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所以我们经常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形容中华大地。长城最早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防备匈奴袭扰而建,分为秦、赵、齐三段,赵国名将李牧就曾驻扎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将军蒙恬北击匈奴,并发动刑徒三十万,将三段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在今甘肃省),东到辽东(在今辽宁省),长达万里。以后历代都有修补,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基本上是明朝重修的,以砖石为主。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大家有必要一生去一次。当然,尽量避开节假日,不然人头比长城上的砖头都多。

再登长城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1)

秋日长城

一、《送流人》 唐·张籍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

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

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再登长城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2)

长城日出

你独自向北,要到长城一带去,边塞的云朵低沉,天空黯淡。名声流传的边关名将,他们旧时建功立业的地方,已经成为官府田亩。用积雪搭建军营居住,收拾冰块用作泉水引用。我知道你应该会在那里住到老,所以要记住离别故乡的时间啊。

流人,指离开家乡出外流浪的人,或者被官府流放的人。作者为自己一位即将成为流人的朋友送别,朋友要去的地方在长城以北,可谓路途迢迢。那些威震边陲的名将,已经被雨打风吹去,他们作战的地方,已被开垦为田地。那里生活艰辛,饮冰卧雪,朋友此生大概很难回归故乡了,那就不要忘了思念家乡,思念亲朋故旧。

二、《长城》 唐·朱庆馀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再登长城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3)

长城日落

秦朝皇帝为了防御胡人,倍加用心,令人感叹。君主如果有德行,四海之内皆可为家。曾经的历史还留在天地之间,荒凉的地基已被荒草树木遮掩。当年修筑长城的刑徒遗骨,彷佛至今还在风沙中哭泣。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目的自然是为了防御匈奴,并非是贪图享乐。诸侯以封国为家,天子以四海为家,天子有德,就应该关心天下每个角落。千年过去了,当年的事情记载于史册,流传于世间,可是长城地基也被荒草埋没了。风沙呼啸中,死于长城工程的刑徒仍旧哭泣着,他们可能是想回家。

三、《雕阴道中作》 唐·许棠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

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

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

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再登长城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4)

长城彩霞

五月份的绥州北部,路途上没有闷热的天气。马儿互相依靠,聚集在腥臭的水草边,人们互相拉扯着度过浑浊的河流。长城依旧牢固,蒙冤而死的太子扶苏的陵墓也还在。那些来来往往经过此地的人,心中的悲苦有谁知?

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战国时期秦魏两国曾在此大战;绥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有扶苏和蒙恬墓;郁蒸:指气温高且空气湿度大的湿热天气;太子陵:即扶苏墓。

五月的绥州,天气凉爽,并不觉得湿热。不过,这里的环境并不好,没有肥美的水草,清澈的河流,可见在唐朝时,陕北的生态环境就已经被人为破坏的很严重了。随后,作者看到了坚固的长城,和当年冤死的公子扶苏墓。途径此地的人,大抵上都不如意,却无人诉说。

四、《杞梁墓》 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再登长城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5)

春日长城

叫一声良人,万仞长城顷刻间摧毁。杞梁的遗骨,终于跟着妻子回归故乡了。可是,他们家的邻居都是遗孀,有谁能像孟姜女那样心志坚定,继续她那样的行为呢?

杞梁: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战死后其妻痛哭,城墙崩塌,这便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原型,这里指孟姜女的丈夫。

孟姜女的一声哭叫,长城遂崩塌万仞之长,杞梁的遗骨随之暴露,并被其妻子携带回故乡安葬。可怜的是,孟姜女老家到处是因为丈夫死在长城下,而成为寡妇的妇女,她们又该如何呢?伟大的工程,总要以小人物为垫脚石,他们总是被史书遗忘的对象。

五、《统汉峰下》 唐·李益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北地⽆⼈空⽉明。

再登长城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6)

冬日长城

统汉峰西边是降户营,战死之人的骸骨,从黄河一直蔓延到长城。如今已在燕然山上勒石记功,可长城附近却是荒无人烟,唯有明月空自悬挂在天上。

统汉峰:长城上的一座烽火台名字;降户营: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在灵州以南设置六州以安置投降的突厥人;勒燕然⽯: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出兵攻击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

作者来到长城下,看到突厥人居住的降户营,再看到累累白骨。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此时唐朝外患主要是西南的吐蕃,北边边界尚安定。虽然经过唐初名将们的开拓进取,但到了李益的年代,这里已是荒无人烟了。

,