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西方近代史是一部“航海史”,他们向往着外部的世界,开拓着认知边界,扩展着领土范围,这之中无数人被大海的力量所吞噬,还有人随大海漂流到了一座孤岛。后人为了记录这段历史故事,便写下了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

在这本书中,笛福刻画了一位勇敢坚毅的鲁滨逊形象,他随大海漂流到一座小岛并生活了近29年之久。他的故事也为彼时英国处于发展上升期的资本主义注入一针强心剂,他们坚信“鲁滨逊”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形象。

鲁滨逊中为什么要塑造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新解读)(1)

诚如莎士比亚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般,西方学界似乎不断地进行着名著的解读与写作。不论是雕刻艺术还是丰富多彩的神话艺术,无数文学家、哲学家们纷纷投入大量精力解读“拉奥孔”、“莎乐美”这样的经典角色和作品,最终效果显著,许多名家的作品出众的也是来自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同样无数人试图对鲁滨逊形象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图尼埃的这本《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鲁滨逊中为什么要塑造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新解读)(2)

米歇尔•图尼埃20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的代表人物,法国新寓言派杰出作家,前龚古尔学院院士,他的小说《桤木王》,曾以全票摘得当年的龚古尔奖,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礼拜五——》这本则是他43岁时的长篇处女座,因对这本书的偏爱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青少年版供孩子们阅读。他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哲学家,曾在图宾根大学学习过哲学,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法国文学的浪漫与德国理性主义的思辨色彩。

鲁滨逊中为什么要塑造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新解读)(3)

小说前六章都是对鲁滨逊在“希望岛”生活的种种解读,书中充斥着对鲁滨逊精神生活的解读,大量带有哲理性文字的片段仿佛是在荒岛上感受一顿哲学盛宴。

只有过去才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存在,才具有一种值得注意的价值。现在的意义不过是回忆的源泉,现在制造过去。之所以要生存下去,其重要作用就在于过去这可贵资本的增加。最后,死亡来临:死亡并非其他,无非是长久期待着的享受那累积起来的金矿的时刻罢了。永恒是已经给予我们的了,其目的是让我们在深度上再次获得生命,在方式上比现在的纷纭杂乱状态下尽可能活得更为小心谨慎、更为聪明、更富于肉感。

时间不会置他于不顾竟自流向无底的深渊了,自此以后,他觉得自己是规律化、自主的了,总之他感到他自己也有了家庭的意味,由于绝无仅有的一个人的心灵的力量,整个这个岛也将渐渐变得具有这种意味了。

人的存在可能就是封闭在没有什么价值的表面之内的奇珍异宝,愈是深入其中,接触到的宝藏就愈丰富。但倘若其中没有珍奇宝物呢?倘若这座雕像是充实的,具有一种同质而单调的充实性,就像木屑填充的布娃娃那样呢?至于我,我很清楚,决没有什么人前来给我提供一张面孔和某些秘密的事——我很清楚,我不过是希望岛上的一个黑洞,希望岛上的一个试点——一个点,这就是说:什么也不是,虚无。我想:只有超越分隔表里内外的屏障,心灵才开始具备一种显著的内涵,心灵随着它与作为一个点的我的四周更加广阔的范围合而为一,才会变得无限地丰富充实。

在这里独自一人的鲁滨逊不断扩展自己的空间领地,同时他也不断走向内心,搭建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在心灵的自我救赎中,他还救了礼拜五,一位正在被另一族类野人追杀的野人。在原始的视角里,礼拜五就是鲁滨逊的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服务于他。按译者余中先说法便是“鲁滨逊是礼拜五绝对的主人,是掌握生死大权的总督,是令行禁止的司令,是规劝训导的牧师,简直就是“万能的主”的化身”。

鲁滨逊中为什么要塑造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新解读)(4)

但是在图尼埃眼里,礼拜五是人,是一个“自然人”,鲁滨逊和他只有生活经历的区别,在“人”这一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二者是平等的,并且是相互激发的,鲁滨逊从资产阶级的“物质性”走出来之时,感受到“希望岛”的自然魅力时,感受内心的洗礼,同样经受的也有来自礼拜五那种自然的洗礼,他们是完完全全平等。由此我感觉到一种新的自然观和平等观的出现,是一种正确评价人的方式——切莫以所谓的环境来决定地位、身份高低,最纯真的平等观才是看待世界人和事的正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