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清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假如爱请深爱 如果爱请深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假如爱请深爱 如果爱请深爱

假如爱请深爱 如果爱请深爱

郭慕清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出自《诗经·墉风·柏舟》

《柏舟》,你或许会觉得熟悉,因为“邶风”中也有一首《柏舟》。

“邶风”“鄘风”“卫风”讲的都是卫国的事。要想读懂这首诗,得先了解卫地之风的一些特点。据说,最早做出过鉴赏评价的是季札,时至今日,他的很多观点依然很有价值,比如,“忧而不困”。

这个季札是谁呢?他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是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政治家、美学家、评论家……他还是孔子的老师,是南方第一圣人,历史上有“南季北孔”之赞誉。

正因为他才华横溢,寿梦很喜欢他,要将王位传给他,可他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跑到常州焦溪舜过山种庄稼。寿梦不甘心,临终躺在病榻上,看着跪了一地的儿子,颤巍巍地伸出手,拉着长子诸樊的衣袖,嘱咐他,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最后传到季札的手中。

季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不爱江山,爱听“诗”。

在一个烟雨蒙蒙、草长莺飞的日子里,他垂手坐在太湖边,听鲁国乐队演唱“邶风”“鄘风”“卫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民歌。听完后,他将这三者合为一体,统称为“卫风”,以区别于其他国风。

季札说:“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在他眼中,卫地之风是“忧而不困”的,不同于“二南”的“勤而不怨”。

“忧而不困”说的是,“卫风”里虽有忧思,但不至于窘迫,总没有走到绝境里去,还有一线生机,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有抗争的精神。《鄘风·柏舟》描写的情景也体现了这四个字,它讲述的是女子追求爱情自由,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抗争的故事。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共姜在卫伯死后,为夫守节,从一而终,不肯改嫁的故事,后世人还将女子丧夫称之为“柏舟之痛”,而为夫家守节不嫁就是“柏舟之誓”“柏舟之节”。

如同《红楼梦》中宝玉的亲嫂子李纨,一生遵守三从四德,丈夫贾珠死后,她孤守心中那座贞节牌坊,没有改嫁,活着唯一的盼头就是“望子成龙”,如槁木死灰一样,毫无生气。就像她的判词中说的,“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年轻时守寡,晚年母凭子贵,贾兰“头戴簪缨”,“胸挂金印”,她也封了诰命,“戴朱冠”,“披凤袄”,可那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担着“虚名”,成为他人嘴中的笑谈罢了。

就连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也曾给一位参军朋友之妻写过墓志铭,里面有这么几句:“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终守柏舟之誓。”

然而,这些旧说,大多属于胶柱鼓瑟,牵强附会,着眼迂腐的论述,不足为取。

《鄘风·柏舟》写的是女子爱上了一位还未成年的小伙子,这一点,从“髧彼两髦,实维我仪”和“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两句,就能看出。古代男子什么年龄梳什么发型是有讲究的,不能越礼,“两髦”说的是男子未行冠礼前的发型。不行冠礼便不能成亲,所以怎么可能是娶妻生子后不幸身亡的“丧夫”卫伯呢?

这首诗,和《邶风·柏舟》一样,以“泛彼柏舟”起兴。“舟”在古诗中意象丰富,在这里象征了一种自由的精神,代表了女子追求爱情自由的信念,她不要公卿大夫,她不要王公贵族,她爱上的是那个乘舟而来的少年郎。

这种以“舟”喻“自由”的用法,渊源始于庄子。《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司空曙也曾作诗《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描写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是生活之自由。《鄘风·柏舟》中追求的自由是爱情的自由,是要在情感的世界里,也如一叶小舟,自由漂流,不受拘束和管辖,是爱想爱之人的自由。

想象着有一日,和风习习,天朗气清,在一片辽阔的水域,一叶柏木扁舟,从青山如黛处飘然而来,舟上男子一袭白衣,手持横笛,倚风行缓缓,春衫瘦著宽,是何等风流倜傥。诗中的女子本来是和小姐妹在岸边玩耍的,却在不经意瞥见了这位男子,电光火石之间,爱情就在她的心中发了芽。

那一刻仿佛风烟俱净了。

什么前尘往事,什么天地玄黄,什么宇宙洪荒,她通通都忘记了。她心中或许只剩下那一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因为“玉树临风”这四个字,说的就是面前这个男子呀。

爱情发生了,却遭到了反对。“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为什么母亲却这么不通情达理?为何不能成人之美?

虽然追求幸福的路上困难重重,可她依然爱得执着,就像季札评价“卫风”是“忧而不困”,她的爱情也没有走到绝境里去,因为她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她“之死矢靡它”,因为她“之死矢靡慝”,所以还有一丝喜结良缘的可能,她要她的爱情,到死都不会改主意的。

读这首诗,总会让我想起卓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王吉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相爱源于那首著名的《凤求凰》。

据说,这个临邛县令王吉有个妹妹叫王锦,是卓文君闺中密友,她们一起抚琴学艺,无话不谈,有一次王锦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带给卓文君看,她读后赞叹不已,还写了《读子虚赋》和之。

而司马相如呢?他也曾听闻卓文君风姿绰约,气度华贵,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而且还是个才女,便心生爱慕。有一天,司马相如回到蜀中,恰逢卓王孙宴请宾客,他也在宾客之列,便弹奏了《凤求凰》倾吐心声: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首诗,今人读来仍会觉得大胆而奔放,直率而坦诚,滚烫的爱情,像是一袭热浪涌来,卓文君躲在屏风后面,听得也是怦然心动,二人遂立下山盟海誓。后来,司马相如依约定向卓府求亲,想迎娶心上人。卓王孙看不上穷小子司马相如,想将女儿许配给临邛一个富商之子,但卓文君誓死不从。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了。他们结为夫妇,相亲相爱,纺纱织锦,典当为生,很是快乐,可日子过得是真的穷,为了替补家用,从小都是十指不染阳春水的贵族小姐卓文君,也不得不粗布裙钗,当垆卖酒。

司马迁曰:“相如与(卓文君)倶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文君就像是《鄘风·柏舟》中的女子一样,爱上了司马相如,义无反顾地和他在一起,勇敢与卓王孙反抗,不惜夜奔。她的爱情也是困难重重,但也属于“忧而不困”,是因为她知道她要的是什么,她要她的爱情,恰如诗中所言,“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人们常常会为那些相爱却分离的恋人感伤,觉得他们是被命运折磨,其实很多时候,怨天怨地,终归还是怨他们爱得不够深厚而已。

两个人相爱时无法一起栉风沐雨,以后又怎能风雨同舟呢?人生何处无“忧”,哪有什么坦途可走?在荆棘满布的道路上,唯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一线生机,要守护好爱情,就要有一颗对爱情坚贞的心。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爱真的需要勇气”,所以,如果爱,请深爱,用力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