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回答问题《如何评价蔡徐坤和tfboys唱功水平?》的一部分。在逐一评价四位艺人之前,我们先阐述了唱功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论,为后续定下基调和框架。这套理论不仅适用于回答上述问题,也适用于对其他歌手的评价,具有较高的普遍适用性,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单独贴出来。后续会增补对四位艺人的唱功点评。

【唱功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论】

评价绝大多数人、事、物,都需要先明确评价体系,有自己的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法论。如果没有,那么最好也顶多留下一些散碎的指指点点,可信度大打折扣,里面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稀奇,甚至变成站立场、感情宣泄或阴险的中伤贬损,进而开始吵架,——网络上这种情况特别多,除了把人性中狭隘和幽暗的一面展现出来,没什么其他作用。

对唱功的评价,网络上的各种说法乱糟糟,现实中就收敛多了,没有那么多牛鬼蛇神敢在真实世界里装相,因为他们确实是不懂装懂,网上胡说八道没人能把他们怎么样,如果势头造起来,还能有颇多的支持者,于是谬论流传,错误驱走正确,很多人就真的信了,然后拿这套错误的理论到处套用,引发过多的误解错判,类似于一种链式反应,非常糟糕。

而且,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在音乐审美教育上是缺失或水平极低的,于是导致大众整体的音乐素养不忍直视,互联网普及后,再被那些网上流传很广的错误理论熏陶,他们自己根本无法分辨对错,就信了邪,被忽悠得晕晕乎乎,成为谬误扩散的一个个中继点。

具体谈唱功之前,我们不妨先举若干常见的谬论,大家可以听听,您察觉到这是谬论吗?我提示了这些是谬论,您重新思考后,是仍然觉得它们是很正确,还是想到了它们为何不对,亦或是半信半疑、脑子有迷糊呢?

A. 原唱是最好的,翻唱肯定不如原唱,翻唱唱得再好也无法跟原唱比!

B. 自己写的歌,自己唱,一定是最好的,别人唱怎么可能比得过原创!

C. 一个歌手唱歌时吸气声大一些,另一个歌手唱歌听不到换气声,所以后者唱功比前者强。

D. 在以前某季的《歌手》现场演唱时,有一位歌手用人声压过了全力吹奏的唢呐,唱功如此之强,以至于我们听那个Live音频的时候,听不到唢呐的声音了。

E. 真声唱高音比假声唱高音厉害,混声唱高音没有真声厉害,但比假声厉害,因为真声唱高音的技术最高级也最难。

F. 与感情相比,唱歌的技术不重要,只要打动我了,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技术,用心唱歌就行。

G. 用灵魂唱歌才是最棒的、最高境界!

H. 用技术多了就没感情。

I. 民谣歌手只要味道对了就行,不用唱功。

J. 摇滚歌手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用考虑唱功。(这个句式还能类推,从略)

K. 有辨识度最重要,如果在我听来你没有足够的辨识度,唱得再好都没用。

L. 不会创作的歌手就不能算是一流歌手。

M. 唱作歌手因为自己会创作,地位就比专精于演唱的歌手高,哪怕唱功不及后者,地位也比后者高。

N. 练声没用,流行音乐的演唱者不用练声。

O. 我热爱音乐,我从小就想当歌手,热爱舞台,然后二十年过去了,我出道也已经五六年了,发展得也还可以,我依然热爱音乐、热爱着这个舞台,但我还是没专门学过音乐理论,我也不识谱,更没学过发声技巧。我觉得这挺好,我对音乐的态度虔诚且炽热,真棒!

P. 我在大学里,老师教我们声乐技术,我不学,我觉得学那些东西就是教条,就是束缚我的个性,就是前人一声、没辨识度,所以我上课不听讲、下课也不练,你看我现在声音多么有辨识度,风格多么突出,虽然我高音挤、音准也有问题,连声带都有慢性炎症和小结了,演出时一旦连唱几首,嗓子有点顶不住了,有倒嗓的迹象,但我还年轻,我不怕,我的想法是对的,我个性十足,我肆意生长。

以上,如果您能察觉5个及以上的说法是谬论,就说明您的音乐素养和思考能力是很不错的;如果您发现10个及以上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您的水平就很好了,我认为您甚至不需要看后面关于唱功的讲述了,连我评价这四位艺人的唱功也不必看了,您完全有能力独自判断。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分析为何上面的说法都是错的了,每个分析都可以是一篇长文。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并能有条理地表达您的思考过程,而且大体上思考方向没有太大偏差,就证明您对“唱功”这个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应该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分析唱功好的歌手(怎样评价一个歌手的唱功)(1)

评价唱功需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不受演唱风格的限制

什么是唱功?我们评价唱功之前,先要描述一下这个概念。

尽管在现实中,很多专业名词我们可能大概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但一较真,让我们给这些词下个准确的定义,其实并不容易,甚至是世纪难题。比如,学法学的同学应该记得,上法理学课程的第一堂课,老师可能就会与你们探讨“法”的定义,要讲多个学派的观点,如何定义“法”关系到法学理念的趋向,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可惜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定论,只能用课本上给出的便于教学的“标准说法”作结,造成一种你们好像都懂了的假象,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解决,你们的教授也没能力解决,历史上那么多杰出的法学家也无法完全解决“法”的定义问题并以此说服所有学派的同行认同自己的理解,因此,你以为的“懂”是不懂或似懂非懂,这个话题学术化地讨论能再持续很久很久。

“音乐”这个概念的定义,论麻烦程度也不逊于法学,你觉得你懂了,可你并没懂,课本上的定义也只是一种便于教学的“标准说法”,你考试可用它来作答,但不要指望它帮你彻底搞懂“音乐是什么”

比如,前一阵杨坤表示,《惊雷》不是音乐,引来众多鄙视《惊雷》这种“杨坤认为不叫音乐”的“声响聚集体”的网友们的认同与附和,还有音乐学院的学生结合课本的理论和自己的理解,似乎很专业地论证了——《惊雷》不是音乐。各位觉得,《惊雷》是不是音乐?从感情上,你认同《惊雷》不是音乐吗?从理性上,你认同《惊雷》不是音乐吗?再问大家一句,粗陋滥制、品位不高、形式庸俗的音乐,该怎么处理?这个“声响聚集体”粗糙庸俗到我已经不能忍了,恨不得对搞这个东西的人下达“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夷十族”的处罚通知,能否把它直接开除“乐籍”?(注:乐籍这个词有标准的词义和用法,我这里仅是借来表达大家应该能理解的意思,场合型用法)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有的答案需要克服你的情绪和直觉,放弃“想当然”,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才能有一个相对优秀的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这个略有过气的话题,闷头读十遍课本不如理论联系实际地思考一次有效。

“唱功”的概念肯定比“音乐”简单得多,但如果要学术、严谨地定义“唱功”,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也容易引发争议,到最后说不定要变成抠字眼和抬杠。这篇文章的篇幅已经够长了,就不在定义上磨蹭了。

我在这里直接定义本文中的“唱功”概念,就按我的说法理解即可,不必纠结,当然只限于本文。如果您在其他场景下想重新定义唱功,完全没问题。但在本文下就不要了挑刺定义了,可以把我给唱功下的定义当成小说中的设定,就是这么设定的。

唱功——把歌曲唱好的能力。把歌曲唱好的能力强,我们称之为唱功好;反之,我们称之为唱功差。(本文中“唱功”的定义)

问题又来了。怎么判断一首歌唱得好还是差呢?

网上经常有“半吊子的原创音乐理论家”东拉西扯,讲得特别文艺,是文学化的文艺表述,看起来很玄奥,其实说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说。更有自己在那里造词的,造出来的词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更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检验,似是而非。还有些现象更荒谬,明明专业的词汇早就存在了多年,这些人不知道,自己重新弄了个词,还以为有了新发现呢,这就相当于做科研不查文献,你搞的研究四十年前就有人做过了。

金铁霖教授在很多年前就有一套评价民歌演唱好坏的标准体系,说是评价民歌,其实我们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评价体系很全面,不必局限于民歌。

只不过,美声的源头在西方,发展历史较长,早就系统化、理论化了,没必要采用一套新的评价体系。至于搞流行的创作和演唱的专业人士,普遍理论水平和知识体系都比较差,你让他们系统化、理论化地做一些归纳和整理的学术工作,他们根本做不了。国内外都出版过一些书,——还不配叫“著作”,里面要么是从古典音乐借鉴来的理论和方法,要么是把流行音乐里的一些实践技巧和操作,勉强当成理论来介绍讲解,实则并没有理论化、系统化。所以多年来,观点零零散散,谁都能说两句,但能有点体系化理论的流行音乐从业者很少,而网上的一些“小作坊式的原创理论”就更不能细看了。

简言之,金铁霖用来评价民歌演唱好坏的标准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理论上是这样的没错,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评美声暂且用不到,人家有,评流行可以,流行没有现成的理论,现有的零散观点远不如金铁霖的那套评价体系,拿来用等于是升级进化了

具体地,金铁霖教授总结了七个方面:“声”、“情”、“字”、“味”、“表”、“养”、“象”。【声】和【情】好理解;【字】是咬字;【味】是味道、风格;【表】是“表演”,有些歌或舞台设计需要表演;【养】是修养,音乐修养是显然的基本盘,除了音乐之外的文化修养,还有个人道德品格修养、精神修养等等算作是个人修养的范畴;【象】是舞台形象,风度气质当然包括,长相身高也算,服装化妆同样包括

这套“七字诀”理论提出的年代很早了,很多还在上学的小朋友,你们的父母还没出生的时候,金铁霖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实践多年。所以,看出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教育泰斗的实力了吗?盛名之下无虚士,放在金铁霖身上绝对合适。不要听信几个半吊子靠着“反权威”博眼球的话,他们要是有人家十分之一的能力,也不至于龟缩在角落里干这个了。

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评价体系很有价值,也很全面,不仅可以用来评一评谁唱得好、谁唱得差,还可以指导学习和练习,知道什么是好的,就有了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不会盲目使劲儿。

我们知道有个词叫“声情并茂”,戏曲中还有“唱念做打”,金铁霖的七字诀其实也参考了这些传统的说法。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完善都需要有来源,也不可能没有来源。在艺术领域尤其如此。这样才能立得住。

简明地回顾一下我们的论述逻辑:唱功是把歌曲唱好的能力,而怎么评价歌唱得好坏,我们引用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七字诀”——声、情、字、味、表、养、象

所以,从逻辑上,我们就推导出——唱功就是能够把声、情、字、味、表、养、象进行正面提升的能力这是个很广泛的表述,因为“七字诀”包含的要素本身就很全面,用它推导的结论自然就会有广泛的内容。

但是,如果我们讨论相对狭义一点的“唱功”,或者说是我们平时最常使用的“唱功”的概念,其实主要是讲【声】和【字】,延伸后还关系到【情】和【味】,进一步可以说是【养】也是相关的

至于【表】和【象】虽然理论上不能说与“唱功”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日常讨论唱功时,涉及唱歌时的演技、身高长相气质服装等要素还是极少的。人们普遍不觉得当我们说唱功时,需要关注在台上演个小桥段演得怎么样、歌手长得帅不帅、化妆美不美、服装漂不漂亮这些东西,并据此给唱功打分。

基于此,我们剥离掉两个弱关联的因素,将唱功的描述进一步简化为——唱功是能够提升【声】和【字】,并以此提升【情】和【味】的能力,而【养】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因,也是果,贯穿始终

为了更直观,我们再次归纳和简化这个描述。

唱功,包括演唱技术和音乐表现力两方面。

演唱技术,主要关注【声】(各种发声技术)和【字】(咬字)的问题;

音乐表现力,主要考察【情】(情感/情绪/情调)和【味】(风格/味道/韵味);

连接技术和表现力的桥梁就是【养】,修养。

以后,我们分析和评价艺人的唱功,就从这些角度切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