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又是一个开学季,对于当下满怀期望而又无限焦虑的父母来说,散文家张晓风的这句追问或许最能代表他们的心声。
然而,身为父母,可曾扪心自问,当一个纯洁崭新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是像有的家长,硬陪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培训班而勉强挤进名校,但孩子并不快乐甚至有些厌学?还是像有的父亲“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索性与女儿一同学习、高考、上大学”那样让人唏嘘不已?还是像有的母亲“让我做习题、背课文、记单词、晚睡早起、不看电视”只有学习?
剖析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无论是结果还是过程,在父母心中理所当然的“爱”,都因为成绩的绑架和成功的焦虑而走向了逼迫和责骂,“管教”的力量有多大,反弹的力量就有多大,最终,家长也许勉强实现了望子成龙的心愿,伴之而来的却是“我不想让你们满意”“就是想报复他”的亲子关系,以及“我心都凉了”“我真的要崩溃了”的难以抚平的成长之痛。
在考问父母的同时,学校同样也要直面: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着希望走进校园,我们将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很显然,那种以功利为目标、以管制为手段的教育必将忤逆人的天性,妨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其结果很难是双赢,而大多只能是互伤。
因此,要提升教育的有效性,父母和学校不能只盯着成绩、只想着成功,高举威权的“皮鞭”,驱赶孩子在“跑道”上狂奔,而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着眼于长远,给孩子一片自由而广阔的的原野,让孩子适性成长。
为什么要给孩子一片原野而不是“跑道”?哲学家陈嘉映有过形象、深刻的解释:“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梦想的中国》)
与“跑道”的狭窄相比,原野无疑是辽阔的;与“跑道”的拥挤相比,原野无疑是畅达的;更重要的是,原野是绿色的、生态的,开放的、丰饶的!在原野上,孩子们不仅能接纳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还能承受泥土的涵养、自然的馈赠,更能舒展心灵、放飞生命,享受成长的愉悦。
给孩子一片原野,孩子的个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在这片肥沃而博大的原野上,喜欢音乐的可以唱歌,爱好语言的可以写作,有人际优势的可以搞公关,有逻辑专长的可以做科研……
天生万物,各得其所;人立于世,各有其长。教授和厨师只是职业的分工,局长和科员仅为岗位的不同;白领并不意味着尊贵,蓝领并不代表着卑微;凡诚实劳动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只要创造了价值就是生活的英雄!
给孩子一片原野,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无限的激发。原野的生态是多样的,原野的道路是纵横的;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之时,每一枚果实都有熟稔之际;生命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每一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只要充分信任,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尽量激发,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原野上有成千上万的跑道,每一条都能通向成功;三百六十行各行其道,每一次成功的内涵都各不相同。只要是诚实劳动,何必要分出你高我低;只要有益于社会,何必要排出你前我后?
给孩子一条“跑道”,就是逼孩子踏上一座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单一的出口注定了竞争的惨烈、快乐的稀有。
给孩子一片原野,就是“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排序,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实走向。祈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一片适性成长的快乐原野,祈愿父母和学校都能成为原野上美丽的“守望者”!
来源: 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