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情(春色年味两相宜)(1)

往年,百侯镇会在元宵节点起寓意人丁兴旺的迎龙珠灯。

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情(春色年味两相宜)(2)

↑村民通过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期望。杨开城 摄

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情(春色年味两相宜)(3)

→去年百侯名镇旅游区举行非遗项目鲤鱼灯舞(巡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围观。杨开城 摄

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情(春色年味两相宜)(4)

↓百侯镇迎龙珠灯活动于每年元宵节举行。图为往年迎龙珠灯活动盛况。

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情(春色年味两相宜)(5)

在清代古民居“通议大夫第”前,一大片紫云英迎风盛开,粉紫色的花朵在阳光的映衬下绚烂多姿。

俗话说,不过十五都是年。尽管2022年新春假期已经结束,但走进百侯名镇旅游区,仍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喜庆的红灯笼随处可见,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趁着周末天气晴好,不少游客举家出游,来这里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来,看镜头。”在景区内一座清代古民居“通议大夫第”前,一大片紫云英迎风盛开,粉紫色的花朵在阳光的映衬下绚烂多姿,朵朵花蕊点缀在细长直立的花梗上,吸引蜜蜂前来采蜜的同时,也为景区增添了一抹春色。不少游人徜徉花田古屋间,用镜头定格美好瞬间。

“相比往年,今年的紫云英长得格外茂盛。”村民张阿姨说,眼前的花田原是自家的水田,春节期间紫云英竞相开放,给景区游客带来了意外惊喜。

景区内热闹的地方不止一处。大埔非遗鲤鱼灯舞表演活动正在三十六巷进行。据悉,鲤鱼灯舞是一种民间舞蹈,200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埔,鲤鱼灯舞非常兴盛,很有看头。它分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三个舞蹈小段。当地村民把鲤鱼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村民通过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期望。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临近元宵节,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而大埔当地也有许多与灯有关的习俗。目前,大埔元宵灯节较有特色的活动有茶阳饶姓迎灯、光德富岭迎灯、西河漳溪墟扫街灯、大麻恭州迎灯、湖寮古城迎灯、高陂迎景等……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其中,迎龙珠灯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萧氏特有的民俗活动,由宋末进士萧淳带到当地,于每年元宵节举行,是梅州市级非遗项目。

据悉,传统龙珠灯队伍一条约45米长,每支队伍由108个八角灯笼连接而成,上有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一支传统龙珠灯队加锣鼓队需要35至55人参与,各龙珠灯按序行进。长长的队伍,有着人丁兴旺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在迎龙珠灯活动上,人们还加入了“中国情人节”的元素:年轻俊男肩扛龙珠灯,身旁的妙龄女子则负责更换蜡烛。

“这样的男女组合是为了给他们制造更多互动的机会,是一种别样的相亲形式。”大埔侯北村村民介绍,古时候,没有出嫁的女孩不能出门,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可以去看灯、赏灯。那天女孩会带上绣着自己名字的荷包,如果看到中意的男子,便会把自己的荷包抛去,男子捡到荷包就可以找女孩约会。

往年的迎龙珠灯活动,不仅吸引百侯当地人参与,还有众多游客前来一睹活动盛况。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当地很多民俗活动已取消。然而,提及与灯有关的民俗,村民仍历历在目,这是当地群众及外出游子记忆犹新的年味。

文:马吉池

图(除署名外):袁群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