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必考小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必考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必考小学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单选题为主

教育一次的由来:《孟子 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学校(狭义);学习 家庭 社会(广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因素);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桥梁、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2、教育的属性(重点)————单选题为主(有理解型题目)

(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非偶然的);对象是人;是后天的活动(非先天本能)

例子:猫妈妈教小猫捕捉老鼠(不是教育,因为不是人)

膝跳反射(不是教育,因为这个是本能)

(2)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存续一致,人在教育在

历史性:古今教育不同

继承性:古相同性(比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政治经理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

2、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对每个人的作用(德智体美劳)

社会功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科技进步之类的)

(2)按作用的对象:

正向功能:促进

负向功能:阻碍

3、教育的起源(重点)————单选题为主,人物对应学说

(1)神话起源:教育是神创造的(朱熹)

(2)生物起源: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口诀:本能生利息

(3)心理起源: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口诀:心理仿孟禄

(4)劳动起源:劳动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口诀:米凯爱劳动

4、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无阶级、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内容方法简单

(2)古代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未形成复杂结构

中国:

第一个教育场所:庠(夏朝,奴隶制)

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唐,1905年(清末)废除

私学:兴起于春秋,繁荣于战国

外国:

奴隶社会: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印度(种姓制度);古希腊:斯巴达(尚武)希腊(崇文)

封建社会: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集合、天文、音乐)};骑士学校:骑士七技

(3)近代社会: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4)现代社会: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全民多现身

二、 教育学及其发展(萌芽、创立、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萌芽阶段: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零星的教育思想

(1)中国:

《学记》乐正克——教育学雏形——中国古代、世界第一本教育专注

孔子:论语、德育为首、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庶、富、教;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世界上最早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人

(2)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一问一答方式;讽刺——助产——归纳——定义)——西方最早启发式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专著

2、创立阶段:(特点: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独立派:(口诀: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康德首讲授;巴特来规范;杜威来改变)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独立标志;首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内容;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级智夸大独立(口诀)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程,“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和杜威对比);《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进一步规范独立;现代教育学之父(和夸美纽斯对比)

一原则:教育性(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派);《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四个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2)自然派:

卢梭(《爱弥儿》;培养自然人;自然后果法(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经验教训);“最早发现了儿童”)——————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口诀)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3)其他派: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绅士的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口诀)

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准备生活说)

3、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集体与个人互相影响)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北大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思想(经费、行政、学术与内容、脱离宗教)

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父)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当代教育发展

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所有学生一般发展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式学习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目标分类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口诀:有掌握目标,来发现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斯基

三、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制约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简答) 单选

1、生产力对教育制约作用:(龟速够防守)

(1)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简答) 单选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内两权一目地)

(1)决定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2)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5)决定教育内容和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人舆公主促社政)

(1)培养政治人才

(2)促进政治民主化

(3)舆论力量(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4)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已考过,不需要记忆)

(1)价值定向

(2)内容与水平

(3)教学方法

(4)教育目的

(5)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传递和保存文华(传承)

(2)传播和交流

(3)选择和提升(选取)

(4)更新和创造(创新)

学校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核心)、制度文化

四、 教育目的

1、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2、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非重点)

3、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重点)单选/人物与理论对应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公民)——纳社会恐吓图涂(口诀):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3)个人本位论(个人需要、自然人)——罗梭一禄无人裴(口诀):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本身就是它的目的)

(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简答)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制定者的教育思想)

(4)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脑力 体力)

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五育:德(灵魂、统帅、方向)智(前提和支持)体(物质基础)美(动力)劳(综合体现)

五、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衔接——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实体化教育,无系统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趋于稳定(教育实体:老师、学生、教学场所、工具)

(2)制度化——正规教育、我国兴起于清朝末年(有规章制度)1905废科举兴学堂(标志事件)

(3)非制度化——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书香社会,打破围墙(理想、畅想)

3、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答)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发展水平

(2)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3)理论:民族文化传统外国学制的影响

4、西方的现代制类型

(1)双轨制——欧洲:学术类(资产阶级)、技术类(劳动人民)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苏联(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

5、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壬颁布,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口诀)

(1)1902年 壬寅学制(首次颁布)

(2)1904年 癸卯学制(首次实施)

(3)1912-1913年 壬子癸丑学制(资本主义性质,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内容,充实自然科学内容

(4)1922年 壬戌学制(美国为蓝本)

(5)1951年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6)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内容:

类别结构(横向):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层次结构(纵向):学前(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障的国民教育。

(2)特点:强制性、普及性(6周岁)、免费性(学费、学杂费)、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

(3)时间: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

六、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概述:

(1)含义:专业人员,教书育人(根本、主要基础任务)

(2)职业角色:多样化(传播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领导者等)

(3)教师劳动特点:(简答)

ü 复杂性和创造性(角色多,目的的多,对象多) /因材施教、方法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机智

ü 连续性和广泛性:时间连续/空间广延,劳动场所

ü 长期性和间歇性:时效性、滞后性

ü 个体性和群体性

ü 主体性和示范性

2、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道德素养(非重点)

(2)知识素养(重点、材料分析)政治理论、学科专业、科学文化、科学教育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自我调控

(4)心里素养: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人际关系——关注生存

(2)学习成绩、课堂效率——关注情境

(3)学生个别的差异性——关注学生(成熟的额标志)

4、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微观专反)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录视频,自己看)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 反思=成长)

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重点)

(1)基本理念——师生能终身(口诀)重点简答

师德为先:热爱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两爱两人)

能力为重:理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能力;实践反思能力

学生为本:(已考)

终身学习:(已考)

(2)基本内容:职业修养教育学生

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

专业知识:已考

专业能力:已考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6、师生关系(重点)

(1)内含:教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教师、学生、环境三方面)已考过

(2)模式:

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老师在不在,学生努力程度不一样)

放任型:无序、放任、随意(老师在不在,学生表现都差)

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老师在不在,学生表现一样好)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

一、 小学教育科研概述

1、概念:

2、一般过程:(已考过简答)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计划、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撰写成文

(1)文献的分类:(单选,类型判断)

① 按照加工程度: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专著、论文);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书目、索引、摘要);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专题评述、专题研究报告等)

② 按照功能分类:事实性文献(文物、实验报告);工具性文献(检索查询、综述);理论性文献(论文、文集等);政策性文献(规章制度、政府文件);经验性文献(调研报告、工作总结、教科书、教学大纲)

(2)文献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

① 顺查法:由旧到新(时间顺序)

② 逆查法:由新到旧

③ 抽查法:

④ 追踪法:引文查找法(根据参考文献跟踪查阅)

(3)文献检索要求:全面性、准确性、多样性、创新性(已考过,非重点)

(4)文献的来源:(简答)

① 书籍——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专著、年鉴、教科书)

② 报刊——常见为报纸期刊等

③ 学术会议——学者们进行科研成果交流的重要场所

④ 非文字资料——电影、电视、录音、文物等

⑤ 互联网——检索能力强、速度快

二、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重点,单选题,实施步骤是简答)

(1)观察法 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1>分类:

直接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方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是否直接参与活动)

系统观察与非系统(活动是否有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

训练观察员——获准进入现场——实施观察——做好观察记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问卷法(调查问卷)

步骤:问卷的编制——测试(操作性、科学性、可统计性)——发放——回收(70%以上的回收率)

(3)访谈法(谈话为主)

步骤:准备阶段——访谈阶段——结束阶段

(4)教育实验法(重点)

<1>概念:控制条件、探究因果

<2>类型: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场试验

<3>教育实验的基本要素:

(因为)自变量: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

(所以)因变量:需要观测的指标

例子:研究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因为时间不同所以成绩不同,时间就是自变量,成绩是因变量)——很容易弄反,与平时逻辑有差异。

无关变量:干扰因素

(5)教育叙事研究法

概念:分析叙事材料

类型: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非重点)

(6)行动研究法(从实践中来到行动中去)

一般程序:确立课题——查阅文献——拟定行动计划——实施行动——总结反思——评价效果

(7)个案法(特殊或典型案例)

(8)比较 研究法

(9)经验研究法(上升为理性认识)

(10)历史法(过去、现在、未来)

(11)作品分析法(研究作品)

三、教育科研的成果表达(非重点)

第三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以理解为主)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其结构(无考点)

1、心里现象:

(1)心里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里特征)

2、心理学的产生

冯特(1897年,德、实验室)心理学之父

二、注意

1、概念:心里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纠偏)

3、种类:(简答:无意条件)

(1)无意注意(不需要跟随意志努力、突然、不自觉、不经意间):无目的,不需努力,产生的条件(客观:强度、对比、新异性、运动变化/主观:需要、兴趣、情绪、知识经验、期待)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性、需要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规律(目的理解、合理组织、间接兴趣、意志努力)

(3)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不需要努力(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4、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又叫分散(无意识的)

(3)注意的分配:同时

(4)注意的转移(有意识地)

注意的起伏:周期性的加强或者减弱,反复变化的现象,注意的动摇

5、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简答:注意有无新欢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

(4)避免与控制分心

三、感觉(单选题,理解)

1、概念: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3、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能力)、感觉阈值(数值)

(1)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肤觉适应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鹤立鸡群),继时对比(一先一后)

(3)感觉后像:残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4)感觉补偿、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引发多种感觉(苦涩的笑容)

四、知觉

1、概念: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七款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了解即可)

3、知觉的基本特征(单选、理解

(1)选择性——对象与背景(差别大突出易选择)

(2)整体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理解性——知识经验与对象(言语描述加深理解:风景美不美,导游一张嘴/见仁见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4)恒常性——条件变化,对象不变

例子:万绿丛中一点红:无意注意——对比——知觉的选择性

五、记忆

1、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划分:形象记忆(试听嗅味)、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情绪记忆(情绪、情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动作记忆(运动状态)

(2)根据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1秒钟,容量较大,信息原始、形象鲜明,图像、声像记忆)、短时记忆(1分钟,容量有限5-9个组块,可操作性强、易受干扰,听觉编码为主,例如听课时的记忆)、长时记忆(1分钟——永久,容量无限,语义与表象编码)

2、记忆的过程

(1)识记:开端

(2)保持

遗忘的原因:(单选)

① 记忆痕迹衰退说——不复习

② 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前对后的干扰/倒摄抑制

③ 动机说——紧张、压抑

④ 提取失败说——缺线索、线索错误(舌尖效应,话到嘴边说不出)

⑤ 同化说——高级替代低级

(3)再认或回忆:能再认得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

2、良好记忆的特点(单选)

(1)敏捷性:速度快慢

(2)持久性:时间长短

(3)准确性:精准度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出口成章,信手拈来)是前三个的综合体现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简答)口诀:多方精理组目的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六、思维

1、概念:思维是人闹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由。。。推断/猜想

(2)概括性:总结出。。。

3、思维的类型(单选,理解)

(1)发展水平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借助动作思考)/具体形象思维(心里照片)/抽象逻辑思维(几何证明题)

(2)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突然、立即、顿悟)/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3)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一题一解)/发散思维(一题多解)

(4)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的基本形式(不重要)

(1)概念——最基本形式,本质属性

(2)判断——用概念去肯定或者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3)推理——根据已有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5、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单选,理解)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多)、变通性(类型多,各种各样)、独创性(独一无二)

(2)创造性的培养简答):

①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②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引导)

③ 开设创造性的课程,进行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七、想象

1、概念:对人脑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分类(单选)

(1)无意想象:梦、幻觉,不自觉

(2)有意想象:

① 再造想象(言语、图样)从有到新的二手想象(读小说)

② 创造想象(独立、首创)——从无到有(写小说)/特殊形式(幻想:理想、空想)

例子:守株待兔是有意想象(有目的)中的创造想象(没发生想象发生)的幻想(空想)

3、想象的功能(不重要,单选)

(1)预见功能:预见结果

(2)补充功能:弥补时间、空间的不足

(3)替代功能:心里安慰,变相满足(画饼充饥)

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已考过简答,非重点):学会观察、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积极的幻想

八、情绪的过程

1、概念: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映

2、分类:

(1)心境(心情):弥散性(扩散到事物上),长期性(持续时间长)

(2)激情:爆发性、冲动型(大喜、大悲、大怒)

(3)应激:意外状况(高度紧张)

九、情感过程

1、概念: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食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2、分类:

(1)道德感:道德活动(最美教师)

(2)理智感:智力活动、维护真理

(3)美感:审美活动

3、情绪情感的关系

十、意志过程

1、概念:有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基本特征:(单选)

(1)有目的的行动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注意随意是伴随意志努力

3、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

① 动机斗争——采纳决定阶段

② 确定目标(单选):双趋冲突(既想又想)/双避冲突/趋避冲突(1个目标,好恶兼备:既想。。。又不想。。。)/多重趋避冲突。。。。。(趋:想要;避:不想要)

③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十一、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这个之前都是匮乏性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三个是成长性需要))

① 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

② 缺失性需要/成长性需要

③ 层次性——“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可跨越性(司马迁牢狱中写史记、不为五斗米折腰,无匮乏性需要,但是有自我实现需要)

④ 多重性:一种占主导,其他为从属地位

(2)动机:内部推动力量(内在:需要/外在:诱因)

(3)兴趣:

兴趣的品质(衡量好坏的标准):兴趣的广度(范围数量多)、中心(某一个感兴趣)、稳定性(时间持久)、效能(推动作用)

(4)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分类:(单选)

① 按照构造分类:一般能力(智力、认知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绘画的能力)

一般能力的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一般能力的最高级的表现是创造力

② 创造性: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③ 智力(一般能力):认知过程中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

ü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态度、气质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促进作用/补充作用(笨鸟先飞)

ü 智力理论

卡特尔——智力形态论(晶体智力:后天学习,上升发展趋势/流体智力:先天遗传,先升后降)

加德纳——多言智力论(已考过简答):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观察大自然)、存在智力。(新课改的理论之一)

ü 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量表:第一个标准化

斯坦福-比纳量表: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最著名的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第一个分段智力量表

ü 影响智力的发展因素(简答)努会先早教

① 先天素质:基础

② 早期经验

③ 教育与教学:主导作用

④ 社会实践

⑤ 主观努力

ü 小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

① 尊重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② 趣味性:投其所好

③ 处理好能力、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

(5)个性心理特征——人格

ü 人格=性格 气质 自我调控(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ü 佛洛依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① 本我:快乐原则

② 自我: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超我)

③ 超我:道德原则

ü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所有因素类都可以用这个)

① 生物遗传因素

② 社会文化因素

③ 家庭教养方式

④ 学校教育因素

⑤ 个人主观原因

(6)个性心理特征——性格

Ø 性格概念: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是个性的核心

Ø 结构特征:

① 态度特征——核心:对周围人事儿的态度

② 意志特征: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

③ 情绪特征:情绪的活动方式

④ 理智特征: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或风格

个性的核心是性格,性格的核心是态度,态度的核心是情感,情感的核心是需要

(7)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ü 气质的概念:秉性、脾气、性情(是先天的素质影响发展的)

ü 气质的类型:(无好坏之分,兼有多气质类型)

① 胆汁质:暴躁冲动/热情直率;不可抑制型(神经活动类型);教育方式(直截了当、不要激怒,培养自制力)

② 多血质:活泼好交际/见异思迁;活泼型;教育方式(多安排任务,发觉优点,培养踏实专一)

③ 黏液质:稳重踏实/死板;安静型;教育方式(有耐心、足够时间)

④ 抑郁质:观察力强/敏感孤僻;抑制性;教育方式(关爱,鼓励,暗示)

ü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性格 气质

区别 后天 天生

社会影响 生理影响

可塑性强 稳定性强

出现的晚 出现的早

有好坏之分 无好坏之分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8)人格结构——自我调控系统

Ø 含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Ø 发展时期:生理自我(1岁-3岁)/社会自我(3岁-少年期),关注别人的评价,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心理自我,关注自我评价(青春期)

十二、社会心理(重点)

1、自我防御功能(理解

(1)升华:冲动——赞许(可接受);例如想打人转化成打沙包的运动

(2)补偿:弥补;积极补偿(人丑多读书)消极补偿(有钱不读书)

(3)转移(移置):踢猫效应;对强者的不满转移到弱者身上

(4)共情:换位思考

(5)移情:来访者将情感转移到咨询师

(6)反移情

2、印象形成效应

(1)刻板效应:忽视个别差异性,如看到大葱想到东北

(2)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陌生人

(4)近因效应:最后印象;对熟悉的人

(5)投射效应:以己度人,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点)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类型

(1)内容属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杜威,针对儿童的兴趣需要

(2)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科学课、艺术课等)

(3)实施要求:必修(共性)/选修(个性)

(4)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毛概、邓小平理论)/地方课程(省级教育部门开发,比如可爱的四川)/校本课程

(5)课程任务:基础性(读写算)/拓展型/研究型(挑战杯)

(6)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计划内)/隐形课程(潜移默化的计划外的,班风、校风、校训)课程表是隐形的,里面的课程是显性的

(7)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按照研发主体):理想的(专家、学者)/正式的(教育部)/领悟的(教师的领悟理解)/运作的(教师的实际实施)/经验的(学生实际体验)

2、 综合课程:

① 活动型:以儿童生活经验

② 学科型:科学知识为核心

③ 社会型:以社会问题为核心

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一词,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二、 课程理论流派(单选)

1、学科中心代表论: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斯宾塞、夸美纽斯

2、活动/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杜威(儿童兴趣需要)、卢梭、佩斯泰诺其、福禄贝尔

3、社会中心课程(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内容(简答: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上是下的依据,下是上的具体化

1、课程计划

(1)教育教学的指导文件

(2)构成:培养目标、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地位: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1)学科的指导文件

(2)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最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地位: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直接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教学活动的材料

(1)主体:教材——教科书和讲义(核心)——教科书的核心是课文

(2)教材的编排形式:

① 纵向组织:知识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强调深度

② 横向组织:打破知识体系,并列、相对独立的专题,强调广度

③ 直线式:内容不重复出现

④ 螺旋式:内容重复出现

(3)教科书的作用(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编写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 最基本要求: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

②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③ 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④ 妥善编排教学体系,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⑤ 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力求整齐美观,图文并茂、牢固耐用、便于携带

四、 课程资源

1、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组成部分

2、分类

(1)来源分类:校内、校外

(2)存在方式:显性、隐性(师生关系、校风)

(3)功能特点:素材性(课上直接讲的)、条件性(课上不讲,没了不行例如网络、书桌)

(4)性质:自然课程(来自大自然,如动植物)、社会课程(传承社会文化的,如剪纸、文化传统)

五、 课程开发

(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① 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

②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③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2)课程开发模式

① 目标模式(泰勒):确定目标(最关键)——选择经验(内容)——组织经验(方法)——评价计划(评价)

② 过程模式(斯滕豪斯):重变化过程,自由探索

七、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忠实取向:忠实执行课程计划

2、相互调试取向:计划与实际调整

3、缔造取向(创生):即兴发挥

八、 课程评价

1、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预期\目标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预期——实际,注重结果

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新课改)

核心理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功能上的转变(最核心)

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转变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程结构:均衡性(课时比例调整:增加非语数外课程时间)、综合性(综合课程:艺术)、选择性(地方和学校自主权)

3、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4、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索

5、发展评价: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6、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十一、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高中:分科

3、从小学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1)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研两社两技)

(2)性质: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三级管理(国家规定、必修课)

(3)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强调过程)

十二、 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三观是重点(材料单独)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简答)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5) 评价方法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