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长安元年蒲州,人淡如荷的诗佛王维出生在太原望族、东晋名家的王氏。

可他运气不好,出生的时候,太原王氏早已没落,但吃穿还是不成问题。

诗佛王维的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年幼丧父,20岁状元及第,57岁锒铛入狱,官至尚书右丞,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的事迹大家听的耳朵都起茧了,我在这里就不赘述王维的生平,而是通过传记《王维:倚风自笑觅禅音》,来讲讲王维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1)

胞弟王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多数人第一次认识王维是在小学读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都知道这首诗写的是王维的思乡怀亲之情,但你知道诗中的兄弟指的谁吗?指的就是他的亲弟弟王缙,这首诗是王维写给王缙的

王维的弟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曾有人这样评价王维:“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王维的才情自不用多说,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其弟王缙也并非平庸之辈。

王缙晚于一年出生,兄弟两年纪相仿,兴趣相投,自小感情甚笃。感情有多好?王缙愿意为了王维放弃自己光明的仕途。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2)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变,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之众从范阳南下攻占洛阳,进而直取长安。

叛军来势凶猛,次年长安沦陷,而此时的宫廷中早已没了天子的身影。早在不久前,唐玄宗就带着心爱的杨贵妃以及一干官员逃至蜀中。

王维运气背,本来是准备和唐玄宗一起跑的,结果当时场面太混乱,一不小心走散了,被俘虏了。王维才情天下皆知,抓他的人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就是大才子王维,这样的人才与其杀了,不如用起来。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3)

是年九月,王维被押往洛阳,迫入伪署任给事中。

王维也不想当这个官,但他不当这个官,他当场就一命呜呼了。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至德二载十月,唐军收复洛阳,王维等陷贼官员皆被收系,押往长安以待定罪。

你说你被迫的,你一心忠于李唐皇室云云。

可谁信你呀!大家只看你做了什么!

纵使是名满天下的王维也难逃一死。

与倒霉的王维相比,其弟王缙就幸运多了。在叛乱平定后,王缙因守卫太原有功,升为刑部侍郎。

王缙自小就崇拜自己的哥哥,怎可看着哥哥命丧黄泉。王缙便对唐肃宗求情道:“陛下,兄长与臣自小长大,兄长是怎么样的人,臣知晓。臣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恳请陛下对兄长法外开恩。”

唐肃宗最后经过深思熟虑赦免了王维的罪,降为太子中允。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4)

然而王维能捡回一条命,靠的不仅仅是弟弟的求情,还有朋友裴迪的帮助,关于裴迪是怎么帮忙的,且听我下段分析。

王缙对于王维来说不仅是血浓于水的弟弟,更是救命恩人。

知己裴迪

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王维少时离家,结识过不少朋友,若是一定要比比,谁和王维的关系最好,裴迪必定高票当选。

上段说道,王维因为在叛军那里做了官,要被处死。是王缙与裴迪救了他,王缙革职保兄,而裴迪则是冒死献诗。

当初王维被困菩提寺,裴迪前来看望,两人谈起雷海青反抗逆党的事迹,感慨万分。王维更是感慨而发,写了著名的《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明自己的忠心,对逆党的厌恶。

在唐肃宗将要追究王维罪责时,裴迪赶忙拿出这首诗,托人献给唐肃宗。唐肃宗正是读了这首诗,看到了王维忠贞的心,再加上王缙的求情才放过王维的。

《史记·汲郑列传》里,有这样一句名言:“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一个人只有在生死攸关,穷困潦倒、身份卑贱的时候才能看清和一个人的交情深浅。王维都是阶下囚了,唐肃宗又正在气头上,谁敢去惹这是非,王缙是他亲弟弟,求情无可厚非,而裴迪此举无不说明,两人私交甚笃。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5)

王维与裴迪相识,原是因为裴迪长兄病逝,裴迪听闻王维才华出众又是兄长的好友,便邀请王维为其兄撰写墓志铭。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此后两人经常结伴游行。

王维一共有400多首诗,其中有关裴迪的就占了30多首,而裴迪仅有的三十余首诗也大多有着王维的身影。

王维为裴迪写的诗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这首: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诗既是劝慰裴迪,不必为了仕途不顺伤感,也是在劝说自己,世间的事都如过眼即消散的浮云,那里值得一一相顾。不如像陶渊明那样高卧北窗之下,享受着徐徐清风,不如珍重身体,照顾好自己。

晚年王维在辋川别业,修建临湖亭,别置竹洲花坞,与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6)

毕生信仰佛

无论是弟弟王缙还是知己裴迪,都只陪伴了王维一段时间,而有个男人却与王维纠葛了一生,这个男人便是——

王维的母亲信佛,在王维出生时,母亲崔氏夜梦菩萨进屋,便为其取名王维,取自佛教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

王维从小就与佛有着颇深的渊源,在他的诗中也时常能看到佛的影子,但最终让王维与佛相伴一生,靠的还是他跌宕起伏的仕途与狗血的人生

王维少年时,也曾有着“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的豪情壮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的鸿鹄之志。

王维20岁状元及第,这个时候的他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个时期的王维充满少年侠气,多写游侠诗、边塞诗还有政治感遇诗,充满对政治功名的向往,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志愿。

在中了进士后,王维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长安最不缺的就是才子,纵使是满腹经纶的王维也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太乐丞,掌管朝廷礼乐事宜。

王维那时正是豪情壮志,心中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一心想着报效国家,热衷边塞,怎愿屈居于此!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7)

结果还没等他大展身手,他就被贬了,贬去济州任司仓参军,对于王维伤感道:“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王维在济州这几年游历齐、鲁、冀一带,与他交游的有云游五岳三岛行天缩地、法术高超的道家,也有侠肝义胆的贤者,更有隐者、庄叟等。也因为在济州的磨砺,王维的诗歌风格变得清新雅致,内心也变得孤寂,禅意开始浸透王维诗中。在济州生活恬淡闲适,求道觅佛也是情理之中。

开元十六年,27岁的王维弃官隐居,终日流连于山水间,期间跟随禅师学习佛法,这时王维的诗歌风格已受到了禅思影响,在塑造意境时多所有的发澄净空明之境,用语自然,并有闲适淡泊之趣味。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8)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得到朝廷重用,张九龄很是欣赏王维的才华,便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两年后,张九龄又因唐玄宗不喜被贬,王维自然也难逃被贬。

经过这些事,王维从仕的心大受打击,再次辞官归隐终南山。之后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之后,王维便无心官场,只求内心宁静。

王维在辋川庄长期与禅师谈禅论道,用诗歌来宣扬佛教禅理。日常拄杖村落,垂钓潭边,与好友酌酒临泉,或抱琴倚松。抑或焚香闲坐,步谒禅宫,吃斋奉佛。王维晚年所过的生活,不但富有诗意,亦有禅意。

王维是多大的时候考的进士(王维幼年丧父20岁状元及第)(9)

从王维出生到离世,佛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诗中也有着佛的影子,人生中处处皆是佛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而王维则叫诗佛的缘由。

这三个人都是王维的救命恩人,两个救命,一个救心。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王维能成为今天的王维与他们有着说不清的关系,这三个人在王维的心中分量举足轻重。

王维无疑是幸运的,有相互帮衬的兄弟,有肝胆相照的知己,还有抚慰心灵的信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王维的事迹,可以购买下方链接的《王维传》,其他诗人的也有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