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腊八记录岁月的痕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腊八记录岁月的痕迹(腊八档案岁终腊八)

腊八记录岁月的痕迹

□蒲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

【腊八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八节。岁终之月称腊,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腊八粥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因相传这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因此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

【史说腊八

《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均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南北朝时代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因此腊月节又称为佛成道节。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

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历史传说】

一、相传是朱元璋命名

元未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二、来自“赤豆打鬼”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三、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成习俗。

四、悼念修建长城饿死的长工

当年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都靠家里人送。不少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供给不足,便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后来人们在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此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饮食文化】

一、腊八粥

又称“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之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若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祷来年多结果实。

二、腊八蒜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泡腊八蒜要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

三、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四、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五、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风俗习惯】

腊八历来有祭祀风俗。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活动。祭祀的神主要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当地习俗沿袭至今。

四川: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甜咸麻辣、五花八门。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四川本是美食之都,腊八粥也算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陕北: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要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若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

青海: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江苏: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要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

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腊八粥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是“食疗”佳品。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难怪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

【诗话腊八】

腊八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