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认字不认字,先认半个字。

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这句话,因为经过验证,大多数字的读音还真是如此,然后便将它当作了金科玉律。读书时更是按照读音来解释意思。

那是刚上初中没多久,一次语文考试中,我遇到了难题:词语解释中出现了我不认识的——“颓唐”。那时不知道“颓”应读作tui,按“认字不认字,先认半个字”的原则,我把它读作“秃”。与后面的字合起来读成了“秃唐”。

至于它是什么意思?却一点头绪都没有。

等到把其他的题做完,再回过来看这个词,仍是想不出它的意思。我口中念念有词,“秃唐”……“秃唐”……。忽然,我眼前一亮:秃是没有头发的意思,唐不就是唐僧?唐僧不就是和尚?那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不就是“秃头的和尚”嘛。

于是,我在试卷上写下了“颓唐——秃头的和尚。”这种解释。

后来,我知道了它的正确读音和正确意思。想起自己试卷上的地生搬硬套地解答,不由得越想越好笑,也不知当时阅卷的老师看到这种解释有没被气笑,反正事后我自己是笑了半天。

后来,学了古文,觉得“之乎者也”挺好玩,时不时学古文中的句式拽两句,不止是我,其他同学也喜欢把文绉绉话用在实际交往中。

尤其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繁文缛节,文明礼貌用语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隐去,偶尔用到的也常常是误用。

有一次,帮了同学一个小忙。同学为表示感谢,送了一本书给我。并附上纸条一张,其他都是感谢之语,最后写到:“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请勿笑纳。”

我看到纸条,按我的理解,对方应是让我不要嫌弃礼物小,希望我能收下。

但“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纸条中把“嘲笑”与“纳”分成两个部分来表示各自的意思,成了“请勿嘲笑,接收(它)”。好在我是明白对方的意图,忽略了其中的“勿”,“笑纳”对方的礼物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求甚解,就容易闹出笑话。所以,有时宁可多花时间,把一样事物彻底搞懂,也不要草率地吸收一堆“一知半解”的事物。

一问一答的笑话大全(一知半解的笑话你犯过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