读十分的通透,人与人之间,不在乎是否贫穷,只在乎分配均不均衡,这就是人性:见不得别人的好,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懒散和能力欠缺,如此也形成了中华文明强有力的一道内核:统治阶级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

但问题又来了,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

孔子常说的三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3)

正如《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一书中所言:这个世界是由固体定律主宰的固化时空,固体的有形有边界特性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异的,故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生来注定不平等;二是这个世界是有限的,不论是生存空间还是生活资源,总有用完的那一刻,故而自古至今,动物界广泛存在的食物链生存法则、迄今为止断绝不掉的战争,皆因它而起。

但人类偏偏又是从液化时空穿越而来的“液态生物”,一生下来就带着液体的属性:受不了固体空间的限制,天然追求着无穷无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料……可以说,人类一生下来,自液化时空带来的欲望的无限性就与这个固体世界相冲突。

孔子常说的三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4)

很显然孔子的这一句话默认了固体世界的边界性,故而直接关闭了人类欲望的大门: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要认清现实: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土地贫瘠是事实,不要将目光盯在外部世界,而是应该聚焦在其他人身上:分配是否均衡?均衡了也就没人闹事了,社会也就稳定了。

但问题是,只关心分配是否均衡,而不关心总量的提升,治标没治本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可供耕种的肥沃土地又少,是根本养不起那么多人的,但偏偏孟子又倡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希望人口爆炸式提升。如此一来,按照孔子的安排,生下来的每个人不是更得喝西北风吗?

喝西北风有什么不好的?这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行为,如此催生出了又一句“至理名言”:君子固穷。

孔子常说的三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5)

所以说,孔子的这一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经过上面一分析便会发现:他根本就不在乎总量是否增加,而仅仅关心内部的分配和人心是否稳定。总量不增,发展从何说起?所以说他的这一句话直接关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也因此踩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急刹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