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配乐:
从大年初一开始,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一路飘红。
截止初五上午十点,这部片子的总票房超过18亿!导演兼主演贾玲超过刘若英《后来的我们》13.6亿票房记录,成功登上中国电影史票房最高女导演的宝座。
这离贾玲承诺过的票房超二十亿染头发仅一步之遥。照这个热度来看,超三十亿要瘦成一道闪电的承诺也指日可待。
期待2022年的春晚看到这样的你
这五天来,头条几乎被李焕英霸屏,各路大小咖连篇累牍,或观后感、或深度剖析剧中情节,有褒有贬,正反方吵得不亦乐乎。
在连续几天的忙碌之后,终于在昨晚看完了这部《你好,李焕英》大电影。
看完后有几点小感触,也算小吐槽吧,所以也来蹭波迟到的热度。
我在几年前看完那个同名小品之后,顿时对贾玲团队刮目相看!这个小品也是唯一令我至今不敢重温的作品。原因大家都知道,凡是看过那个小品的人都会记忆犹新。
及至贾玲官宣要把这部小品拍成电影,心中对它的期待非常大!贾玲、张小斐和大碗娱乐的几员猛将在之前所有综艺中的表现都足以证明,未来的这部同名电影将是一匹最大的黑马!
事实也果真如此。
更何况还加入了“麻花腾”呢。
在正式观看之前,硬着头皮又重温了一下那个小品。本以为时过境迁好几年,情绪应该不会有太大波动,结果错了。
对于上面这一幕,依然是毫无抵抗力!无声的泪滑落下来,嗓子哽咽得难受。
尤其是结尾处方磊的那首《依兰爱情故事》,配上贾玲毫无顾忌地失声痛哭,几乎就是催泪弹般的存在!
全体演职人员通力合作,使这个小品成了难以超越的巅峰。
可是昨晚看完整部影片后,却有点小小的失望。
也许平时看综艺和小品太多的缘故吧,网友热议的前面搞笑部分,始终无法有小品中第一幕张叔的那条假腿让我突然爆笑的节点。
说白了,就是出其不意的包袱太少了,意料之中的情境太多。
影片后面的20分钟反转情节,又和平时看的许多国外相似题材的电影有重合之处,依然没达到如雷灌顶的震撼效果。
贾玲的哭好像也没有比小品中的那种情感更真。毕竟可以NG的电影始终比不上舞台现场带给观众的冲击力。
可能她为了这部片子哭得太多,浮肿的眼皮跟20岁的年龄设定有些违和。但瑕不掩瑜,这也是贾玲在40岁之前,终于有条件为纪念妈妈才当导演的最好状态了。
唯一让我动容的画面就是贾玲拖着那么胖的身子,边哭边跑的情景。
正因为胖,更容易触动泪点。换做张小斐边跑边哭,可能也就是个唯美普通的场景,完全比不上贾玲的身材和动作来得更惹泪。
总体来说,算是一部好片,虽然丰富的加长情节并没有比小品更搞笑、更催泪,但多处长篇幅的细节展现也是小品所容纳不下的。
关于本片的评论网上太多,笔者就不再人云亦云的重复了。
今天只说说该片的几处穿帮。
这几处也许只有标准的七零后才能知道。更老的人会忽略,更年轻的人没准压根就发现不了。
其中发生在湖北襄阳市宜城县的故事,全厂人几乎都是东北腔不是穿帮,也不是主创团队的疏忽,在历史上这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即是“400万人支援三线建设”。
这是源起1964年,基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美苏对我国的南北夹击,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战略调整,才有了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到贾玲穿越过去的1981年,这种形态依然存在,所以一个湖北化工厂全体东北味儿合情合理。
本片的服道化也很好,基本符合当年的生活场景。
穿帮的几处都是关于影片配乐和另外两处日期错位。具体如下:
1.张叔背着“从天而降”的贾玲去医院时,背景音乐响起了张蔷的《路灯下的小姑娘》。
也许很多人的思绪随着熟悉的音乐,一下子就进入了火热的八十年代,我却是瞬间抽离了规定情境。
贾晓玲穿越到的是1981年。
歌手张蔷是1985年首发专辑《东京之夜》。
这首歌的英文原曲是1986年才发行的《Brother Louie》(路易兄弟),一个让国人几十年误以为是女歌手演唱的德国男子组合!
普通话版《路灯下的小姑娘》首唱是1987年的邓洁仪,来自专辑《87狂热》。
至于张蔷的翻唱,则是离贾晓玲1981年更为久远的现代了,怎么能在1981年的厂区喇叭里播放呢?
2.女播音员朗诵贾晓玲的“原创”诗作-《哭吧哭吧不是罪》,冯巩出场时的背景音乐《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首歌的出品年代没问题,1980年发行,在1981年播放正好。
有问题的是版本。
这首歌的原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任雁。
由于人美歌甜,缺乏该歌应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她的版本并没有流传多广。人们最为熟知的,是男女声二重唱张振富和耿莲凤在1984年翻唱的版本。
即使不用任雁的原唱也可以,用张振富和耿莲凤的翻唱版本也算有年代感。温婉的民乐伴奏或者激昂澎湃的军乐团伴奏都会立刻把观众带进那个特定的时间段。
可惜的是,影片选用的却是充满九十年代特有电声配器感觉的某个女声合唱版本(十有八九是黑鸭子组合),顿时失去了画面所营造的氛围。
3.李焕英和贾晓玲去商场采购衣服时的配乐《迟到》。
这首歌的原唱出自刘文正1981年的专辑《却上心头》
影片采用的也是刘文正的原版。年代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想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1981年,尽管刘文正、邓丽君的磁带已经有部分通过广东福建流传到内地,但《迟到》这首歌真正在内地走红,靠的是歌手张行在1984年的翻唱。
在1981年,这首歌并没有在内地大行其道。占据地利之便的广东福建尚且如此,一个湖北的小县城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出现这首歌。
虽然这首歌是以纯画外音的配乐形式存在,也考虑到沈腾、张小斐、乔杉之间恋爱顺序的“迟到”寓意,但总有些许的违和感。1981年,还是以内地歌曲为主的。
4.沈腾教大家唱《万里长城永不倒》!
这是最大的bug!
《大侠霍元甲》1981年9月28日在香港首播。
内地首次引进时间为1983年,由广东省话剧院配国语版。难道是1981年的湖北收视信号特别强,能收到香港电视台的节目?就算能看到,简肇强还没给黄元申配音呢,湖北县城人民听得懂粤语?
还真不如换成和剧情有点关联的《排球女将》主题歌呢。虽然1982年才在内地公映,好歹时间上比较近点儿。另外让沈腾教大家唱女声日语也许更有笑料。
5.沈腾和张小斐在电影院看的《庐山恋》
这部由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爱情片发行于1980年7月12日。
看剧中张小斐和沈腾的穿衣打扮,应该是1981年10月份左右。
难道是那个时候的影院如此钟情《庐山恋》吗?排片这么长情吗?时隔一年多还上映,这是要比肩庐山恋影院啊,几十年如一日只放一部片。
很理解贾玲的意思,她想表现做“红娘”就应该让男女主人公看那个年代的爱情片,《庐山恋》是部有很好寓意的电影,却忘了具体排片日期。
其实,在1981年也是可以选出几部当红影片的。比如同样由张瑜主演的《知音》。
或者干脆再搞笑点儿,选沈丹萍主演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年9月2日公映,正好是贾晓玲穿越的那个季节。配上朱明瑛那哀怨的歌声,效果会更好,片名也十分符合沈腾在影院尴尬窘迫的处境。
以上就是笔者本着“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的求真强迫症患者总结出的几点穿帮之处。也许对于观者来说,根本算不上瑕疵,反正都是八十年代的东西就行了。
可是作为一直很喜欢贾玲和张小斐的粉丝来说,真心希望她们后续的作品越来越好,打造出更加过硬、经得起全方位考量的新电影。
泛舟湖上的配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采用于淑珍原版,时代感扑面而来。
贾玲本人及其团队基本都是八零后,唯一的老大哥沈腾也是1979年出生,勉强算七零后。很多当年流行的东西,难以在他们尚且年幼的记忆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而六零后基本都已成年,对音乐的敏感度降低。
只有七零后,恰如其分地正处于对音乐和影视最最敏感的时期,所以,只有他们才会对这些东西极其在意。
那是他们的集体回忆。
关于本片,这些微小细节的考虑或许并不能给作品加分减分,但对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普通观众来说,如果影片能更加严谨一些,把几处重要节点考虑清楚再做后期,哪怕随便找一个七零后大哥大姐稍微咨询一下,会不会更好呢?
(如果这三个人能跨越公司竞争关系,组成新一代“铁三角”,那可真是广大影迷莫大的福气了!)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关注:恋歌bar,每期带给您不一样的回忆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