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故宫建成 600 周年,回想我 2004 年第一次走进故宫博物院参观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路望不见底的朱红宫墙,恍惚间一闪而过欧阳修《蝶恋花》词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怨艾之问,更有那宫廷剧里“一入宫门深似海” 的身不由己的慨叹……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1)

宫墙 | 网图

行至御花园处,看到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曾经合影过的连理柏树,虽然后来得知那不过是人为培育的两株柏树,在漫长的岁月里,上部枝干逐渐连接在一起,下部分开,形成“人”字形的名树活文物,且同样的连理枝在御花园里还有四株……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2)

但是,对当时的我而言,这些不经意间的小触动,饶有兴味的小趣闻,反而是那次参观故宫结束后所留下的最深印象。

往后十数年,每有亲朋好友来京,总被相邀逛故宫,而我竟也真的是每次都在陪逛故宫。似乎不经意间,我们都忽略掉了什么而不自知。

诚如大部分慕故宫之名而来的游客,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有一条默认的“游览路线”:

嗯,绝不能错过的是太和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里的龙椅陈设,哪怕殿前万头耸动,相机高举,也得见缝插针瞅一眼,拍个照,如此这般才不枉此行;稍有点细心的,还会惦记着看一看导游口中提到的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阶”巨型雕刻,沿着中路看完 “前朝后寝” 的宫殿,到御花园附近走走,再心有所感一番…… 于是,此趟故宫游便可大功告成,总算有所交代。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3)

太和殿的髹金漆龙椅 |《故宫简史》内页插图

只不知,这样的交代又是为了什么?

诚然,有一部分人逛故宫为的不过是凑个热闹,但更有好一部分人是有心想要多了解一些故宫的历史,只是苦于这上下数百年,不知从何入手。

倘若真是后者之故,那我推荐你读马毓鸿先生的这本《故宫简史》,可是再合适不过了。

堪称资深 “故宫达人” 的台湾收藏大家马毓鸿先生,在他的新书《故宫简史》里总结说,“故宫古建其实也是看得见的历史,多少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多少宫廷大戏上演的角落,一处雕梁画栋就是历代艺术的积累,一处小桥流水就有诗词文化的底蕴,能观赏和细细品味的地方实在太多。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4)

马毓鸿先生的家族三代,都与故宫渊源颇深,掌握着大量关于故宫的一手资料,而他个人亦因喜好文物收藏,钟情中华文化,曾主动捐赠书画给北京故宫,更与数位南北故宫院长多有私交,对这两座同名的博物馆可谓是亲身体验、长期观察、近水楼台……

也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他可以跳出学术探究路线,甩开故宫学者的包袱,脱离传统平铺直叙的窠臼,以侦探推理和创新想象的手法,辅以精彩的叙事方式,重新复原紫禁城和故宫六百年来千丝万缕的互动历程,为我们打开一个引人入胜、前所未有的崭新视野。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5)

15至19世纪的紫禁城,24位皇帝的历史舞台

诚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宫,最终是由清代人完成的,但清代又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接管了明紫禁城。在明代的格局上,融合了满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说色彩更为丰富艳丽的装饰,原有的木质结构多了更复杂的雕花...... 等等。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6)

《故宫简史》内页插图

用建筑学家王澍的话来说,在故宫建筑中,清代的痕迹主要体现在细节上,而整体的结构格局则是来自明代

事实上,明朝总共有三座紫禁城,光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打造了两座。只不过,这两座都不在北京,而是位于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和南京城东北的燕雀湖上。

相传刘伯温为寻觅明朝龙脉宝地,堪舆南京风水,算出龙头之地竟然就在五百余丈宽、深有百余尺的燕雀湖上。而朱元璋倒也干脆,直接就让人把偌大的燕雀湖填平了来修建紫禁城。可以说,这是我们历史上唯一一座经过填湖盖成的皇宫呢~

只不过,靖难之役后上位的明成祖朱棣,心心念念地却是在北平建紫禁城,固然是因为当时的北平是 11 岁就被封为燕王的他的发迹地,有着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深厚感情,而南京遍布着前朝遗臣遗民,容易人心不稳。

但更有一原因是,在某一次上朝时,朱棣差一点就被投诚的御史大夫景清刺杀。从此,南京城里,朱棣常被噩梦惊醒,也更加坚定了要迁都北平的念头。更有甚至,有着“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称的紫禁城角楼的建造,据说也是来自朱棣的梦里神仙之言,唯有如此才能保佑他的皇位坐得四平八稳,可传千秋万代。

不过,鉴于当时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朱棣只能暗中进行,直到永乐十四年底才有机会将迁都北平的事儿摆在明面上。所以,现在的史料中记载,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即,在永乐十八年,终于建成。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朱棣身着龙袍,端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接受百官和使臣的朝贺,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庆祝新落成的皇宫——北京紫禁城宫殿——正式启用。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7)

《故宫简史》内页插图

从此,紫禁城作为明清帝宅数百年。用本书作者马毓鸿先生的话来说,这座皇家大院只住过两户大家,一户姓朱,一户姓爱新觉罗。

和其他家庭一样,家道总有盛衰起伏,只不过这个大院里发生的大小事儿,影响的不仅仅是家道,更是牵连着整个王朝的命运和百姓的福祉。

紫禁城也仿佛置身其中的当事人,尝尽了酸甜苦辣,更是见证了两个王朝 24 位皇帝的命运。

既是简史,自然不可能一一详述。而马毓鸿先生在本书里有选择地介绍了一些和故宫历史关联较为密切的皇帝轶事和历史,自是让我们读来兴味盎然。比如不走东华门的嘉靖帝,自困紫禁城的万历皇帝,苦守朱家院的崇祯帝,为紫禁城所有宫殿匾额添了一行满文的顺治帝,开启“秘密建储”制度的雍正帝,笃信藏传佛教且就爱给古画盖章题字的乾隆皇帝…… 还有那年仅 3 岁即位的末代皇帝溥仪。

每读一段,都让人忍不住想叹一句:由来帝王多少事,沧海桑田紫禁城。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8)

20 世纪的故宫博物院,飞入寻常百姓家

1925 年 10 月 10 日,就在这一天,紫禁城乾清门广场前聚集了 3000 多位重要人物,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了一个新匾额,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李石曾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大家都是为了这一天的开幕典礼前来。皇室宫殿,这数百年来的禁地,从这一天起,将对外正式开放。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9)

李石曾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网图

从紫禁城到故宫,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从今以后,这里不再是皇宫,而成了一座博物院。

这座浓缩着中国建筑艺术精华的宫殿群,深宫里数不胜数的历代珍贵书画瑰宝,原属于明清皇室的专享,从这一天开始,将一一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

只是鉴于当时的政局不稳定,牵动并影响着故宫和院内宝藏文物的命运。漫天战火里,为免故宫文物被毁或被劫,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选择院藏精品进行迁移。从 1933 年开始离开故宫博物院南迁,1937 年又西迁的国宝,终于在抗战胜利后结束漂泊,于 1947 年重聚南京,历时整整 14 年之久。

多少次经历险境,化险为夷,多少次出生入死,绝处逢生,仿佛“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破,烧不得,其实真正完成使命的是这群坚韧不拔、誓死捍卫国宝的勇敢守卫者,他们的勇敢并非不恐惧,而是心里虽然恐惧,但仍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而更为难得的是,如马毓鸿先生在书里所写,即便在战火硝烟中,敌寇侵占我疆土,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故宫博物院依然不放弃在危难的缝隙中,抓住每个绽放中国文化光芒的机会。

那段国宝颠沛流离的时期,故宫对外交流和对内展出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反而更加活跃。比如 1935 年的第一次文物出国,参加英国伦敦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1021 件文物参展,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交流。而 1939 年的另一次出国展览,参加莫斯科的中国艺术展览会,虽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但随着故宫文物的参展,对战时两国的团结更是具有特殊意义。

甚至在战事正酣的间隙,于贵州、四川数度展出,包括重庆的第三次全国美展、一次书画展,贵阳的一次书画展和成都的两次书画展,在抗战期间,都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人心鼓舞。

待到故宫博物院浴火重生后,更是有无数的爱国爱文物人士帮着寻找失落的文物,想尽各种办法,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奇闻趣谈,种种轶事在马毓鸿先生的笔下更是妙趣横生,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又心酸不已。

不得不说,有这样的勇敢守卫者,真真是故宫文物的大幸,更是今日你我之大幸。

故宫紫禁城的真实历史(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寻常百姓的故宫)(10)

《故宫简史》内页插图

写在最后

作为紫禁城,它是明清王朝的最高象征;作为故宫,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重镇。

从紫禁城到故宫,上下六百年,有太多可书写的历史点滴,但本书并不是简单的编年纪事,而是有选择的讲述与故宫羁绊最深的那些人、事、物。这对于想要了解故宫历史,但一时半会儿又不太想啃大部头的读者来说,可算是极为友好的。

虽说是简史,不过 400 页,但关于紫禁城和故宫的历史,文物、掌故、建筑、科技、艺术和文化等内容,均有所涉猎。

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既有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那段时期的故宫和文物经历,更有对台北故宫的介绍,甚至还有 21 世纪方兴未艾的故宫学的简述……果然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且装帧精美。

而全书更是分为九章,每章又分五小节,以呼应过去天子的“九五至尊”,来凸显紫禁城天子故居的尊称。这,不得不说,也是个难得一见的别有心思了~

如果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故宫之于我,只是故宫。那么,在读完这本书后,故宫之于我,绝不仅仅是故宫。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读书跨年季# @高高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