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邹鲁地,讲述人文与古迹,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孟府值得去的景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孟府值得去的景点
游遍天下邹鲁地,讲述人文与古迹。
大家好,我是邹城孟先生。
十多年前曾看到过一篇关于“三尺巷”的美德典故。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从老家寄来的信,信中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笑了笑,便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家人接到回信后,虽不服气但想想也是这么回事,于是吩咐管家去告知邻居决定让出三尺地。邻居得知后很是羞愧,也相让出三尺地,结果成了六尺巷。每逢读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心中都会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竖个大拇指。
然而,去年走访探寻中,山东邹城唐村镇的一个村庄里——东双村,也听到这么一个故事叫“两山夹一庙”。具体内容且听我慢慢道来:
东双村元朝时期建村。柳姓迁此居住,因村内有座双沟桥,故取村名为双村,位于桥东的村庄为东双村,桥西的村庄为西双村。而西双村如今又分为前双村与后双村。
村碑
明朝时期,东双村属第二乡中的双村社,明金正德六年(1132年建洪福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十二年修《邹县志·卷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邹县志·防御志》:南乡“双村,离城二十里,住民共八十六家,甲长九名。”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邹县志·防御志》:南乡“双村、(秦)官庄住民共一百九十三户,保长三名,甲长二十名。俱离 东双村地域图城十八里”;时属上11社中的双村社。据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邹县续志·建置志》,时属西乡中的双村社。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邹县《乡土志》,时双村有洪福寺,有集市,有公立初等小学堂。据1930年《邹县地亩册》,时双村社东双村有居民140户。1947年属太平镇。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11月,属第十一区双村乡。1958年9月,东双村生产大队属落陵人民公社双村管区。1983年5月,东双村村委会属北宿区唐村乡。1987年1月,属唐村镇双村管区至今。现居民姓氏主要有:杨、田、张、李、等姓氏。
邹县志
行走于村子中,老远处就注意到一块残石,平滑有角棱。走近细致观看,残石上刻有花纹并有文字。一开始认为就是一庙宇功德碑,但碑文中间前字的上方应是一府字,于是判断这是一墓碑,而且身份还不一般。村中是否有一方望族或者家族林地?带着这些疑问边走边打听村的一些老人。得知村子西北角就是杨家林。曾经杨家林占地面积很大,碑石林立,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地被平,碑石也拉走修建了水渠或桥梁。杨姓是村中的大姓,祖上曾出过官员,至于官至几品,还有没有家谱?老人们也说不清楚。闲聊之中,唯有两山夹一庙,确是老人们健谈的话题。甚至一热心的大爷高兴的拉着我的手说:“爷们来,俺领你去看看……”
残碑
两山夹一庙。
据老人说此小庙修建于何时以无从得知,最初小庙高约1米2,基石上方砌筑砖墙,上覆灰瓦,左右各有一方形窗,门为拱形,内塑一仙翁。关于其来历:很久很久以前村内东西大街路北,两户人家十分和睦,正巧有一年,两户人家都要建造南屋,然而邹鲁圣地自古人贤多善士,两家并未伤和气,在两屋山之间,各留出三尺之地。随着时间推移六尺之地间又建造了一座小庙,因此,小庙的左右都是屋山,故称两山加一庙。上世纪房屋改造,小庙被拆除,但两家为了留个念想,便把台基石放于原地。
庙台基
东双大桥
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在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更需要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