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尚未出现之前,竹片或木板算是最好的书写载体,前者称之为“竹简”,后者称之为“木牍”,因此人们也统称为“简牍”。流传至今的简牍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华竹简,而且专家们经过研究,不仅破解了竹简的内容,还发现它的材料很特殊,不过可惜这种材料后来却绝迹了……究竟是什么材料呢?又为何绝迹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是我国妇孺皆知顶尖高度院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和社会精英。值得一提的,清华大学和国内科研院所都有密切合作,因此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所以在科研方面就很有优势,比如研究竹简。
2008年7月,一位姓赵的清华大学校友,在海外的拍卖行竞拍下了一批我国古代的竹简。当时,这批竹简在拍卖会上很受欢迎,因为据说其中有绝世文献,所以赵校友为了保护我国的历史文物,便毫不吝惜地斥巨资拍下这批竹简,然后运回国内无偿地捐赠给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院接受了这批竹简,第二天就对竹简进行保护和研究。
这批竹简年代久远,因为长期成捆堆叠在一起,所以很多都已经发霉腐烂,不过好在竹简的上的文字还清晰可辨。清华大学的专家们经过3个多月的清理,累计整理出2500多片竹简,其中最长的约45厘米,最短的约10厘。最令人可喜的是,90%的竹简上都有文字,而且文字的书写风格各异,足以可见竹简内容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是一座“宝库”。
专家们又经过半年多的研究,首先确定了竹简的年代,根据竹简的文字内容和碳14技术的双重标准,推算出这批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05±30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因此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在2010年,专家从2500多片竹简中,整理出了60多篇完整的古籍,如《金縢》和《祭公》,以及最早的《古文尚书》,还有被称之为周文王遗言的《保训》,以及一首周武王写的诗歌,即“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破解了竹简的文字内容十分难得,但是专家们还不止于此。后来,有几位专家开始研究竹简本身,他们很疑惑差不多同时期的竹简大都难以保存下来,甚至汉代竹简在地下埋藏千年都很容易腐烂,为何这批战国竹简却保存相对完好呢?专家们挑选了几件无字的竹简做材料分析,他们首先将竹简浸泡在高浓度的化学试剂中,然后剥取竹简表面纤维进行化验。
专家们化验之后发现,这批竹简使用的竹子很特殊,竟然是不多见的绿皮黄筋竹,俗名钢竹,顾名思义就是质地很钢硬的竹子。通常来说,钢竹现在多是一种园林景观竹,而非很常见的野生毛竹。钢竹的特点是竹竿细,虽然只有大拇指的粗细,但是竹竿的硬度很高,一般的成年人都很难徒手将其折断,而且也很耐腐蚀,搭建房屋几百年都不生虫。
弄清楚了清华竹简的竹子种类,专家们又用同样的方式化验了其他的竹简,比如汉代竹简,果然发现用的不是钢竹,而是普通的毛竹。对此,专家们都感到十分纳闷,为何后来不用钢竹了呢?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无非只有3个原因罢了:
第一:钢竹质地坚硬,是篆刻竹简的绝佳材料,但也正因如此在钢竹上篆刻文字也很费力,而且还很费刻刀。如果使用普通的毛竹,或者是木板,虽然保存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它们质地软,刻起来十分方便,所以古人权衡再三放弃了钢竹。
第二:一开始人们刻竹简用的都是钢竹,但后来钢竹供不应求,甚至在一些地区钢竹都被砍绝迹了,因此古人也不得不选择其他的竹子代替。如此一来,不仅不耽误书写竹简传播文化和知识,还给了钢竹繁殖的时间,若不然我们都看不到钢竹了。
第三:随着社会发展,古人对知识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因此原先在钢竹上篆刻的方式就显得效率低下,比如用钢竹一天只能刻一片,而用毛竹或者木板一天则能刻十片,如此一来显然后者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满足人们对“书本”的需求。
可是到了现代,这种钢竹在野外已经很少见了,真正属于濒危物种,但经过千百年的栽培,人们已经培育出了“槽里黄钢竹”和“黄皮钢竹”两个高产的钢竹品种,但它们虽然能够大面积栽植,但已经不是刻简所用的那个野生品种了。直到如今,清华竹简的研究还依然在继续,现在的发现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秘密藏在竹简之中等待着重见天日。其实,不管是什么竹简,都是古代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也都值得我们倾其一生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未知的历史。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作者:李学勤,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上海竹子的栽培与园林应用》作者:康喜信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