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木棉花 诗友原作

羊城三月木棉红,一树浓装醉客瞳。

伟岸身姿存浩气,顶天立地做英雄。

木棉花,广州市花。树长得很高大,花色血红。又因是英雄的化身,又名英雄花。诗友解释说,因客居广州,所以用了醉客曈。

其实,这首七绝要表达的意思挺好的,取木棉是英雄树为意,立意很正。但是这种立意虽正,如处理不好却很容易落入俗套。原作就是写得过于直接了,尤其后两句,变成了说明文的感觉,很像我以前多篇文章所说的口号体。诗词是感性与浪漫的文字,最忌讳的就是呼喊口号,这样很容易变成老干体的。

古体诗的句法风格(摈弃口号老干体写法)(1)

诗词文字需要有一些发散性思维去写,或者说感性思维。这样才能使文字具有诗意的浪漫。同样的意思,换个说法,才可令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更具感触。

一开始写东西,思维都比较僵化,这就需要去多揣摩别人的好句子,然后模仿来写。慢慢练习多了,就会感性起来,而不似僵硬的喊口号。口号喊得再响,那也是虚的,是自说自话。

古体诗的句法风格(摈弃口号老干体写法)(2)

原作首句平铺直叙,点明了地点、时间和事物,故此虽觉泛泛,但尚可接受,此句作为起句,可以不动。

但第二句的"一树浓装醉客瞳",则可修改提高,为何?因为此句看似写木棉吸引客人,但是未能具体描写木棉形象,为何能吸引客人。“一树浓装醉”这五个字都是作者主观的说教,字词的描写过于笼统与概念。“一树浓装”究竟是怎么样的?读者不知道呀,这个描写的范围太广了,读者脑海里形成不了鲜明的画面。如此也就难以使“醉客瞳”令人信服。

第二句可改为“染日烘云熠客瞳”,读者会感觉改后的句子形象很多,因为“染日烘云”就是具体很多的客观描摹,是呈现木棉画面给读者去感受的。有“染日烘云”的衬托,然后“熠客瞳”才不会觉得突兀,不至于成为无根之萍而苍白无力。

古体诗的句法风格(摈弃口号老干体写法)(3)

原作的三四句,作者的意图是要表达木棉树犹如英雄,但其采取直愣愣地下断语方式,我说你是英雄,那你就是英雄的感觉。能换一种说法吗?使木棉成为英雄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不是作者主观冠以它为英雄。

第三句的“伟岸身姿”不要,这也是一种过于概念的写法,替换为“花火莽然”,这也是承接第二句的“染日烘云”。“花火莽然”会如何?原来这样似血如火的花啊,生出浩气。其中蕴藏着浩然正气呢。“花火莽然”比“伟岸身姿”更能令读者脑海中产生鲜明印象,也是对为何有浩气的一种支撑,不至于感觉浩气突兀。

既然此花可以生出浩气,那么顺理成章引出第四句。很自然就可以得出”此身原不逊英雄“的结论,我这木棉花的树木本身呢,本来就存在有浩然正气的,所以不逊于英雄呢。这种写法就比原作的”做英雄“来的有味道。自身原本就不逊英雄的,何必做要顶天立地做英雄呢。改后的句子就比原句的意味更深长。

古体诗的句法风格(摈弃口号老干体写法)(4)

调整后的七绝如下,是否更具意象画面呢?而且句与句的衔接过渡也很自然,一环扣一环,步步逼近,最后引出不逊英雄,这样就不会落入做英雄的俗套。

七绝 木棉花火

羊城三月木棉红,染日烘云熠客瞳。

花火莽然生浩气,此身原不逊英雄。

修改后的这首七绝,其实立意与原作区别不大,骨子里都是赞美木棉为英雄树木。但是改后的相对曲折而有韵味。起码更雅致蕴藉,更像诗词了,而不是由几句大白话组合。何谓出新,在普罗大众都知道的意思上,反过来说即可出新意,这是一种常见的诗词手法,可以好好借鉴的。

古体诗的句法风格(摈弃口号老干体写法)(5)

其实改诗词难不难?我说改诗词比写诗词更难。因为改诗词需要了解作者的意图,尽量在作者的意图范围内动手脚修整,碍手碍脚地方太多。但是在看别人诗词文字的时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文字触觉锻炼。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想写好诗词,要先学会看诗词,要学会能觉察到自己文字的不足之处,这样自己才能自我琢磨与修改。不会读,怎么会改?不会改,诗词怎么会进步?

故此,学会读诗词与分析诗词,是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必经阶段,只有先突破这里, 才能谈进步。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