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三月底将再度上演!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一部经典好戏即将拉开帷幕。

3月24日、25日、26日晚19:15,原创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将于全新开张的逸夫舞台(福州路701号)隆重上演,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演出活动。

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王汝刚、毛猛达、张小玲、沈荣海、陶德兴、钱懿、陈靓、潘前卫、张定国、曹雄等10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主演。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1)

王汝刚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2)

张小玲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3)

毛猛达

提到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老上海人可谓妇孺皆知,众口赞誉:

“骨子老戏,好比陈年老酒,越陈越香”。

新上海人翘首以待,奔走相告:

“声情并茂,犹如沪语教材,期望已久”。

百年庆生,意义非凡

1921年7月,上海石库门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艰辛历程,终于迎来了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4)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作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代表作,期望能够作为献礼作品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演,旨在揭露旧时代老百姓居住在“白鸽笼式”的生活,充满黑暗和痛苦,从而更加珍惜今日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艺术精品,贵在传承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原创于上世纪50年代,此后多个版本持续上演,直到今天依然是一部一开演就一票难求的佳作。

笑嘻嘻、杨华生、绿杨等一代滑稽表演艺术大师的经典演绎,以及一代又一代滑稽人的接棒传承,令该剧成为几代人笑的回忆。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5)

绿杨饰演的“二房东”令人捧腹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6)

杨华生饰演的警察“三六九”是一代经典

斗转星移,时隔多年,依然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不少台词已成为上海市民的日常语言和生活符号。

令人难忘的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邀请人民滑稽剧团参加中日友好活动,赴日本公演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这是上海滑稽戏首次出国演出,在东京国立剧场、大阪剧场上演期间,掀起一阵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

不少观众认为:

这出戏生动描绘了旧中国的生活场景,剧情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令观众捧腹大笑之余,深切感受到小人物的真善美,充满人情味,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这次演出获得文化部、外交部以及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嘉奖。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7)

王汝刚当年初出道时就参与了该剧的演出,饰演“小皮匠”

团长王汝刚认为:

这部戏的成功是一个奇迹,奇迹依然在延续,老一辈留下的精彩剧目,从艺人员有责任使它代代相传。同时,必须认识到,经典作品的流传,贵在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因此,这次重演必须在剧本、舞美、服装等方面再次精雕细琢、优化改进,力求以更好的状态呈现舞台。

保护方言,贵在坚持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呼吁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方言。众所周知,方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城市的一种精神。遗憾的是,现在上海的小孩都不擅于说上海话了,上海味道仿佛悄然间在慢慢变淡。

滑稽戏的表演特色是以上海话为基本语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方言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期待通过传承滑稽艺术等方法,让年轻一代领略方言的魅力,在社会发展和保护方言相结合的课题上做些有益尝试。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推广普通话,保护上海话,学会外国话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选择一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滑稽戏的优秀剧本,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排练和演出,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学习传承方言的好途径。

舞台艺术,贵在实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的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传承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发扬光大海派文化,让城市记忆能够得到延续,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曾改编成电视剧,在上海都市频道播出,创下收视率新高。但是,原汤原味的滑稽艺术必须在舞台呈现,舞台是成就演员的阶梯,演员与观众共同营造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氛围才能让观众充分领略艺术魅力,享受文化大餐。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8)

2021年春天的这次演出阵容可谓群星荟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云集十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演出,经典阵容不变,唯独“老娘舅”李九松的角色由陶德兴接替。

老艺术家风采依旧,青年艺术家朝气蓬勃,预计又会成为今春申城演出市场的一段佳话。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9)

72家房客上海滑稽戏精选片段:滑稽经典沪语模板(10)

2017年《七十二家房客》经典复排,《新闻晨报》专访王汝刚

说到上海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是绕不开的经典。3月29日、30日,由王汝刚、毛猛达等笑星领衔复排的《七十二家房客》,将登上第十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舞台。尽管距演出还有一段时间,但两场演出甫一出票就被秒完,剧场和演出方协商将这次演出加至四场。

市场如此火爆,令人不禁疑惑,疲软多年的滑稽戏是否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它的“罗曼蒂克消亡”是否只是一个伪命题?记者昨天同人生第一个角色就是《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小皮匠”、如今在新版中既担任总策划又出演反角“流氓爷叔炳根”的王汝刚,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奇迹:

两张票子“换”一个亭子间

在王汝刚眼里,《七十二家房客》 是一个奇迹。“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他们这代从旧社会过来的艺术家,当时就想做一个作品,把滑稽戏艺术累积下来的经典桥段组合成一个滑稽戏。其实之前《七十二家房客》有一个独脚戏版本,讲抗战时候上海的住房条件困难,邻里之间闹出不少笑话。那个戏很短,不超过半小时。当时他们老一辈人喜欢泡混堂(澡堂),就在混堂里商量干脆把滑稽戏的经典,‘调查户口’‘逼讨房钱’‘拔牙齿’这些反映旧社会百态的经典桥段拼起来,旧瓶装新酒。”

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公演后反响热烈。“当时在大同戏院,就是现在的新天地太平湖这里演出(这个戏院现在已经没有了),那时叫八仙桥。简直一票难求,卖到不得不加演,结果刚放出消息说周日加演日场,三个钟头不到,票又卖光了。”王汝刚说当年有人用《七十二家房客》的票子换到了一套房子:“当时戏里有个跑龙套的演员要结婚,去房管所申请,人家一听说他是这个戏的演员,就大开绿灯,结果两张票子搞定了优先分房权,最后换到了一个亭子间。”听上去像个段子,但也可以见证这部戏在当时的影响力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部戏大江南北演了个遍,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

这部戏的第二次高峰是文革结束后——1978年原来的大公剧团正式改名为人民滑稽剧团,这部戏成为剧团压箱底的镇团之宝。但那个时候,老一辈的演员都纷纷去世了,新人接棒,王汝刚从艺的第一部戏就是《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小皮匠。“那个时候我只有24岁,我现在自己看看剧照,那个时候卖相老好额。”

2000年这部戏迎来又一次高峰。人滑把这部经典恢复成功,在上海大剧院连演四场场场爆满。那时第一主角警察“369”请来了台湾的凌峰出演,演二房东的是电视演员杨昆,王汝刚从英俊的“小皮匠”变成了“流氓炳根”,“这部戏当时也打破多个纪录,是第一次滑稽戏走进大剧院。”紧接着,人滑于2000年下半年排出了自己剧团的版本,在逸夫舞台上演,观众一致认为,杨华生老一辈传下来的接力棒,下一辈接到了。2006年中日友谊文化节,这部戏被带去日本,在大阪演出四场,同样一票难求。

王汝刚反复讲,这部戏就是一个奇迹,奇迹也依然在延续。他悟到的原因有三:“第一,本子扎实接地气,扎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笑声中有真理,故事讲的是善与恶的斗争,最后占上风的是正能量,很励志;第三,在剧中出现的小市民是社会的主体,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贪小便宜,说怪话,但是在遇到关键问题时,他们是正直的、勇敢的,而且非常有人情味。”

尴尬:

从业人员少且无专属剧场

滑稽戏式微已经谈了很多年,王汝刚也承认现在还不是滑稽艺术最好的时代。“正巧昨天中国曲协在统计北京相声从业人员的数量,猜猜多少?3500人。上海的相声剧社也有好几个,但是他们现在的处境是进不了剧场的苦,而且从整体数量来看,从业人员数量远远不够。”

从业人员都不够,观众当然少,那专属剧场能办得起来吗?王汝刚认为在当下建立纯滑稽剧场也许火候未到,但是把几个本土剧种汇聚在一个剧场里,形成常规化演出,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观众可以培养,更需要引导,我们完全可以培养现在的观众对本土艺术的喜爱,同时用剧场去引导他们自然消费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单个剧团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行业和社会的整体有共识,这件事会容易很多。”

悲观的人很多,但王汝刚是乐观的:“滑稽戏不怕没人看,交大学生就有滑稽剧社,很多高校都有,喜欢本土文化的年轻人其实挺多的。我们现在专业人数不够多,如果各方面关系梳理好,不怕没人来看,更不怕没人来演。”

但即使从业人员数量和专属剧场这两大瓶颈得以改善,在王汝刚看来,目前来讲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觉。“现在很多新剧场引进大量的国外剧目,我一点儿也没有意见,但是为什么不同时增强我们自己本土文化的信心?搞了半天都是外国的演出,那也不行啊,应该各占一定比例,才是健康的文化环境。不仅滑稽艺术,本土艺术有很多好东西,但现在还没有好好挖掘。”

愿景:

滑稽戏可成为沪语教科书

近期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热映,在王汝刚看来,是一个本土文化自觉的好契机。在他看来,滑稽戏可以成为沪语教育的教科书。“我其实一直认为,最适合做沪语教科书的有两个戏,一个就是我们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另一个则是沪剧《阿必大回娘家》。”

王汝刚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案例,就是老美对沪语文化的敏感度:“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鸭是有上海话配音版的,是美国迪士尼乐园专门请了上海的滑稽戏演员去配音,放在他们的资料库里。这些我们自己不大重视,人家已经意识到了,而且非常重视。”

在王汝刚看来,《罗曼蒂克消亡史》再次让大家意识到了上海人和上海话的“腔调”:“以往很多作品里演到上海,表演得比较片面,比如拘泥于‘小丈夫’这种狭隘的想象。其实上海人和上海话有其真谛,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真谛是什么?王汝刚给出了一个“强链接”——去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我们现在住在那么好的房子里面,但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看看过去的上海,人与人之间是多么亲热。”

这部戏里有沪语独特的格调和浓浓的上海人情味,这两样东西都值得被这个时代珍视。所以,“王汝刚”们是自信的:“这一版我们个别字眼可以做调整,但我要求舞台剧不要有太多新变化,网络语言绝对不放。我要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我们不想去迎合年轻人,滑稽戏应该去引导他们。”

来源: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