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倩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开了一方唐代天宝五年的墓志铭,被考古专家认定为颜真卿早期书迹真品。随后,也有人从墓志的书写风格和墓志铭的纪时方式,就这方墓志铭是否为颜真卿所书,提出疑虑。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

这方出土墓志铭之所以引起大家如此广泛的关注,并非因为墓主人是一位名叫罗婉顺的唐代贵妇;而是因为书写墓志者是当时的长安县尉——颜真卿。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2)

颜真卿画像

如今谈起颜真卿,是被当做一位书法家来看待的,但是,这位刚正不阿、忠贞不屈的唐代名臣,他的人生却远不止书法所能概括。

俗言道:“人以书贵,书以人贵。” 颜真卿的书法,与他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称得上相互成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除去大书法家光环之外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颜真卿吧。

01黄泥鹤羽

作为“孔颜曾孟”儒学四姓的颜氏一族,颜真卿的家学渊源十分深厚。细数祖上的风流人物,有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与谢灵运齐名的颜延之,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著名经学家颜师古…… 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颜氏家族引以为傲的优良传统。而他的母族殷氏,也是极有名望的书香门第。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颜真卿从小就养成了两种优秀的品质:一是黄泥习字之“勤”。颜真卿三岁丧父,家境清贫,买不起纸笔,于是用毛笔蘸黄泥水在墙上写字,一边复习功课,一边练习书法。“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耳熟能详的《劝学诗》正是出自他之手。二是爱惜鹤羽之“仁”。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断腿鹤。颜真卿很顽皮,他拿着毛笔在鹤背上写字。二哥颜允南看见后,严肃地对他说:“此虽不能奋飞,竟不惜其毛羽,奚不仁之甚欤!”断腿的鹤虽然不能飞,但仁爱的君子也该爱惜它的羽毛。这番话,颜真卿记了很多年。他晚年为颜允南撰神道碑文时,还深情地感谢兄长当年的教诲。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3)

《颜氏家庙碑》局部

02画沙印泥

颜真卿二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游历长安,拜张旭为师。据说,颜真卿在张旭住所呆了一个多月,日日恳请老师传授笔法要诀。终于有一天,张旭把颜真卿带到东竹林院小堂,师徒二人分别坐于床、榻之上,谈论笔法十二意的内涵。最后,颜真卿问起执笔之理,张旭对他说:

“我的老舅从褚遂良那里听来,用笔应‘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我起初不能领悟,后来在江边见到平净的沙地,顿生在沙地上写字的念头,于是用刀锋画沙。留下的字迹真美啊!这一刻,我明白了用笔藏锋、力透纸背的道理。”

颜真卿若有所悟,将谈话的内容一一记下,回去后写成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流传至今。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4)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局部

03匡扶国难

26岁时,颜真卿中了进士,先是担任校书郎,后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长安县尉、殿中侍御史等官职。由于秉性正直,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他得罪了唐玄宗的大舅子杨国忠。在45岁时,被排挤出京,远赴平原出任太守。平原郡是安禄山管辖的地区。颜真卿很早就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臣之心,他私下将各级官员换成自己的心腹,并且以久雨防洪的名义,加高加固城墙,深挖护城河,同时招揽壮丁,储蓄粮草。但颜真卿表面上却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照常和朋友泛舟饮酒,吟诗作赋,以此来麻痹安禄山的戒心,成功行了一出“瞒天过海”的大计。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安禄山伪造玄宗诏书,以清君侧之名,率十五万大军,起兵范阳,“河朔尽陷,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匿窜,无敢拒者”。听说河北郡县纷纷望风而降,唐玄宗焦急地发问:“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焉? ”就在这时,颜真卿不等诏令,发表檄文讨伐安禄山,增招一万士兵。河北郡县中,唯有平原郡严防死守。颜真卿一战成名。连唐玄宗听闻后,都高兴地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颜真卿收获了当朝天子的称赞,虽然这位年老昏聩的皇帝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5)

颜真卿画像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名声大振,但也付出了失去亲人的惨痛代价。颜氏一家30余口也在城破后全部身亡。乾元元年九月,颜真卿写下了字字泣血的《祭侄文稿》: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

“百身何赎”,出自《诗经·秦风》。意思是,就算我死一百次,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多么沉痛的哀悼!国难家仇,千万感慨,悲壮的情怀溢于字里行间。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6)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全文269字(涂改30余字),第一笔蘸墨后连写53字,生动地反映了颜真卿当时行文的情绪起伏,情感传神,痛彻心扉。

建议横屏观看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7)

《祭侄文稿》

05清风两袖

永泰元年(765年)这年的春天,关中大旱,又有江南水灾,导致京师粮价飞涨,斗米千钱。颜真卿也遭遇了缺衣少食的窘境,全家喝粥已经过了几个月,后来连粥也喝不上了,只能写信向好友李光弼的弟弟,任太子太保的李光进求助。这封函札被称为《乞米帖》,里面写道:

“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谈到窘困的原因,颜真卿直言不讳,说是“拙于生事”,意思是除了做官的俸禄外,自己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8)

《乞米帖》

后来,因为自己的妻子生病,需要鹿肉入药,他又向李光进求鹿脯,写了一封《鹿脯帖》:

“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幸甚幸甚!”

其实颜真卿作为朝廷高官,只要他愿意,无数条生财之道就摆在他面前。但他宁肯低头向同事“乞米”、“求脯”,也不愿做贪官污吏之流,始终坚守着心中的清明。常言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颜真卿这个人,和他的字一样,既正且直,犹如风雪中的巍巍古松,屹立不倒,贫贱不屈。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9)

《鹿脯帖》

06湖州记忆

永泰二年(766),58岁的颜真卿走出都门,踏上了被贬谪的漫长之路,从此辗转相徙于南方十余年,四海为家,直到近70岁才重返京师。湖州,一个清远的江南之地,是颜真卿被贬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苏轼《行香子》说得好:“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湖州,颜真卿就是这样快活的人。他圆了一个心愿(建放生池碑),建了一座亭子(三癸亭),修撰了一部巨著(《韵海镜源》),为很多人写碑,与三五亲朋,一同吟诗唱和,风花雪月,忘情于山林之间。诗僧皎然、茶圣陆羽都是颜真卿的座上客,湖州唱和一时传为佳话。当然也有伤心的事情。颜真卿的好友张志和,不慎溺水身亡了。往日的交游还历历在目,如今却只能对着一汪湖水寄托哀思。颜真卿悲伤不已,写了一篇《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缅怀好友。颜真卿在湖州留下了无数的痕迹。在他死后,新任的湖州刺史杨昱于州治大门外立了一块“颜鲁公去思碑”,以纪念这位可亲又可敬的老刺史。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0)

《西亭记》残碑,颜真卿宦游湖州时期唯一存世碑刻

07不谙世事

从地方回到政治中心的颜真卿,再次因为刚正的性格,被奸相卢杞所厌恶。卢杞多次打听哪个方镇方便些,准备将他排挤出京城。但颜真卿亲自去见卢杞,对他说:

“相公先中丞首传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

大意是说,“你的父亲(即卢奕)身亡后,头颅曾送到平原郡,脸上都是血,我不敢用衣服擦拭,亲自用舌头舔净。这样你还忍心不容忍我吗?”这番话几乎是指着对方的鼻子在质问了。卢杞听完后惊惶下拜,但内心对颜真卿恨之入骨,他想出了一招借刀杀人的方法。唐建中(783年)正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攻陷汝州。唐德宗在卢杞不怀好意的劝说下,命75岁的颜真卿为宣慰使,前去安抚李希烈。颜真卿看穿了卢杞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忍坐视大唐危局,宁愿以身试险。此行必定凶多吉少,亲友相别之际,不免有生离死别的悲哀。有朋友想阻拦他,颜真卿却坦然地吩咐了遗骨归葬的后事,并说:“君命也,焉避之!”是啊,这就是颜真卿,永远学不会明哲保身,永远赤诚天真,永远昂首向前。在冷冽的寒风中,车驾义无反顾地奔赴许州。这一去,山高路远,烽鼓不息,颜真卿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1)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2)

《奉命帖》

08 九死未悔

果不其然,颜真卿被李希烈扣押。面对叛贼的多次诱降,他不为所动,甚至对着想要造反的李希烈破口大骂。唐贞元元年(785年)正月,颜真卿被移囚蔡州龙兴寺,他在那里留下了生平最后一纸书帖——《移蔡帖》:

“贞元元年正月五日,真卿自汝移蔡,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十九日书。”

短短几句话,言辞坚毅,心境光明,置之个人死生于度外。后人读之,无不感慨其气节。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3)

《移蔡帖》

在秋风萧瑟的八月,李希烈决定派遣部下和宦官去蔡州诛杀颜真卿。宦官到后,先喊:“有敕!”颜真卿下拜。随后宦官宣读诏书,说皇帝要赐死他。颜真卿说:“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宦官答道:“从大梁来。”颜真卿明白过来,宦官是奉李希烈之命而来,于是怒骂道:“叛贼耳,何敢称敕!”然后慷慨赴死,时年77岁。颜真卿的尸身,直到李希烈死后,才得以送回京师,归葬祖茔。唐德宗李适令废朝五日,举国悼念颜真卿,亲颁诏文:

“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才优匡国,忠至身灭”,多么凝练又悲壮的评价!最终以死明志的颜真卿,用生命践行了儒家所奉行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呜呼!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4)

《移蔡帖》

09 时也命也

关于颜真卿,有一则流传在坊间的小故事:

《唐语林》里讲,颜真卿曾经服用过一味丹药,所以年老的时候气力还像年轻人一样。介于古稀和耄耋之间的他,在去抚慰李希烈之前,曾向众人展示健壮的身体。——席子环绕在身边,可以一跃而出;藤椅相背而握,可以脚不沾地千百次;从床东南角到西北,可以不止跳五六下。颜真卿说,这样的我,怎么可能会病死呢?我啊,如果死的话,一定是被贼人杀掉的,一定是为国尽忠而亡的吧。

虽说在出行前讨论自己的死因,不是一件很吉利的事情,乃至于最后一语成谶;但颜真卿并不在意这些,他如何想,便如何做了,坚决的、毅然的,不计生死,不问归途。他说:“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时也,命也!时间到了,命运到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后的结果,交给老天决定。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5)

《湖州帖》,一说为宋米芾所临摹

10 见字如面

相隔千年,关于颜真卿的种种,早已化作前尘往事。扬雄《法言》中提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意思是,言语,是心声的表达;书法,是心迹的表达。有了心声和心迹,君子和小人就分辨出来了。而颜真卿的心迹,就藏在他的书迹中。他将刚正不阿的品格融进笔法,并不刻意追求秀美,而是豪放逸宕,浑然天成,字里行间充盈着浩然正气。从少年、壮年,一直到垂垂老矣的晚年,一日有一日之“进”,一碑有一碑之“变”,其人其字,皎如日月,又坚如金石。书为心画,字为心证,这就是颜真卿的一生啊。黄泥习字、爱惜鹤羽,是他;高举义旗,金戈铁马,是他;安贫乐道、两袖清风,是他;闲居湖州、超然物外,是他;行其道而死生勿替,也是他。这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起起浮浮,然后成为一个被不断记起、又不断沉淀的文化符号。甚至被当作“神”,以供后人景仰。颜真卿,真卿真卿,一个“真”字,便胜却千万言语。与清风同归,与皓月相伴,都不如见君一面,赏君一字也。最后,感谢那些历经战火、屡遭磨难,很不容易才保存下来的书法作品,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还能通过一纸卷轴,一方碑铭,触摸珍贵的记忆。看见颜真卿的字,就像看见他本人一样,能听见他的声音,窥见他的容貌,知晓他的心声。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见字如面,我们就通过书迹,来认识这位端庄,可爱,又真实的君子吧。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6)

《自书告身帖》局部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7)

《颜勤礼碑》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8)

《争座位帖》局部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19)

《东方朔画赞碑》局部

颜真卿文武双全(颜真卿见字如面)(20)

《多宝塔碑》局部

参考文献:1、严杰《颜真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朱关田《颜真卿年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3、思苇《湖州味道 | 颜真卿的湖州时间轴和朋友圈》,载于“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4、钟离策《如何评价颜真卿的一生?》,载于知乎5、小世界工作室《颜真卿 | 字迹是明证,愈看愈可爱的你》,载于林曦的小世界公众号6、高丹、王珩瑾《38岁颜真卿真迹被发现,是个什么水平》,载于澎湃新闻来源:“文化溯源”公众号(作者:罗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