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二十六

道德经必会的三句话(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物极必反的思想是为人处世应把握的规律)(1)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来告诉世人,天下万物茁壮成长,我们用心观察,发现万物从生到长,从萌芽到开花到结果,从枝繁叶茂到凋零憔悴,最终归于到生命的本原。

这句话中的“作”指的是万物的生长过程是由初始到旺盛到衰落的运动过程,也是由出生到成长再到死亡最终回归于出生的更新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归于本原的过程,就是老子说的“观复”的过程。

老子笔下的“吾”有几层含义,一是指老子自己,二是指圣人或君王,如“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三是指代普通民众。此句中的“吾以观复”的“吾”到底是哪层意思呢?我认为,不必拘泥于狭隘的理解,可以认为是某个人在观复,也可以指代普通民众在生活中通过对万物的感性观察而得出的理性认识。因为,下面几句话就是对“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具体阐述,分析了万物的生长规律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归纳方法。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经文大意在上讲已经讲过,此讲主要梳理一些难懂和有分歧的词义。

学界对“夫物芸芸”的理解分歧较大,老子《帛书》甲本上写作“天物云云”,郭店竹简上写作“天道员员”。联系上下文和这部经书的内涵,我较为赞同“天道员员”的说法。上句为“万物并作”且在依道而行,下句没有必要再重复“夫物芸芸”,“夫物芸芸”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芸芸众生,世间万物。如此理解,“万物并作”和“夫物芸芸”内容上就存在高度的重合性。按照现在的写作逻辑推演老子当时的写作思路应是先阐述天地万物循道而行的运行规律,之后,顺势展开“天道员员”各归其根的落脚点。学者刘信芳认为,“天道员员”表明天道是圆形的,天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老子时代已经有天圆地方的认识,老子博览馆藏之书,对于天体是圆形的认识应该很清楚,也应该熟知天体环圆绕行的规律,因此,推测老子写的是“天道员员”而非“夫物芸芸”。

老子连用四个“曰”对“归根、静、复命、常和明”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定义。通俗的解释就是,什么是静?什么是复命?什么是常?什么是明?老子的答复就是归根(本原)谓之静,守静谓之复命(天性),复命(天性)谓之常(永恒),知常(通晓永恒规律)谓之明。这就是五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老子随后说道,“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不了解永恒规律,凶险随之而来。由是观之,这几句话是观复的结果,是观复后的理性认识和总结,可以说是对自然界和人性本质的深刻领悟。

五个词语的大意是,“归根”就是回归到生命的本原。“复命”就是天性,也就是老子常说的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常”和第一章的“常道”意思相同,指永恒的规律。“明”指对于天地万物的永恒规律了解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静”就是“守静笃”的“静”。先秦时期各家对于人性层面的认识都比较深刻,《中庸》首章首句就写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遵循人的本性而行事。

老子认识到不管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的思想内涵,人从出生的婴儿到长大成人再到耄耋之年直至死亡的过程;自然界的动植物从生根发芽到生命的旺盛期再到凋落的过程,这两者都体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其他章节的“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也都体现了“物极必反”的思想。

“物极必反”的思想应当是老子哲学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老子反复强调的道的虚空性,柔弱胜刚强的思想都是在告诉世人要掌握做人做事的规律,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度。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经文大意在上讲已经讲过,此讲主要梳理一些难懂和有分歧的词义。“公乃全,全乃天”的“全”王弼本以及老子《帛书》甲本都写作“王”,许多学者经过对多种版本比较分析之后认为,最原始的文字应该是“全”,“王”是传抄过程中丢掉了上面的人字导致的结果。理由如下:从语法角度看,全章的押韵点在“静、命”“常、明”“容、公”“全、天”“道、久”,如果把“全”换成“人”,就破坏了全章的押韵和文章的美感。从字义的角度看,“公”有“守中、公正”之意,符合老子循道而行,不偏不倚的思想。“全”是周全、虑事周密的意思,“王”在战国时代并不是指周天子而是指各诸侯王和君王,“公乃全,全乃天”意思指不偏不倚的人虑事周全;虑事周全的人顺应自然;“公乃王”词义上理解不通。

老子此章提出了复命观点,庄子在《缮性》中提出了“复初”观点,即“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为何复命,学者的普遍观点认为是通过明道能够回归最淳朴的人性,即文中提出的归根,处于最宁静的状态,即文中提出的守静,此时就是一种致虚守静的状态,这就是复命。

复命不是归于原处,不是止步不前,而是经过循环往复的明道,获得道的升华,高度认识并最终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娴熟处理各种事物,生活于收放自如的状态。但是,无论是处事还是生活,主线是循道,实现循道可以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能够充分的体现老子严谨的思维。第一句“致虚极,守静笃”是全章的纲领,接下来从自然运行规律、人性本质以及修身两个角度揭示了为什么要“致虚守静”,如何才能够“致虚守静”。这样的写作思路和《大学》的写作思路非常相同。

通行本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至虛,極也,守情(靜)表也。萬物旁(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芸)云(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情(靜),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沒)身不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