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的盛世持续了百年时间,我国的百姓过上了难得的和平、富裕的生活,唐朝人口也增长到了8000万,但是民族的罪人,野心家安禄山,为了一己私利,发动安史之乱,将大唐百姓拖入战争的泥潭,8年时间就骤减3000万人口,大唐盛世也戛然而止。

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为何能让盛唐一蹶不振。

一、 叛军内部之乱:4位皇帝被杀。

安禄山是粟特族人,以骁勇出名,幽州节度张守珪将他认作自己的义子。随后,安禄山凭借着自身的功勋,被朝廷提拔为平卢兵马使。安禄山经常拿重金贿赂朝中要员,让他们在唐玄宗面前为自己多说好话,这让唐玄宗更加信任他。安禄山抱上杨贵妃的大腿,认其为“干妈”后,更是平步青云,被唐玄宗提拔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15万大军。与之相对应的是,唐玄宗将朝廷交给李林甫、安禄山等奸相,让大唐朝廷日渐黑暗,国内矛盾不断加深。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1)

安禄山察觉到,盛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后,就野心勃勃,想取代唐玄宗自己称帝。

755年,安禄山联手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战争爆发后,唐玄宗昏招频出,杀掉了手下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让安禄山顺利攻破潼关,并占领了大唐国都长安。安禄山在长安建立了伪燕政权,自己做了伪燕的开国皇帝,年号圣武。称帝后,安禄山的健康出了问题,叛军的进攻放缓了下来。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在长安做人质,安禄山造反后,安庆宗被唐玄宗处死了,所以安禄山应该立嫡次子安庆绪为太子。安禄山宠爱段夫人,爱屋及乌,想将段夫人所生之子,三子安庆恩立为太子。这让安庆绪焦虑不安。恰好此时,安禄山患病后,变得暴虐不已,经常打骂、惩罚身边的人,这让他身边的李猪儿恨透了安禄山。安庆绪抓住机会,指使李猪儿杀害了安禄山。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2)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取代他称帝了,年号载初。安庆绪当了皇帝后,叛军内部很多将领都不服他,导致内部矛盾重重,一盘散沙。唐朝得知安禄山去世后,向回纥借兵,开始进攻叛军。叛军接连被朝廷军击败,安庆绪逃离长安。朝廷军对安庆绪穷追猛打。安庆绪被朝廷军围困之后,带着300人去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以安庆绪杀父亲安禄山夺王位为由,处死了安庆绪。

安庆绪死后,史思明称帝了,年号顺天。史思明给安庆绪的谥号为剌,追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史思明是安禄山的老搭档,两人一起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被杀后,史思明和安庆绪是君臣关系,但两人离心离德,互不信任。面对朝廷军的讨伐,史思明曾短暂归顺过大唐。唐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混乱,史思明又乘机反叛了。759年,史思明杀掉安庆绪,自己称帝了。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3)

史思明当皇帝期间,叛军已经日薄西山,大势已去了,他们接连被李光弼、郭子仪等将领击败。即便已经颓势到如此地步了,叛军内部谋杀篡位的传统,依旧没有停止。史思明称帝后,由于偏爱小儿子史朝清,并有杀掉长子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的念头,逼着史朝义先下手杀了他。

761年,史思明死后,史朝义称帝了,年号显圣。史朝义只做了一年时间的皇帝,唐军和回纥的联军,就攻破了都城洛阳。他慌忙逃往莫州,最后在大势已去,无路可走之际,选择了自杀。

二、 唐军内部之乱:临阵杀将,赐死贵妃,父子争位,手足相残

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任命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高仙芝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兵马,在陕郡防守叛军。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封常清,奉命率兵征讨安禄山,但他随即被叛军击败,并撤退到陕郡。封常清对高仙芝说:“我连日血战,敌军兵峰不可挡,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就危险了。应该放弃陕郡,前往保卫潼关。”两人退守潼关。监军边令诚因为有事多次求高仙芝,都被高仙芝拒绝,一直怀恨在心。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4)

边令诚公报私仇,向唐玄宗告发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高仙芝私自放弃陕郡数百里土地,还克扣士兵粮饷和赏赐。唐玄宗勃然大怒,杀了高仙芝、封常清,但也让他失去了军心。

唐玄宗安排哥舒翰替代两人。安禄山的叛军,在边疆久经战争的磨炼,战斗力非常强悍,而唐军,大部分是没有上过战场、养尊处优的兵卒和临时招募的农民军,战斗力堪忧。哥舒翰建议防守潼关,等各路勤王兵马到来后,在一起征讨叛军。唐玄宗急于平叛,下令让哥舒翰出关剿贼。

毫无悬念,哥舒翰率领的唐军惨败给了安禄山叛军。哥舒翰兵败后,他想备聚拢残兵,继续坚守潼关。高仙芝、封常清遭冤杀,让潼关的将士心中憋了一口气,现在哥舒翰败给安禄山,恰好证明高仙芝、封常清的策略是正确的,他们的怒火爆发了。士兵绑缚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5)

潼关失守。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潼关失守后,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为了避免被俘,带着杨贵妃连夜逃离长安。

一路上,保护唐玄宗的士兵,又累又饿,还不知道何时能返回长安,再见亲人,这让士兵心中,人人有一股怨气。765年6月,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策划了马嵬坡事变。杨国忠外出巡逻回来时,20多个吐蕃使臣,拦住他要饭吃。突然,人群中有人带节奏,大喊,杨国忠联合吐蕃使臣造反了。士兵们早就看杨国忠不顺眼了,一起冲上去将他乱刀砍死。

杨国忠是当朝宰相,贵妃的哥哥,杀他是死罪。哗变的士兵,又将皇帝的驿馆围困了起来。唐玄宗了解情况后,为了安抚士兵,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士兵们不肯退去,逼迫唐玄宗杀了杨贵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唐玄宗不论再爱杨贵妃,也不得不将她舍弃。唐玄宗下令赐死了杨贵妃。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6)

就这样,一代美人香消玉损于马嵬坡。

马嵬坡兵变爆发之前,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问过李亨的意见,“太子不决”,太子没反对。李亨被封为太子后,没少遭受唐玄宗的打压,杨家兄妹(杨国忠、杨贵妃)的构陷,所以他才支持禁军哗变,帮他除掉两个心腹之患。马嵬坡事变后,李亨不敢跟随父亲唐玄宗前往蜀中。因为一旦事后,唐玄宗查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不但太子之位难保,还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李亨又策划了百姓拦路一事。处死杨贵妃后,年迈的唐玄宗想继续赶路,但被当地百姓拦下了,他们要求唐玄宗让太子留下来,并将兵权给太子,让他负责平叛。唐玄宗迫于压力,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这是李亨和唐玄宗第一次较量,李亨赢了。唐玄宗不愿轻易认输,他让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黔中等节度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李琦充广陵郡大都督;丰王李珙充武威郡大都督……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7)

唐玄宗想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同掌兵权,从而互相牵制,让李亨不敢有非分之想。现实让唐玄宗失望,他的几个儿子,只有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到任了,一个在北方组建了剿贼力量,一个在南方组建了平叛军队,但李亨随即给唐玄宗,玩了一招釜底抽薪,他在朔方军的支持下,在灵武称帝了,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唐玄宗由独掌大权的九五之尊,变成了闲赋的太上皇。

这个落差让唐玄宗一时难以接受,但大唐面临着叛军的威胁,他们父子再因为争夺皇位兵戎相见,大唐离覆灭就不远了。基于大局着想,唐玄宗只能承认李亨皇位的合法性,但他留了一个小心思,要求军国大事也应奏报太上皇,给自己保留了一部分权力。唐玄宗还将自己信任的老臣,韦见素、房琯、崔涣等人,派到唐肃宗身边,让他们监视李亨,唐玄宗还想不完全认输。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8)

李璘势力壮大后,可以牵制李亨,能让唐玄宗从中得利。同时,李璘也引起了李亨的重视,他以皇帝之命,下诏让李璘交出兵权,返回蜀中。李璘是奉唐玄宗之命,到江南、岭南等地,招募兵马讨伐安禄山的。此时,叛军日益猖獗,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璘不肯放弃兵权回到蜀中。相对于走下坡路的安禄山叛军,李亨更忌惮日益壮大的李璘,他暂时放下对叛贼的征剿,以李璘谋反为由,派兵攻打李璘。李璘很快被李亨击败并被杀。

李亨、李璘的内斗,让叛军坐收渔翁之利。李亨虽然杀了李璘,但却削弱了大唐实力,让大唐被迫向回纥借兵,用8年时间才艰难平定叛乱。李璘之死,让唐玄宗想夺回权力的愿望泡汤了。

安史之乱为何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多乱)(9)

李亨独掌大权了,但是平定安禄山叛军的过程中,他却不放心手下的名将,不肯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郭子兴,或李光弼某一位。这导致大唐在一些关键战争中,会出现多个指挥。各路节度使各自为战,指挥混乱,导致实力占优的唐军,最后反而输给了叛军,迟迟不能平定叛乱。

各方势力的角逐,斗争,让这场战乱变得乱上加乱,也让大唐的平乱持续了8年时间之久,让百姓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战争之苦,大唐的人口,也在八年时间减少了3000万,盛世一去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