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口语中常把不着调的或者做不正经事的行业称为三教九流。但是“三教九流”真的如我们所说的这样不着调吗?

其实,在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原指三种宗教和九个流派。三种宗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根据《汉书.艺文志》的划分,九个流派分别指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后来"三教九流"这一概念指称有所泛化,是对各种宗教类别、学术流派的一种俗称。所以“三教九流”本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此词属于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例如,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中,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曹操问祢衡有啥本事,恃才傲物的祢衡说:"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于俗子共论乎!"

我们经常说的三教九流具体指什么(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1)

但是在古代白话小说中,作者往往将该词作为贬义词,泛指社会上各色人物或各种行业。由于小说文本以及说书或戏曲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所以老百姓普遍把“三教九流”作为日常口头的贬义词使用。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有:"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我们经常说的三教九流具体指什么(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