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1)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宋江梁山好汉被招安了。而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的及时雨宋江带着其他兄弟改变成宋朝的正规军队。后来还平定方腊,立了大功。但是由于当年劫取蔡京的“生辰纲”,加上高俅忌林冲和杨志对他的有深仇大恨,还是不容他们。宋江及其梁山兄弟还是被这帮奸贼一一害死。宋江是喝了毒酒死的,他和李逵一起喝的。他怕李逵知道他是喝毒酒死的之后,又去找蔡京和高俅报仇,坏了他的名声。所以骗李逵一起喝了毒酒。李逵知道后也只能含泪和宋江一起走了。

宋江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英雄博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而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宋江的事迹和最后结局主要是从《水浒传》得来的,但历史上宋江的事迹真的是这样吗?宋江真的是这样死的吗?

有关宋江的记载在《宋史》中仅见三条。

其一是《徽宗本纪》记:“宣和三年(1121)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其二是《张叔夜传》记:“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其三是《侯蒙传》记:“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2)

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3)

根据这三条记载以及宋人留下的零星资料,大致可以了解宋江的基本信息。其一,宋江确有其人,也确在山东等地起事。其二,宋江有才,确有过人之处,以致“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三,宋江仅是流寇而已,“转略十郡”,曾转战各地,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有关他在梁山水泊“落草生根”的事,史书似乎也根本没有提到过。后人估计是依据史书中的一句话梁山泊多盗,将宋江演义到那儿了。其四,宋江起事的规模有限,手下之众,谈不上浩浩荡荡,估计也就是几百到上千人,亲信随从仅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单八将。

其大致经过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旋率众攻打河朔(泛指今黄河下游一带)、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益都),转战于青、齐(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赵佶闻知,采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与官军周旋年余。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继由沭阳(今属江苏)乘船进抵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遣使探察义军所向,及知宋江以十余只钜舟径趋海滨,乃募敢死士千余人设伏近城,遣轻兵踞海诱战。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在海州白虎山下青龙涧遭伏击,船只亦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起义遂被镇压。宋江是战败被迫投降或为保存实力诈降,而不是主动受招安。或者即使招安不可能是真心的招安。招降宋江的人,是时任海州知州张叔夜。海州白虎山上至今保留张叔夜与部下重阳日登山的石刻(见图),随后宋江所部被改编成了宋朝的官军。接着,宋统治者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命令宋江率部去南方征讨方腊,已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在近代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有过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十朝纲要》、《大宋宣和遗事》等多部史书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由此来看,这段扑朔迷离的悬案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宋史张叔夜的记载可信,宋江在连云港海州被知州张叔夜招投降后,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贯军中效力,而此时的折可存为童贯军中重要部将,随同镇压方腊。此种说法最为合理,也是唯一能够解释张叔夜和折可存遗留史料中言之凿凿的记载的,无论怎么说,宋江从起义到失败,仅仅一年多时间,《宋史》上也曾经明白无误地记载过。宋江起义大概发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间,即公元1119年至1121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

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4)

关于宋江之死,现有四种说法:一是宋江很有可能在征讨方腊时战死;二是也有可能眼见同为起义军的方腊之悲惨下场,宋江军中的三十六位好汉未必不会再度蜂拥宋江揭竿而起,宋江等人本来就不是真心招安,他们也不会不明白朝廷派他们征讨方腊的真实用意,就是让他们和方腊相互厮杀,两败俱伤,然后官军再将他们一锅烩(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朝廷上谕折可存在镇压方腊起义后一并剿灭,宋江遇害身亡。这个推论最可信,因为它符合宋江战败被迫招安的初衷,又有《折可存墓志》佐证,当然还得有赖于更多史料印证。三是民间传说,张叔夜受降宋江后,担心其贼心不死,留下终究心腹大患,而将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杀害埋于白虎山下,而成为“好汉茔”(当地有诗道其事:“白壁虎山阴,坟垒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茔”)。四是施耐庵最后的交代是因受奸臣排挤而饮毒酒身亡,临死前还拉上了几个兄弟垫背,也并非没有可能。总之,在投降宋朝后不久就非正常地死亡了。但是综合各种史料分析,加以推测宋江在海州战败投降是真的,宋江被招安也是真的,民间传说不准确,“好汉莹”中并不包括宋江,“好汉莹”中主要可能埋葬的是宋江战死的的部下。据海州地区的老人讲,真有“好汉茔”,一座坟墓,在海州城南,白虎山东北角,青龙桥北。墓已不存,只是几十年前的事。城郊居民拆迁安置,施工队便将墓刨了,青龙桥北已成南大街,两边都是居民楼,墓永远消失了。

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5)

明代施耐庵写《水浒传》,是以《宣和遗事》为蓝本的。梁山好汉的故事这才家喻户晓而妇孺皆知。宋江这位郓城小吏,仗义疏财、结交江湖,人称“及时雨”的形象,才真正地深入人心。《水浒传》是小说,其中的宋江只是文学形象。它与历史的联系,是相当少的。宋江在梁山泊的那些事儿,纯属子虚乌有。尽管小说家言与历史的真实有着一定的出入,但这丝毫不影响《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成为中华文学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奇葩.

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6)

宋江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战败投降并被招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