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抗兵相若哀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道德经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经第六十九章)(1)

1、字面理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曾经有用兵的人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攻,而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是谓行无行。

战略战术要有很好的隐蔽性,不能被敌方看破,行军打仗要隐藏于九地之下,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军队的行踪。

攘无臂。

在军事行动中的你来我往,都是军事谋略的一部分,而谋略的真实意图是绝对保密的。军事意图只能为自己军队的少数核心人物理解,不能让敌方搞明白。

攘:表示“用手接过对方的物品,接着用手递回去”、“用手握住对方伸过来的手并反推回去”。

扔无敌。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要视敌人如无物;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充分估计到敌人的强大。一旦谋略实施,一定是出奇制胜、所向披靡的。

扔:“手”与“乃”联合起来表示“把别人用手抛投过来的东西再度抛投出去”。

执无兵。

个别士兵作战力量强,不代表全军的作战能力强,要把军队训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指挥军队的时候,不是指挥个体的士兵,而是一个一个军队的整体板块在执行命令。

执:掌握。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在战争中,罪过莫大于“轻敌”了,由于轻敌我在前面阐述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作用就会丧失殆尽。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所以两军对垒,示弱的一方胜,骄傲的一方败。

若: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2、通俗理解

曾经有用兵的人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攻,而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从表面上看,简直就不像是将军在带兵打仗,简直就是一个胆小鬼的言论。其实不然,不主动进攻,是要让敌人进攻,只有在敌人进攻的时候,才能暴利出弱点,抓住弱点才能运筹出奇谋。防守敌人的进攻,是要消耗敌人的精力,大量的杀伤敌人,同时吸引住敌人的注意力,出奇兵制胜。

战略战术必须严格保密,要很好的隐蔽我军的战略企图,不能被敌人看破。展现给敌人的任何动向都是假象,任何在敌人面前的示弱行为都是为了麻痹敌人。而我军真正的军事行动都要隐藏于九地之下,一旦条件成熟,则动于九天之上,用奇兵战胜敌人。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要视敌人如无物;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充分估计到敌人的强大。一旦谋略实施,一定是出奇制胜、所向披靡的。

个别士兵作战力量强,不代表全军的作战能力强,要把军队训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指挥军队的时候,不是指挥个体的士兵,而是一个一个军队的整体板块在执行命令。在战场上,要使敌人的个体来面对我军的整体,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也无法与我军比战斗力。

在战争中,罪过莫大于“轻敌”了!轻敌必然导致不做充分的准备,不做周密的计划;轻敌必然导致草率行事,把弱点暴露给敌人;轻敌必然会小看敌人,被敌人的假象所迷惑。如此的行为,必然会给军队代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由于轻敌会使“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作用就会丧失殆尽。

所以两军对垒,示弱的一方胜,骄傲的一方败。

3、以退为进

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

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双方对阵。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子玉自杀。

4、进可攻退可守

孙子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老子给我们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三国时“贾诩论战”简直就是论“攻守”的经典案例。

建安三年(公元198 年)夏,曹操假天子之命,第二次兴兵讨伐南阳军阀张绣。张绣抵挡不住,便退兵于南阳城内固守。曹操久攻不下,心情焦躁,便亲自骑马围着南阳城转悠了三天,终于发现张绣守城的破绽。张绣见曹操骑马绕城观察三天,又见西北角曹军堆积许多柴薪、甚为奇怪。谋士贾诩笑道:“曹操看了三天,我也看了他三天。他的意思我早已明白了,我们可以将计就计行事,他必败无疑。我在城墙上见曹操对东南城角砖石的新旧颜色察看得十分仔细,我就明白:他认为此处是薄弱环节,打算从这里进攻。可他明里却在城西北堆积柴草,虚张声势,想骗我军将主力放在西北方向守卫,他就好乘黑夜偷偷爬上东南角突进城内。这是他运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啊。”

早有探子报告曹操,说张绣集中兵力到西北角上呐喊鼓噪,拼力守城,而城东南防卫却十分空虚。曹操大笑。到晚上二更时分,却让精锐主力爬上城墙,砍开鹿角,只见城中无一动静,他们便一拥而入。忽听得“咚”地一声炮响,张绣的伏兵四面冲杀出来。曹操突遇意外,慌忙退兵,张绣率领精兵勇猛掩杀。曹军败退出城,溃散数十里。张绣直杀到天明方始回师入城。此役使曹操损兵折将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

荆州的刘表应张绣之请,乘机起兵要断曹操的后路。可是在安众一带,曹操施展奇谋,又打败了张刘联军。此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探听到袁绍要兴兵侵犯许都。派人星夜飞报曹操。曹操得到消息,传令全军即日回师。张绣得到信息,就要率军追杀。贾诩力劝道:“如果追杀,必败无疑。”旁边的刘表说:“今天不追曹军,岂非白白丧失千载难逢的良机?”竭力劝告张绣率领万余部队一同追击。

张刘联军追赶十余里,终于赶上曹操后卫。两军接战,曹军十分奋勇,张刘联军难以抵挡,大败而回。张绣面有愧色地对贾诩道:“没有采纳您的劝告,果然遭到失败。”贾诩笑道:“现在可以重整旗鼓再去追杀。”张绣和刘表都大为惊诧,说:“军中无戏言。刚才追杀失败,怎么又去追杀?”贾诩严肃地说:“今番追去定获大胜。如果不胜,请砍杀我的头颅!”张绣相信贾诩的话,胆小的刘表却心有疑虑,不肯发兵同往。张绣便自领本部军队前去追赶曹操。接战之后,曹军果然大败,张绣缴获军马辎重无数。

刘表见状莫名其妙,询问贾诩道:“第一次我们用精兵追杀退兵,先生说必败,果然败了;第二次张将军用败兵追杀胜兵,先生说必胜,果然胜了。两次结局都让先生料中,这是什么道理啊?特向先生请教。”贾诩说:“曹操精通兵法,他虽然败退,但为了防止追军必定部署精兵强将殿后。第一次追击,我军虽然精锐,却不能抵挡他的劲旅,所以我知道必败。而曹操之所以急于退兵,我估计必定许都有新的情况等待他回去处理,他打退我们追兵后,当然轻车简从,火速赶回许都,不再作防止第二次追杀的准备,我军乘其不备再予追击,所以必定能取得胜利啊。”刘表、张绣听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毛主席《论持久战》伟大的军事理论,就是建立在“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基础上的。

毛主席说:“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在全国,即使敌能占领广州、武汉、兰州之线及其附近的地区,但以外的地区是难于占领的,这就给了中国以进行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第二,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于是敌之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不得不变成内线和防御。我之战略作战上的内线和防御,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对其一路如此,对其他路也是如此。”

毛主席说:“从理论上和需要上说来,中国在防御阶段中,应该利用运动战之主要的歼灭性,游击战之部分的歼灭性,加上辅助性质的阵地战之主要的消耗性和游击战之部分的消耗性,用以达到大量消耗敌人的战略目的。在相持阶段中,继续利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再行大量地消耗敌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战局持久,逐渐地转变敌我形势,准备反攻的条件。战略反攻时,继续用歼灭达到消耗,以便最后地驱逐敌人。”

毛主席说:“即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决战亦然。那时虽然敌处劣势,我处优势,然而仍适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直至打到鸭绿江边,都是如此。这样,我可始终立于主动,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抗日将军们要有这样的坚定性,才算是勇敢而明智的将军。那些‘一触即跳’的人们,是不足以语此的。”

5、骄兵之计

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在本段阐述的是一个用兵之计“骄兵之计”,呈现于对方的自己是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假象,目的是让对方轻视我方,从而骄傲自大,骄傲的后果就是不会制定严密的作战方案,盲目进攻,所有弱点都暴露无遗。而我方早已制定了严密的作战方案,一旦开战结果就不用说了。

战国后期,赵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骚扰。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三国演义》汉中之战前奏,刘备派遣张飞领军突进东川,准备谋略汉中,而第一道关卡就是张郃率精兵两万把守的阆中瓦隘口,张飞用骄兵之计,每日纵情饮酒,然后再以疑兵之计,逼退张郃。这一胜利从战略上挫败了曹操进窥巴蜀的图谋,巩固了蜀汉政权,并使刘备有了可能乘势攻取汉中,实现了占据巴蜀鼎足天下的战略构想。张飞这一仗对蜀汉事业的贡献极大,再一次证明张飞不是鲁莽的大黑汉,而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谋略将军。

6、神出鬼没

老子说:“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如果指挥战争都达到这个境界的话,就已经达到神出鬼没的境界了。

刘备新亡,称帝不久的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想成就统一大业。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这时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众君臣。后主刘禅亲自去亟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观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原来诸葛亮不愿泄密,故瞒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实际上已在运筹帷幄、暗里调动兵马,以不同方法去震慑各路兵马。

蜀大将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星夜传檄,令马超伏四路奇兵,镇守西平关。西番兵出西平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吓回去了。这是第一路兵马。

南蛮孟获兵马强悍,但他们生性多疑。诸葛亮派人飞报大将魏延,令他率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计阻击孟获。孟获见到蜀兵四出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撤退回洞了。这是第二路兵马。

叛将孟达,诸葛亮了解到他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故他派人送了一封李严的亲笔劝诫信给孟达。孟达接到信后,兵马走到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这是第四路兵马。

阳平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葛亮谴调赵云引一军把守,守而不战。曹真率大军无法攻破,只好折道而回。这是第五路兵马。

关于第三路东吴之兵,诸葛亮后派邓芝为使者前去说项。邓芝从容不迫,向孙权陈述了联蜀对魏的利害,孙权为之所动,又见其它几路兵马都不战而败,他干脆没再发兵。

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军师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李渊镇守太原之初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谋略。隋炀帝从楼烦巡游到雁门时,被突厥兵包围,因为李渊的太原兵才得以解围。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不足五千。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向突厥炫耀武力,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攻击,结果打败突厥,从此之后,突厥不敢再轻易南下了。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成为一地最高长官。这里粮草充足,兵员广阔,李渊在此扎下根来,开始积蓄力量。

在617年,突厥来犯,包围了太原城,他命裴寂和刘文静坚守城门,同时又让大门洞开。城墙上也不树旗帜。守城士兵不许张望、喧哗。这使突厥不明底细,不敢入城。李渊又在夜里派兵出城,早晨改道进城,使突厥误以为是援兵到达。最后突厥只好退兵走了。李渊的军事智谋由此可见一斑。突厥兵虽然退去了,但难保不再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渊给突厥写了书信:“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信中为了稳住突厥,李渊委曲求全地用了臣下的语气,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南下用兵扫除后顾之忧。事实证明,李渊的策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屈瑕的骄兵之计

公元前700 年。楚国大军前来攻伐绞国。但是,城墙巍峨、坚固,城头上守卫森严,一时无法攻入。楚武王一筹莫展,召集文官武将商议攻城谋略。有个叫屈瑕的官员对楚王说:“听说绞国国王一向草率从事,缺少谋略,又不能够听从忠谏。我看,此番争斗,只能智取,切忌硬攻。”

第二天,天刚亮,楚军中一些士兵脱下军装,去北门外的山上砍柴。城头上的守军看得真切,忙向国王报告。绞国国王发令道:“赶快派人前去捉拿楚国的樵夫。”一支轻骑来到山下,生擒了30个楚人。

第三天,楚王派出更多的樵夫上山砍柴。绞国国王得讯后,说:“这次要派出更多的兵士给我前去捉拿!”一位谋士跪谏道:“大王,臣以为不可轻举妄动。”国王喝问道:“这是为何?”谋士说:“昨天我们轻而易举地捉了30个楚人,今日他们又派出樵夫,竟然不派军队保护,这些樵夫会不会是敌人的诱饵呢?”国王生气地说:“什么诱饵不诱饵!人总是要吃饭,做饭总要柴火,他们不上山砍柴,难道砍自己的脚当柴烧?至于他们不派军队保护,这是他们的失策。敌人的重兵在南门,我们要装出仍重兵把守南门的样子,而把兵力调出北门,一个突然袭击,捉尽山上的樵夫,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厉害!”谋士还想说什么,国王却挥手让他退下,发出令旗,调兵遣将。

绞军冲出北门,驰于山下,忽听金鼓大震,杀声四起,山林中伪装得难以识辨的伏兵蜂拥而至,一场恶战直杀得空中鸟雀惊,山上豺狼奔。绞军在重重包围之中难以突围。楚兵大败绞军后,又兵临城下,两头夹攻,绞国国王只得签订了投降条约。

赵奢的疑兵之计

公元前270 年(秦昭襄王三十七年)。这日上午,风和日丽,天空清明。在赵国都城邯郸通往边城阏与的道路上,一支5万人的部队正在强行军。可以看得出来,士兵们斗志很高。“将军命令,停止前进,就地扎营。”突然,从中军帐传来了传令兵的大声呼叫。急速行军的队伍,像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长龙,戛然停止游动。“怎么,才离开都城30 里路就扎营了?”“我们是去解阏与之围的,怎么刚走一个时辰便停兵不进了呢?”部队一停下来,官兵们就议论开了。“将军有令,有谁敢提出军事行动异议的,与此人同罪!”只见骑着高头大马的传令兵,一路过来,手中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许多人一眼就认出,被杀的是一位刚才冲进中军帐,向主将赵奢要求继续开进的旗牌官。官兵们一个个惊骇得战战兢兢,谁还敢再提进军救阏与的事呢?

就这样,部队在那儿一停就是28 天。赵奢命令官兵每日增修军营和堡垒,大有要在此地长期驻留的意思。一日,一个前来探听军情的秦军奸细被擒。一群士兵押着那个奸细,五花大绑地来到营门口。正准备开杀戒的时候,却碰上了出营巡视归来的赵奢。“把他放下,带到中军帐来。”赵奢把那位秦军间谍带到中军帐中,那人心想;今天横竖是个死了。可是,赵奢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置办了美酒佳肴,热情地把他待为上宾。然后亲自把他送出营门。

送走秦军间谍后,赵奢当即发出命令:全军整装出发,全速赶赴阏与。赵军在一昼夜间赶到了阏与附近。这时,一位叫许历的人赶到中军帐,对赵奢建议道:“将军,秦军未料到我军会如此神速赶到这儿,但目前他们的士气还很高,将军你务必加强防务,待机破敌,不然我军或许会吃大亏。”赵奢听后,点点头:“你说得对。”“我违反了你不准提建议的军规,请酌情惩办我吧!”许历说。“哦,等回到邯郸再说吧。”赵奢笑了笑,“你还有什么建议?”“我认为,我军要取胜,必当首先占据阏与北面山头,这样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许历大胆地建议道。“对,你的分析很正确。”赵奢赏识地点点头。

不久,战斗打响了。赵奢真的按照许历的提议,发兵一万,先抢占了北山。赵军利用地形上的绝对优势,向秦军发动猛攻,一举打败了骄横的奉军,解了阏与之围。

战后,赵奢特地为许历向赵王请了功。他还向官兵们解释了为何停军不进,又为何放走奸细的道理。原来,在离都城30 里处驻军,与放跑秦军间谍,目的都是为了迷惑秦军,给秦军制造赵军不会去解阏与之围的假象。

刘备败走白帝城

关羽由于骄傲轻敌,失去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活捉斩首。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挂孝痛哭。而后自立为蜀汉皇帝,为报二弟关羽之仇,不顾丞相诸葛亮等人劝阻,传令尽起蜀国精兵75万,亲自东征孙权。初战阶段,蜀军势如破竹,直达彝陵等地区,深入吴境600里。东吴朝野震惊。危难之际,孙权采纳谋士阚泽的主张,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为东吴大都督,率军赶往前线迎战。

陆逊到任后,深入分析了蜀、吴两军兵力、士气、地形各方面情况,决定采取暂避蜀军锐气、坚守待机的策略,不与刘备交战。部将讥笑他怯懦,坚决请战,陆逊疾言厉色予以阻止。

结果两军对峙,从春到夏,蜀军渐渐懈怠。加上夏日炎炎,蜀军士兵又热又渴。刘备传令全军将兵营移驻于山林茂密之处、溪河池塘之旁纳凉,在长江两岸树栅连营,纵横700余里,分作40余屯。

陆逊派人探听到蜀军已依山傍林而驻,必中大喜,即刻升帐,与部将商议道:“我受命统帅三军以来,未曾出战。现在要袭取蜀军江南岸第四营,谁去?”大小将领纷纷请战。陆逊不选名将,单挑末将淳于丹吩咐道:“你率五千兵马去。”随后又唤徐盛、丁奉道:“如果他败了,你们领兵去接应他。” 徐、丁领命去了。

淳于丹于夜晚攻击蜀寨,果然力敌不过,受伤大败而逃,亏得半路徐盛、丁奉救回。淳于丹向陆逊请罪,陆逊道:“这是我故意试探敌人虚实的。”徐盛、丁奉说:“蜀兵势大,难以攻破,徒然损兵折将啊。”陆逊笑道:“就要成大功了,不必忧虑。”

却说刘备听得江南四营报捷,心里高兴,益发不把陆逊放在眼里。而陆逊却调集兵马从水路进兵。他料定次日东南风大起,命令各船装载茅草引火物,韩当率军攻江北岸,周泰率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拿茅草,内藏硫黄硝药,带足火种,并执刀枪,见到蜀营即顺风举火。蜀营40屯只烧20屯,间隔一屯烧一屯。部将奉令各自行动。

次日夜晚,刘备在御营忽见军旗无风自倒,便问部将:“这是什么兆头?”部将说:“吴兵会不会来劫营?”刘备冷笑道:“昨天已杀败他们,还敢再来吗?”

初更时,东南风大起,探子报告御营左屯起火。刚要救火,御营右屯又起火。风紧火急,树木全都烧着,吴兵冲杀之声大起。蜀军顿时大乱,为逃火灾自相践踏,死尸重迭,塞江而下。刘备率领残兵败将溃逃,幸而被诸葛亮预先派出的赵子龙半路接应到白帝城。陆逊也不乘胜追赶,聚集全军返回。

点评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老子阐述的“哀者”不是不堪一击的弱者,而是高度重视敌方,制定了严密的作战方案,同时还要在敌方面前显得混乱不堪、不堪一击的样子。目的在于让敌方瞧不起我方,从而产生骄傲情绪。陆逊就是巧妙的使用了这一谋略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关羽和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